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今天应一位弟子所请,来讲「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生、老、病、死」四者,事实上,以佛法而言,最重要的是「生」「死」两个字。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生是因,死是果,而「生」与「死」之问却有一个重要的变异过程(变换),就是「老」与「病」。所以「老与病」是「生与死」之问变异的必经过程。因此,讲生、老、病、死,其实就是以「生」、 「死」为主题。希腊悲剧中说:「人是悲剧的动物。」为什么呢?因为以世俗哲学而言,人是一种能够认知的动物;由于人具有认知的能力,他在晓事以后,就知道自己终将死亡;然而明知自己会死,还是得活下去― 这本身就是“个冲突;这个冲突就是文学上所说的「悲剧性」定义呢?而以佛法来讲,生、 死是什么呢?它有很多定义以佛观之,「生、老八苦就是:,我今天就讲其中的一层病、死」是人生八苦之中的四种苦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僧会苦

  七、 所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

  这八种苦有一个特征,就是:此八苦;一切众生,不管他是贫「一切众生于此悉皆平等」人生有那「八苦」,一切众生皆须受,是富,或贵、或贱,都不能免于此八苦先讲后面四种苦,因为前面四种苦是今天的主题,留待稍后再讲。

  『 爱别离苦」:

  一切众生都有所爱,所爱的人都会别离。「大别离」譬如生离死别,「小别离」如到远方读书或工作、 求财等等。人生之中都难免有别离,而且别离时都会很痛苦。越是相爱,别离时就越苦,这就是「爱别离苦」,这是一般对「爱别离苦」的阐释。但是佛所说的「爱别离苦」不只是一般的意义,佛所指的是「究竟」的意义。以究竟意义而言,我们最爱的是什么呢?我们最爱的并非钱财,也不是妻子、儿女、父母、眷属。我们最爱的是「我此身」,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佛所指的「爱别离苦」即是说:我们每人在无常来到时,都必须舍掉我们自己这个最宝贵、最珍爱的身体― 世间种种诸苦之中,没有比这苦更甚的,这是佛说「爱别离苦」的究竟义、 及真实义。

  『 怨僧会苦」

  「怨僧会苦」是讨厌的人,却偏偏碰在一起,即所谓的「冤家路窄」;疏者自于同学、 同事、邻居,亲者至于父母、 夫妻、儿女,也常常如此。人与人之问,若不是「怨憎会」的话,就会是好眷属;若是好眷属,便会夫妻合好、儿女孝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儿女、夫妻却往往是如、般人所说的「儿女是债」或「夫妻是互相欠债」等等不善缘所牵引而成。互相欠债就是冤家,冤家就常是路窄,躲也躲不过;这就是「怨憎会」,那是很痛苦的。这是从浅显的方面来说「怨憎会」之意。而佛所说的「怨悄会」其更深一层的意义是:三恶道是一切众生最不喜欢去的地方,但是在生死轮回之中,我们偏偏常会堕到那可僧的三恶道中去,验营具是苦极了!佛所说的「怨憎会苦」是指这「究竟」的意义而言。

  『 所求不得苦」:

  世间人,上至国王、公卿大人,下至庶民百姓都有「所求不得」之苦,皆不得免。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有很多所求而不得遂;譬如求学位而不得,求职业而不得,求爱而不得,求子求女而不得等等。即使富甲天下的企业家也是有「所求不得」之苦。例如某企业家拟盖一所轻油裂解厂,由于种种障难,一直都盖不成。他的志愿不能大展,确是件苦事!“这是指一般世问的所求不得苦。然而佛所说「所求不得苦」则是指修道、证道方面而言:修行人志求无上道而不得,欲求智慧而不能得智慧,求解脱而不能得解脱,这种于修行上所求而不得之苦,实是最为苦恼之事,远比世俗人求五欲而不得的苦更甚。

  「五阴炽盛苦」:

