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與感情生活
今天應一位弟子所請,來講「佛教徒應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與感情生活」。「生、老、病、死」四者,事實上,以佛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死」兩個字。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生是因,死是果,而「生」與「死」之問卻有一個重要的變異過程(變換),就是「老」與「病」。所以「老與病」是「生與死」之問變異的必經過程。因此,講生、老、病、死,其實就是以「生」、 「死」爲主題。希臘悲劇中說:「人是悲劇的動物。」爲什麼呢?因爲以世俗哲學而言,人是一種能夠認知的動物;由于人具有認知的能力,他在曉事以後,就知道自己終將死亡;然而明知自己會死,還是得活下去― 這本身就是“個沖突;這個沖突就是文學上所說的「悲劇性」定義呢?而以佛法來講,生、 死是什麼呢?它有很多定義以佛觀之,「生、老八苦就是:,我今天就講其中的一層病、死」是人生八苦之中的四種苦
一、生苦
二、老苦
叁、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僧會苦
七、 所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
這八種苦有一個特征,就是:此八苦;一切衆生,不管他是貧「一切衆生于此悉皆平等」人生有那「八苦」,一切衆生皆須受,是富,或貴、或賤,都不能免于此八苦先講後面四種苦,因爲前面四種苦是今天的主題,留待稍後再講。
『 愛別離苦」:
一切衆生都有所愛,所愛的人都會別離。「大別離」譬如生離死別,「小別離」如到遠方讀書或工作、 求財等等。人生之中都難免有別離,而且別離時都會很痛苦。越是相愛,別離時就越苦,這就是「愛別離苦」,這是一般對「愛別離苦」的闡釋。但是佛所說的「愛別離苦」不只是一般的意義,佛所指的是「究竟」的意義。以究竟意義而言,我們最愛的是什麼呢?我們最愛的並非錢財,也不是妻子、兒女、父母、眷屬。我們最愛的是「我此身」,是我們現前這個身體;佛所指的「愛別離苦」即是說:我們每人在無常來到時,都必須舍掉我們自己這個最寶貴、最珍愛的身體― 世間種種諸苦之中,沒有比這苦更甚的,這是佛說「愛別離苦」的究竟義、 及真實義。
『 怨僧會苦」
「怨僧會苦」是討厭的人,卻偏偏碰在一起,即所謂的「冤家路窄」;疏者自于同學、 同事、鄰居,親者至于父母、 夫妻、兒女,也常常如此。人與人之問,若不是「怨憎會」的話,就會是好眷屬;若是好眷屬,便會夫妻合好、兒女孝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兒女、夫妻卻往往是如、般人所說的「兒女是債」或「夫妻是互相欠債」等等不善緣所牽引而成。互相欠債就是冤家,冤家就常是路窄,躲也躲不過;這就是「怨憎會」,那是很痛苦的。這是從淺顯的方面來說「怨憎會」之意。而佛所說的「怨悄會」其更深一層的意義是:叁惡道是一切衆生最不喜歡去的地方,但是在生死輪回之中,我們偏偏常會墮到那可僧的叁惡道中去,驗營具是苦極了!佛所說的「怨憎會苦」是指這「究竟」的意義而言。
『 所求不得苦」:
世間人,上至國王、公卿大人,下至庶民百姓都有「所求不得」之苦,皆不得免。每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有很多所求而不得遂;譬如求學位而不得,求職業而不得,求愛而不得,求子求女而不得等等。即使富甲天下的企業家也是有「所求不得」之苦。例如某企業家擬蓋一所輕油裂解廠,由于種種障難,一直都蓋不成。他的志願不能大展,確是件苦事!“這是指一般世問的所求不得苦。然而佛所說「所求不得苦」則是指修道、證道方面而言:修行人志求無上道而不得,欲求智慧而不能得智慧,求解脫而不能得解脫,這種于修行上所求而不得之苦,實是最爲苦惱之事,遠比世俗人求五欲而不得的苦更甚。
「五陰熾盛苦」:
五陰就是「五蘊」。五蘊也就是:「色、 受、 想、行、識」。五蘊簡言之就是「身心」。我們的身心有種種的病及苦,以「身」來講,就有由于對自然界的變化,及本身生理上所起的種種之苦,例如冷熱、饑渴等苦;又有身內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之苦。「五陰熾盛」就是色、 受、想、 行、識五陰之運行,及彼此問的相互激燙所影向,其行相猶如猛火一般,熾盛燃燒不停,因而造成身心巨大的痛苦,這就是五陰熾盛苦;這五陰熾盛苦也就是前面七種苦的總稱,義即:人之所以會有以上的七苦,是因爲我們有身心的關系。經雲:「有身必有苦。」老子也說:「吾之有苦,以吾有身。若吾無身,即無有苦。」我們既有身心,就會有苦,所以自然就有五陰熾盛苦存在。佛觀一切衆生界都有如是之苦,男女、老幼、 貧富、貴賤、智愚、 賢不肖,一切人俱不可免。從以上所講的這四種苦,我們可以看出:任何衆生界都有由自身所起的種種苦(內苦)、 以及從外所加的種種苦(外苦)。