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集義

  金剛經集義

  白雲老禅師著作

  一、題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題以喻立法,開示道路;從事相而理,從議論而法;藉有的分辨,入于無的勝境界。因此,此經乃以法喻而命題,頗具意趣與現實融通之妙;茲概述要旨,以供持誦者參考:

  金剛,梵語跋折羅,或者2日啰;具堅實和能壞的功德力,是譬喻。

  般若,梵語應爲般賴若,或者9剌惹;即是智慧的意思,于一切智慧中最上,無有比擬或相等者;當然,更無有超勝者。

  般若,是爲大乘佛法的綱領;譬如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以至無量波羅蜜等,無不以般若波羅蜜爲本。

  大般若經中說:

  「摩诃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诃薩母,能生諸佛(覺也),攝持菩薩(覺行者)。」

  大智度論中說: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

  其實,學佛的原意,在于培育智慧;就像是世俗的知識經驗,世人以之爲擁有而探討,運作而隨心所欲;尤其是愈豐富愈高超,愈深廣愈理想。可惜,無論如何,難以達到無缺無憾的境界;總少不了見仁見智,相對相左的情事發生。但是,佛法中的般若,則無有如此的缺失;無論任何的運作結果,盡都完成圓滿,入于究竟。因此,世法和佛法在這方面,于梵語中分辨得最是清楚:

  阇那--世法之智,包括聰明。

  般若--佛法之慧,圓滿究竟。

  教界佛弟子,從來但求覺悟,不精勤菩提;殊不知菩提的圓成,仰賴智慧的運作,設若名高勢大,一方牛耳,俨然佛菩薩再來;而修養中缺乏般若的內涵,終究止于莊嚴之表相,不可能圓具實性,曆練成大圓鏡一般。試問:

  「欲求作佛,能以虛妄之心,而得執著成就的麼?」

  舉例來說:

  衆生本具覺悟之性,只因無始以來,遷流不同環境,沈淪不同際遇;迷茫而漫長的變化曆程中,熏習著不同的事理,以至汙染了原本清淨而莊嚴的心性。就像是衣物用具,原本潔淨而美觀,經過許多時空,不免因人爲或自然的汙染;久而久之,便變得陳舊而穢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如果,欲想去除汙垢,還複本來;必然地,盡一切方法,耐心的去洗滌,去清潔。這樣,就很容易獲得一個現實的明證,那就是:

  「染得愈深,滌之愈難。」

  當然,立意還複本來,若能具足金剛之力,般若之功,循其方法,遵其正途,則無有不能不如願以償而圓滿清淨者。

  波羅蜜,依梵語的含義,有到彼岸的行爲,具行爲的方法,涵蓋了運作的要義,可以說是究竟之道;譬如從生到死,究竟而入涅槃,便是波羅蜜的诠釋,切莫但以「到彼岸」直譯其法相的概念。基于由此到彼,必須具備條件,擁有方法;同時,亦不可忽略了到彼岸的目的,或者說「幹什麼」?

  經,梵語修多羅,具貫穿法義,連結不散;或契于理,合于機,攝持所化的意義;更有釋作門徑,道路;以分別義理,貫通法要,而導引衆生的意思。

  不過,依金剛般若波羅蜜題名,進而可以體用相境而诠釋,深解此經藉喻而言法義;茲分別扼要說明,以供參考:

  體--金剛喻力,無堅不摧,諸侮皆禦;乃是真、善、美的表現條件,或者說是本有的元性;就像泰山盤石,挺勁穩當,武威莊嚴。

  用--般若破諸障,所有貪瞋癡慢見等,悉皆阻礙涅槃,形成迷惑,陷入虛妄,常住無明;般若猶若陽光,能夠照徹諸妄,發現諸般情識;因而突破萬難,通達無礙。

  相--以金剛爲體,般若爲用,展露波羅蜜行,引發法相功德;亦如典籍中說,諸佛及法,悉從此經中出;如明入暗,一覽無遺,無有遁形者。故謂爲道之宗本,法之趣向;具足圓明,融通妙覺,盡在其中!

  境--循其道途,入達門徑,發明效益;究竟施忍戒勤禅慧方便願力智等,顯現世俗的假有,明了世出世間的真無;于真修實證中圓成功德,突破現實的纏縛,立于第一義而不動,到達清淨自在的勝境地。

  佛爲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于世,無非是昭告一切衆生,同具如來智慧的覺性;提示智慧的發揮,以戒學和定學做基礎,如何順利地頓息諸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共入毗盧性海,圓滿究竟于無余涅槃世界。

  二、法會面目

  法會的開始,自序幕拉起,展現眼前的是予會時,凡所涉及的人、時、事、地、物等,分別均有介紹;構成實際因素的完備,說明法會條件的具足,合乎可以資訊的程度;也就是爲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契合相應,可信可靠的結集內涵。例如:

  誰主其事,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有些什麼人參予,大概有多少人;予會者的生活狀況,可資征訊的身份與地位等。

  說到佛陀時代關系出家弟子的生活狀況,于佛製的要求是以規範而成條例,將實際的生活需要,如何維護色身,並能佐助法身,逐漸建立起來律學。

  當初,佛陀及其弟子,吃的方面是以托缽營生,不像現前中國的叢林生活;于托9時,有如下的一些要求:

  1結隊同行,順序托缽,慈心受供。

  2依次七戶,飯菜隨緣,不生分別。

  3七戶行化,未得少得,即刻停止。

  4澄心凝慮,莊嚴行止,感施主恩。

  5大戶小戶,不許揀擇,防心離過。

  6不貪好食,不惡壞食,施受平等。

  托缽結束後,仍舊結隊而還,歸來住處,然後莊嚴用供;受供之時,意念清淨,德感人天,求法身的成就,養色身的無恙,行如是的觀想。

  飲食之道,律有明文,約分六類,闡述範疇,以資參學:

  1乞食:以上中下叁種品位而言利益,上品者,但行乞食。中品者,日中受食,應赴普。下品者,唯自得食,以養邪命。乞食的谛理,以省時省事,勤修正道;促使施者,因供養布施而獲福德。

  2次第乞食:凡俗愚癡,貪于食位,嫌貧從富;上行者流,不擇貧富,等慈衆生,次第乞食,隨緣隨喜。

  3不作余食法:律中說行者,次第乞食,于求處數數正食,得貯余食;行者當念,是余食法,世尊爲病者開方便,我今無病,不可如此,是爲不作余食法。

  4一坐食:有人數數不正食,于中前數數食其余米q粥等;行者當念,愚夫養身,增長煩惱而數數食,我今爲道,非爲養身,故于中前,但作一坐食。

  5揣食:又名節量食,食時,猶半飽狀,感受中不至全飽;有人受日中一食法,于食時,恣意飽食,氣脹腹滿,最易昏睡,不得消化,反傷色身,妨礙修道,故應揣思節量,以便維護健康。

  6不中後飲漿:常有人節量,卻又貪味,于中後,數數飲漿,吞食菓蜜等;如是行食,是養邪命,易招病苦,荒廢道業,故不作中後余食。

  修學行者,于長養出世善根中,並具五種法食,成就不同的境界:

  1念食:行者當持正念,爲長養一切善根,不貪食,不分別食。

  2法喜食:行者愛樂妙法,心生喜悅,爲長養慧命。

  3禅悅食:行者因得禅定,心身悉皆喜悅,爲長養慧命。

  4願食:行者以弘願持身,精勤于願行,爲長養善根。

  5解脫食:行者爲解脫惑業,去除系縛,于法得自在,爲長養菩薩善根。

  由此可見,食爲資養色身,長養法身,以正念而食,禅悅法喜,究竟解脫,于莊嚴受食的要求之下而進行;所以,每于法會,均有飯食之說。同時,也說明了佛弟子的生活,有條理,具規範,不只是「民以食爲天」而已。

  飯食竟,收拾衣缽,清洗手足,圍繞佛陀之前,敷設座位,靜w佛陀開示法要;這就是法會的前奏,說明當時的情形,是這樣開始的;如同世間的集會,並無標新立異之處,更沒有故作姿態,令人迷惑的地方。

  法會開始了,佛陀說法,莊嚴殊勝;于此會中,首由長老須菩提恭敬啓請。他說:

  「世尊!您苦口婆心的說法,總是以維護和關注的大慈悲心,刻意地教化衆生;如此難得而且珍貴的法會,永遠是令人感激的。」

  又說:

  「世尊提示衆生,要發起無上正等覺之心;請教,衆生每當發心之時,總是發而複失,不能常住而且不變的保有;但不知,應該怎樣使妄失之心不起,覺悟之心常住?」

  可不是麼?修學行者,由于一份愛道的熱忱,往往很容易引發菩提心;但是,總不能持久,維護而不起變化;有的,甚至逐漸地退失,連起碼的形相也會沒有了。

  這些,究竟是爲了什麼?

  佛陀說:

  「爲了沒有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修學佛法的行者,應當如是發心,而且是恒久不變的安住其中;唯有這樣,纔能降伏變化多端的凡俗之心!」

  所謂欲明心見性,必須修心養性;欲修心養性,必須明了心性;如是明了,如是修養,如是明見;于佛法修學的谛義上,便是所謂的如是學,如是行,即得如是成就!

  由此可見,般若工夫的下手處,便是以什麼道理認識此心,以什麼方法降伏此心;然後,轉虛妄而爲落實,出煩惱而成菩提;亦即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叁、衆生緣起

  生命的形成,憑借父精母卵;構成的要素,依于地水火風;運作的條件,仰賴六根八識;貫通的樞機,則以五蘊而發動變化,生起作用;這,便是衆生以「人」爲代表的衆生相。

  衆生,顧名思義,是諸類生命,包括有情和無情的綜合性名字相;由于衆生數多類繁,難以盡舉;因此,佛典中但以體、相、用叁大類而分別其型態,說明其面貌。

  于體而言,有:

  1卵生--于卵殼中成體而出生者。

  2胎生--于母胎中成體而出生者。

  3濕生--于潮濕中成體而出生者。

  4化生--無一定依托變化出生者。

  于相而言,有:

  1有色--有質礙行相,住欲界與色界之衆生。

  2無色--無質礙行相,但存識心,住無色界,即空處之衆生。

  于用而言,有:

  1有想--有思惟,有感想,心所分別,隨緣境而生事理之法。

  2無想--心法寂滅,入非色非心之境,住定靜念,但不易覺,爲無念無想故。

  3非有想--即是非想,住于無粗想之煩惱地,也就是識性微動,不起大分別。

  4非無想--即是非非想,住于非無細想之煩惱地,也就是識性不動,于滅定中窮究,常行分…

《金剛經集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哲學概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