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谛)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

  (集 谛)

   思惟苦的最終意義,是爲了息滅並斷除苦因。所謂苦因,主要內容爲惑和業,由此導致結生相續。從究竟而言,有情生命的延續,就是惑業和生死苦果的延續。所以,惑、業、苦就是有漏生命的全部內涵。在大乘佛教中,又把惑業苦稱爲叁種雜染,即煩惱雜染、業雜染和生雜染。

   《道次第》關于集谛這部分內容,是從煩惱發生之相、業積集增長之相和死亡與結生相續之相叁個方面,幫助我們認識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

  一、煩惱發生之相

   能成流轉之因,雖須業惑二者,然以煩惱爲主。若無煩惱,昔所集業縱越數量,如無水土等之種子,不能生芽。于業若無俱有因,亦不生苦芽故。若有煩惱,雖無先業,亦可于彼無間從新積集而取後蘊故也。

   《因明論》(《集量論》即《因明論》,法稱作)雲:“若已度有愛,余業不能引,以俱生盡故。”又雲:“若有愛者,更當生故。”是故依于煩惱對治,甚關重要。由知煩惱而得自在,故于諸煩惱當善巧也。

  在討論煩惱之前,先說明煩惱在有情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能成流轉之因,雖須業惑二者,然以煩惱爲主。若無煩惱,昔所集業縱越數量,如無水土等之種子,不能生芽。”能夠造成流轉生死的因素,雖然有惑和業兩種,但其中又以煩惱爲根本。如果沒有煩惱,往昔所積集的業力縱然無量無邊,也像沒有得到水土滋養的種子那樣,是不可能生根發芽的。阿羅漢也正是因爲斷除煩惱,使往昔所造業力不再産生作用,才能成就涅槃解脫。有些人可能會感到疑惑:既然聖者的業力不能産生作用,佛陀爲究竟覺者,爲什麼會有叁日頭痛之恙?目犍連神通第一,爲什麼最終被人打死?難道說佛陀和目連尊者這樣的成就者尚未斷盡煩惱嗎?如果不是,爲什麼他們身上還會有業力顯現呢?須知,每種業都會有兩種結果,即外在結果和內在的心行結果。比如我們曾傷害某人,由此,不僅會在自身産生業力,被傷害的對方也會有相應的嗔心産生。在我們見道並斷除煩惱之後,雖然自身的業種子已不再産生作用,卻無法將對方的這份嗔心同時抹掉。所以,客觀上的(或曾給他人造成的)結果仍在。佛菩薩和阿羅漢之所以受報,就是由這種外在力量所造成,這和本論所說並不矛盾。當然對聖者來說,受報並不會造成對內心的傷害,這和凡夫受報是有本質區別的。

   “于業若無俱有因,亦不生苦芽故。若有煩惱,雖無先業,亦可于彼無間從新積集而取後蘊故也。”俱有因,即煩惱,和業同時存在並互爲因果。對于業來說,如果沒有煩惱作爲土壤,就無法繼續萌生苦果。反過來說,只要煩惱還在,雖然先前沒有什麼業力,也會不斷造作並聚集新業,牽引有情招感生死苦果。可見,煩惱是引發生死相續的動力,其作用也更爲重要。

   “《因明論》雲:若已度有愛,余業不能引,以俱生盡故。”《因明論》,即《集量論》,法稱論師所造。《因明論》說:如果擺脫了叁界的愛欲,業就沒有力量推動我們繼續受生了。失去煩惱的土壤,業就失去了生長的營養。事實上,有漏業力都是建立于煩惱之上,也是心的一種力量。離開凡夫心這一依托基礎,業就無處生根了。

   “又雲:“若有愛者,更當生故。”是故依于煩惱對治,甚關重要。”《因明論》又說:如果還有對叁界的愛著,就會繼續不斷地受生。所以說,對煩惱進行對治是至關重要的。

   “由知煩惱而得自在,故于諸煩惱當善巧也。”這句在翻譯上可能有點問題,煩惱不是了解之後就能得自在的。當然,認識煩惱是斷除煩惱的必要前提。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應的翻譯是:“此複賴于先知煩惱,故于煩惱應當善巧。”先要對煩惱有所了解,待徹底了解之後,進一步以戒定慧進行對治。

   以上告訴我們惑業在生死流轉中的作用,接著,從正明煩惱、煩惱生起次第、煩惱過患叁個方面對煩惱深入剖析。

  1.正明煩惱

   佛法有“八萬四千煩惱”一說,這並不完全是虛指,在《俱舍論》、《大毗婆沙論》及《瑜伽師地論》等論典中,都對煩惱有詳盡、具體的分析。而在更爲人熟知的《百法明門論》中,則將煩惱概括爲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其中,根本煩惱六種。之所以稱爲根本,因爲它們也是其他煩惱生起的基礎。隨煩惱二十種,分別爲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小隨煩惱。本論主要介紹了十種煩惱,與《百法》的六種根本煩惱相當。只是將其中的惡見開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再加上前面的貪、嗔、慢、無明、疑,共計十種。