所以佛法所說的「苦」實非平常小苦,而是根本大苦;「八苦」即是衆生的衆苦中之根本大苦,而八苦中之「生老病死」四苦,又是諸苦中最大至極的苦,甚至可說:其它四苦亦皆涵攝于「生老病死」四苦之中。衆生在這八苦磨難之中,人生可樂之事就少之又少了。一般而百,人的壽命八十歲以上是上壽,七十歲是中壽,六十歲是下壽,四十歲以下即算短壽。莊子說:以上壽言之,人生除開睡眼、 飲食、 休息、生病、煩惱以及大小便溺以外,能夠歡喜得開口笑的時間,加起來總共不滿八整天。連莊子這樣所謂「達觀」的人,也覺得人生是苦多樂少,更遑論一般人了。附帶講一下:釋迦如來世壽八十歲整,這真是佛的大慈悲、大智慧之威力!爲什麼?因爲他不要活得太長,也不要活得太短。太短的話,外道會說:你既然已成佛了,爲何還是短命?活太長的話,外道又要譏毀說:你既已成佛,爲何還貪生怕死?所以佛住世八十年,即爲俯應此世問之上壽八十年,不長不短,免于長短之譏。佛講經五十年,這是破世界史上聖人講學的紀錄,應該列人『 金氏紀錄』 。(按:司金氏紀錄』 是近世一本專門記載「世界之最」的書。)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爲什麼人生是苦多樂少。世問八苦之中,一般人比較能禮會的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及「所求不得苦」,至于「老苦」與「病苦」,也容易理解。而「生苦」與「死苦」,反而較難體會。但是「生苦」與「死苦」卻偏偏是最重要的兩大苦事,是衆生一切苦的根本。下面我就進一步解釋,有關佛教徒應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
A 、佛教徒應如何面對「生」的問題
有人曾問我:「生是怎麼來的?」我回答說:「是從業力中來的,或可說是從貪愛中來的― 從男歡女愛、父精母血中來的。而最根本而言,是從無明中來的。」因爲是由于無明而有貪愛。然而你卻不能說:「衆生爲什麼會有貪愛呢?」因爲貪愛本身就是一種「無明」力之用。西洋有一句俗話說:「喜好是沒有理由的。」爲什麼喜好沒有理由?譬如說一個人喜歡吃甜食,你問他爲什麼喜歡吃甜食,他會說:喜歡就是喜歡,還須要什麼理由嗎?對西洋人而言,「喜歡」或「不喜歡」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 最具足、 且強有力的理由,而不須再加任何解釋。又如有人喜歡吃巧克力,有人不喜歡;有人特別喜歡吃泡菜,也有人連嘗都不愛嘗一口。所以從實際情形來說,喜歡些什麼是無從解釋的;而「不喜歡」也一樣是無法解釋的。同理,對音樂、美術,乃至物理、化學之喜好亦然。有些人很喜歡藝術,甚至盡其一生都在狂熱地追求藝術,而樂彼不痕、不悔,這種熱愛是一般人無法理會的。然而若以佛法來看,即知是由于「業習力」之所驅使。對于外物的喜好是如此,對于人之好惡亦然。若有人問你:「你爲什麼喜歡某甲?」這實在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你或許也可以舉出十幾一一十條理由,來說明他怎麼樣怎麼樣好,怎麼樣怎麼樣對你胃口,但那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恐怕還是由于業力之驅使。相反的,對于不喜歡的人,你若也提出很多理由,想說服自己去喜歡他,但那也是徒然。縱使你能舉得出五十條理由來,也無法叫你自己真的喜歡他。因爲那些理由只是推理,而推理是理智,然而「喜歡」則是感情:感情是用不著推理的― 須要推理的就變成不是真感情,而是理智的附庸。反之,如果是真的喜歡,你只須舉出一兩條不很重要的理由就足夠了― 那理由甚而可說是「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說「我就是喜歡他回頭一笑那個樣予。」或說「我喜歡他講話時眨眼的神情。」或者,他的某種小動作,就足以讓你傾倒。這是很奇怪的,也是很不理智的。然那只是表面的原因,而究其實,都是無明業力的牽引,亦即所謂「業感」或「業緣」。這種「業力牽引」之事,凡夫俗眼是無法現量知見的。接著,我來解釋一下「生苦」。一般衆生多半以「生」爲樂,而不以生爲苦,這就是衆生輪轉生死的根源。某人家要是有婦人快生孩子了,全家都興高采烈;而且一般人每逢自己生日,都要想辦怯慶祝一番,好像不慶祝一下,就很對不起自己似的。然而「生」以佛法來看,是怎麼一回事呢?以佛法而言,「生」本身是一種苦,不是樂事,而且是一種大苦― 是極端的大苦難。我們可分兩方面來觀察「生」之事:一方面從「生人者」(母親)來看;另一方面從「被生者」(胎兒)來看。生人者(母親)自然是非常苦的,然而我們卻都覺得非常好,甚至覺得「很美」,即使生人者自身處在此痛苦磨難之中,也常是對自己如是催眼。「生人者」爲什麼苦呢?
第一,身體與行住坐臥方面的苦:懷胎十月常會害喜,又有種種的不方便,當然很苦。
第二,恐懼、憂慮之苦:害怕、或擔心胎兒能不能安然度過十個月,及在十月滿足後能不能安然出世。
第叁,臨盆分娩之苦:據科學家研究,孕婦産痛的「疼痛指數」是世界上一切「痛受」中指數最高的.種,沒有其它的疼痛能與之…
《佛教徒如何面對生老病死與感情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