  五阴就是「五蕴」。五蕴也就是:「色、 受、 想、行、识」。五蕴简言之就是「身心」。我们的身心有种种的病及苦,以「身」来讲,就有由于对自然界的变化,及本身生理上所起的种种之苦,例如冷热、饥渴等苦;又有身内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之苦。「五阴炽盛」就是色、 受、想、 行、识五阴之运行,及彼此问的相互激烫所影向,其行相犹如猛火一般,炽盛燃烧不停,因而造成身心巨大的痛苦,这就是五阴炽盛苦;这五阴炽盛苦也就是前面七种苦的总称,义即:人之所以会有以上的七苦,是因为我们有身心的关系。经云:「有身必有苦。」老子也说:「吾之有苦,以吾有身。若吾无身,即无有苦。」我们既有身心,就会有苦,所以自然就有五阴炽盛苦存在。佛观一切众生界都有如是之苦,男女、老幼、 贫富、贵贱、智愚、 贤不肖,一切人俱不可免。从以上所讲的这四种苦,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众生界都有由自身所起的种种苦(内苦)、 以及从外所加的种种苦(外苦)。所以佛法所说的「苦」实非平常小苦,而是根本大苦;「八苦」即是众生的众苦中之根本大苦,而八苦中之「生老病死」四苦,又是诸苦中最大至极的苦,甚至可说:其它四苦亦皆涵摄于「生老病死」四苦之中。众生在这八苦磨难之中,人生可乐之事就少之又少了。一般而百,人的寿命八十岁以上是上寿,七十岁是中寿,六十岁是下寿,四十岁以下即算短寿。庄子说:以上寿言之,人生除开睡眼、 饮食、 休息、生病、烦恼以及大小便溺以外,能够欢喜得开口笑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不满八整天。连庄子这样所谓「达观」的人,也觉得人生是苦多乐少,更遑论一般人了。附带讲一下:释迦如来世寿八十岁整,这真是佛的大慈悲、大智慧之威力!为什么?因为他不要活得太长,也不要活得太短。太短的话,外道会说:你既然已成佛了,为何还是短命?活太长的话,外道又要讥毁说:你既已成佛,为何还贪生怕死?所以佛住世八十年,即为俯应此世问之上寿八十年,不长不短,免于长短之讥。佛讲经五十年,这是破世界史上圣人讲学的纪录,应该列人『 金氏纪录』 。(按:司金氏纪录』 是近世一本专门记载「世界之最」的书。)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生是苦多乐少。世问八苦之中,一般人比较能礼会的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及「所求不得苦」,至于「老苦」与「病苦」,也容易理解。而「生苦」与「死苦」,反而较难体会。但是「生苦」与「死苦」却偏偏是最重要的两大苦事,是众生一切苦的根本。下面我就进一步解释,有关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

  A 、佛教徒应如何面对「生」的问题

  有人曾问我:「生是怎么来的?」我回答说:「是从业力中来的,或可说是从贪爱中来的― 从男欢女爱、父精母血中来的。而最根本而言,是从无明中来的。」因为是由于无明而有贪爱。然而你却不能说:「众生为什么会有贪爱呢?」因为贪爱本身就是一种「无明」力之用。西洋有一句俗话说:「喜好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喜好没有理由?譬如说一个人喜欢吃甜食,你问他为什么喜欢吃甜食,他会说:喜欢就是喜欢,还须要什么理由吗?对西洋人而言,「喜欢」或「不喜欢」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 最具足、 且强有力的理由,而不须再加任何解释。又如有人喜欢吃巧克力,有人不喜欢;有人特别喜欢吃泡菜,也有人连尝都不爱尝一口。所以从实际情形来说,喜欢些什么是无从解释的;而「不喜欢」也一样是无法解释的。同理,对音乐、美术,乃至物理、化学之喜好亦然。有些人很喜欢艺术,甚至尽其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艺术,而乐彼不痕、不悔,这种热爱是一般人无法理会的。然而若以佛法来看,即知是由于「业习力」之所驱使。对于外物的喜好是如此,对于人之好恶亦然。若有人问你:「你为什么喜欢某甲?」这实在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你或许也可以举出十几一一十条理由,来说明他怎么样怎么样好,怎么样怎么样对你胃口,但那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恐怕还是由于业力之驱使。相反的,对于不喜欢的人,你若也提出很多理由,想说服自己去喜欢他,但那也是徒然。纵使你能举得出五十条理由来,也无法叫你自己真的喜欢他。因为那些理由只是推理,而推理是理智,然而「喜欢」则是感情:感情是用不着推理的― 须要推理的就变成不是真感情,而是理智的附庸。反之,如果是真的喜欢,你只须举出一两条不很重要的理由就足够了― 那理由甚而可说是「不是理由的理由」。例如说「我就是喜欢他回头一笑那个样予。」或说「我喜欢他讲话时眨眼的神情。」或者,他的某种小动作,就足以让你倾倒。这是很奇怪的,也是很不理智的。然那只是表面的原因,而究其实,都是无明业力的牵引,亦即所谓「业感」或「业缘」。这种「业力牵引」之事,凡夫俗眼是无法现量知见的。接着,我来解释一下「生苦」。一般众生多半以「生」为乐,而不以生为苦,这就是众生轮转生死的根源。某人家要是有妇人快生孩子了,全家都兴高采烈;而且一般人每逢自己生日,都要想办怯庆祝一番,好像不庆祝一下,就很对不起自己似的。然而「生」以佛法来看,是怎么一回事呢?以佛法而言,「生」本身是一种苦,不是乐事,而且是一种大苦― 是极端的大苦难。我们可分两方面来观察「生」之事:一方面从「生人者」(母亲)来看;另一方面从「被生者」(胎儿)来看。生人者(母亲)自然是非常苦的,然而我们却都觉得非常好,甚至觉得「很美」,即使生人者自身处在此痛苦磨难之中,也常是对自己如是催眼。「生人者」为什么苦呢?

  第一,身体与行住坐卧方面的苦:怀胎十月常会害喜,又有种种的不方便,当然很苦。

  第二,恐惧、忧虑之苦:害怕、或担心胎儿能不能安然度过十个月,及在十月满足后能不能安然出世。

  第三,临盆分娩之苦:据科学家研究,孕妇产痛的「疼痛指数」是世界上一切「痛受」中指数最高的.种,没有其它的疼痛能与之…

《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