   正明煩惱,主要是認識煩惱的相,也就是每種煩惱特有的定義、特征、內涵。了解這些差別,再觀察自身心行,才會知道有哪些煩惱,又如何進行對治。

  ① 貪

   一、貪者。緣于或內或外悅意可愛之境,隨起貪著,如油沾布,難于滌除。此亦于自所緣耽著增長,而于所緣難離也。

  第一種是貪。

   “緣于或內或外悅意可愛之境,隨起貪著,如油沾布,難于滌除。此亦于自所緣耽著增長,而于所緣難離也。”內,指自身,即五蘊身心,包括色相、想法、見解等。外,指外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無論對自己的身心或外在境界,凡是有喜愛的,立刻會産生貪著。就像油沾到布上,難以清洗幹淨。同樣,如果我們的心貪著對象時,也很難從中擺脫。正相反,我們還會使執著持續增長。貪得越深,就粘得越緊,就越難擺脫。

   心是緣起法,如果不斷憶念所貪境界,貪著就會隨之增長,乃至占據我們的全部身心,成爲生命中最強烈的依賴,須臾不能分開。因爲心和境粘得太緊,一旦所貪對象發生變化,心就會失去依托,整個精神支柱也隨之坍塌。這也就是人們會因爲破産、失戀而痛不欲生的原因所在。真正造成傷害的,不是破産或失戀的本身,而是我們對財産和戀人的強烈貪著。

  ② 嗔

   二、嗔者。緣于有情及兵器、棘刺等諸苦所依處,起憤恚心,心漸粗猛,于彼等境思作損害也。

  第二種是嗔,表現形式有忿、憤怒、嫉妒、惱害、懷恨在心等。

   “緣于有情及兵器、棘刺等諸苦所依處,起憤恚心,心漸粗猛,于彼等境思作損害也。”嗔心的對象,是給我們製造痛苦的各種境界,包括人、動物、兵器等等。因爲這些逆緣給我們帶來痛苦,從而使我們感到憤怒,心也隨之變得粗重。當這種心行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想對那些傷害我們的境界進行反擊或是報複。

   嗔心生起時,不是說嗔一下就忘記了。剛剛覺得“我討厭那個人”時,念頭可能是微細的。如果不加以控製,而是繼續想著對方怎麼和自己過意不去(不論事實還是臆想),這個念頭就會從開始的萌芽狀態迅速生長,最後越陷越深,完全被這種情緒控製。從後果來說,嗔心比貪心的破壞性更大,所謂“千年所作善,一嗔皆能毀”。就像一座千百年逐漸形成的城市,一場大火就能將之化爲廢墟。世界文明史上的很多經典之作,也都是毀于戰火。但這些只是嗔心的外在破壞力,相比之下,它的內在破壞力更是難以估量,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如果不降伏這種心理,我們就沒有安甯之日。

  ③ 慢

   叁、慢者。依于薩迦耶見,緣于外內之高下好惡,心生高舉也。

  第叁種是慢,即驕傲自滿,《百法明門論》將之定義爲“慢謂他心舉”。

   “依于薩迦耶見,緣于外內之高下好惡,心生高舉也。”薩迦耶見,又稱身見、我見,是執著五蘊假合的色身爲實我的認識。慢就是以我見爲基礎,通過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明,更優秀,從而生起自高自大之心。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慢,因爲自己的學問或地位等勝于他人,從而瞧不起對方;過慢,雖然對方的學問地位和自己一樣,仍以爲自我強于對方;慢過慢,雖然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對方,卻看不清事實,仍然自我感覺良好。此外,還有我慢、卑慢、增上慢等。

  ④ 無 明

   四、無明者。于四谛、業果、叁寶之自性,心不明了,具有無知染汙者也。

  第四是無明,即看不清世間真相。這不是指缺乏知識,而是指沒有通達生命真相的智慧。

   “于四谛、業果、叁寶之自性,心不明了,具有無知染汙者也。”染汙,即煩惱。所謂無明,就是對四谛、業果、叁寶自性等問題看不清楚。因爲缺乏認識,就會顛倒黑白,這種無知會帶來生命的汙染,造成生死輪回。

   與無明相對的是明,也就是覺。如果說無明是生死的根本,那麼覺性就是成佛的根本。其實,每個生命都具有明性和覺性,這是在我們現有心行就可以觸及的。如果在善知識引導下,認識並安住于覺性之中,無明當下就不存在了。否則,就會因無明而引發煩惱惑業和生死流轉。佛法之所以重視正見的作用,關鍵也是幫助我們引發覺性的力量,從而打破無明。

  ⑤ 疑

   五、疑者。緣于谛等之叁,念其爲有爲無,是耶非耶。

  第五是懷疑,也是根本煩惱之一。

   “緣于谛等之叁,念其爲有爲無,是耶非耶。”如果對于四谛、業果、叁寶等佛法義理,總是在懷疑它們究竟有沒有,是不是像佛陀所說的那樣,將成爲我們認識真理、接受佛法的重大障礙。

   但疑又不同于其他煩惱,必須一分爲二地看待。如果使用得當,它也可以是開悟的手段,如禅宗修行即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說。其中的區別是什麼呢?關鍵就在于:你所懷疑的對象是什麼?如果懷疑四谛、業果、叁寶,那就是根本煩惱。因爲這些都是真理,應該以信而非疑來接受。當然,如果是爲了斷無明、證真實,也可以從疑走向悟。但如果屬于排斥或對抗的疑,就會將我們局限于自身的有限經驗和妄想中。

   禅宗所說的“大疑大悟”,正是對生命的重新審視,對我們長期形成的錯誤觀念的重新審視。比如我們一直都以這個色身爲我,以自己的種種想法爲我,所以禅…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思惟流轉次第(集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