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
[教]是給大家說方法;[誡]是反複叮咛,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誡的分別是這樣的:教就是說方法、說道理、說該怎樣修法,誡則是在比較重要的地方,反反複複地叮咛,要大家加以重視。教誡很容易被人們從字面上理解爲一層意思,實際上是兩層意思。
帕邦喀大師很慈悲,前面給大家講清了道理,後面還要告誡大家要好好修。
第四,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如本文最後一頌所說:
(十四)“如是叁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竟願。”
此頌是說:叁士道裏面扼要的內容大家完全通達了,而且是依照佛所說的究竟義在心裏都清楚了,就應該在不受幹擾的地方天天認真地修,盡快的成辦究竟願心,也就是在心裏生起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證得空見。
此頌是宗喀巴大師出于悲愍愛護對我們後學者所作的教誡。他說:“對于如上所說的【叁主要道】諸要義,先以聞所思慧令得通達,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少欲知足,少事少業而住,以思所成慧獲得定解,亦即于寂靜處,生起精進力,不作推延,速疾成辦一切生的究竟希願。”
[叁主要道的諸要義]包括叁士道:下士道是正確取舍業果,中士道是解脫生死,上士道是爲衆生成佛。
[先以聞所思慧令得通達]對于這些要義要先將所聞加以思維,仔細思維其中的道理,經過反反複複地想,心裏得出定見。
得出定見就是生起了正確的見解,其他的歪門邪道、似是而非的邪說都使之不能動搖,心裏確定就是如此,這就是定見生起。
[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要受什麼親戚、朋友等等的幹擾,毅然決然地去做。
[少欲知足]什麼東西夠吃、夠穿、夠用就是了,要知道知足。在修定時知足、少欲是十分重要的,不然自己就會一天到晚忙著掙更多的錢,那就修不起定。
[少事少業而住]這裏不是要大家現在就將世間的事都放在一邊,而是指在專修的時候要少事少業。少事才會使你所交往的人少來,不然你正在上座,外面總是敲門來人,而且一坐半天,還有什麼時間去修呢?少業即爲少做世間的事情。
[以思所成慧獲得定解]要反複地思維這些道理,經過翻來複去地想,以思的方面生起決定,其他任何說法,任其說得天花亂墜,心裏決不動搖。
[亦即于寂靜處,生起精進力][精進力]就是天天認真地修,不是一曝十寒,今天鼓個勁修很多,明天累得趴下了,什麼也修不起了。要孜孜不倦,天天如是地修,這就是[精進力]。我們通常會這樣:這個法好得很,我要紮紮實實地修,一天修下來就累的不行,明天再也修不起了,只好休息一天。
帕邦喀大師前面說過,在決定修的時候要考慮自己的堪忍性以及環境的許可,不要用盡百分之百的力量:自己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上九分,留些回旋的余地,但是只要決定了的就要堅持不動搖,雷也打不動,天天都要堅持修,修佛法就是要這樣地孜孜不倦。如果我們現在修不到多的就修少的,前面修好了,有了本事就再加多些。如果開始就貪多,什麼都好,以後就會變成什麼都修得不精不深,一樣深入的本事都沒有,說起來什麼都懂,心裏卻不能生功能。我們可以看自己有沒有昏沈掉舉,是不是一上座就打瞌睡,是不是一上座就想隔壁的娃娃長得胖,如果能夠在座上不昏沈、不掉舉,我們修的量就合適了,而不在于修得多。初業有情修時宜少、宜簡單、宜專修,到了《叁主要道》在心裏生起的時候,再去廣修。
廣修有兩個好處:一是證境更大,以後在度衆生的時候才能合其各式各樣的問法,總是老一套不能合衆生的口味,他們就不想再聽。他們不會說你不對,就是不想聽你說,今天來聽你說,明天就走了,你怎麼能度他們呢?你決定要去度他人就要先在自己身上生起功能,然後再給他人說,他人聽了會覺得真是這樣的,自然就能生起信心。所以初業有情修時不宜多、宜專,由少而專,有了住心之後,修到熟極了之後,再一樣、一樣地加。不然就像我在昆明遇到的那樣,人家跟我學太極拳,我給他講這樣的道理時他很不以爲然,他都學了二十幾樣了,我臨走時對他講:我走後你要將眼睛閉上,耳朵塞上,不要再聽,不要再看。可是我走後他又學了兩樣,我知道後真忍不住要笑,我曾對他說:你都二十個小學畢業了,千萬不要再去讀二十一個、二十二個小學了,應該提高一下去讀一個中學,還是這樣下去你就成了樣樣懂、樣樣瘟,所學的東西都不深入,都只知道一個皮毛。懂道理是一回事,身上生起功能是另一回事。
你們大家可以想想,真正有了住心的人在座上修的就是不同,沒有住心的人就是天天念儀軌,叭叭叭叭念一通,然後對自己說:“今天我念完了。”就是這樣的結果。
[不作推延]就是不要推拖,不能有諸如 “等以後孩子大了再學”、“還是等我退休了再學”等等的心思,有了這樣的心,世間的幹擾永遠都不會斷,你那種要修的心永遠也實現不了。無論現在是什麼情形我們都要擠出時間來修,就好比門上釘釘子:門上如果沒有洞眼,就要十分用力才能將釘子釘進去。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也是這樣,在世間的煩亂裏面擠出一點時間,不管能擠多少,哪怕開始能擠半個小時也好,只要你肯去擠就會有時間,你不肯擠永遠也沒有時間。
[速疾成辦一切生的究竟希願。] 這句話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這裏所說的[一切生]就是從現在起直到成佛的一切生。[究竟希願]要爲以後好,不是爲現在此生好。
宗喀巴大師的這些話中有大扼要。舉例來說,如【靜處】一詞的意思,不僅要遠離外在喧雜的住處,也要遠離內心八法與衆多分別的【周遊列國】。
這就是說我們除了要遠離外界的幹擾,還要遠離內心的散亂。不修的人不知道,上座修學有時會突然想到隔壁的娃娃長得挺胖,或是想到自己的孩子怎麼沒有動靜了?該不會出什麼事吧?等等,此時心就一下子跟著走了,好似是在[周遊列國]。我們的心在修學時[周遊列國]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實際上就是在幹擾自己的修學。孔子一生爲布道而周遊列國,可是沒有起到什麼好的作用,只有回來教他的弟子。
【精進】也有其特殊的意思,以極大的努力作不善業不能說是精進,熱衷于行善方是精進。
這句話告訴我們努力去做種惡因的事不是精進。我們要好好管住自己的身、語、意叁業,只能緣念好的,那些不好的連想都不去想一下,因爲只要想一下也有意業活動,同樣是要感果的,所以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因果就緊跟著來了。叁業只要有所活動,因果總是半步不離地緊跟著,因爲叁業活動都是在種因。這可不是有什麼人在旁邊看著你,隨時記下你的言行,只要自己的意業一活動就開始種因。
這裏我附帶說一下:發願屬于意業活動,所以我們每天發願就是在種因。按世間法來說,如果自己每天想著去看大姨媽,時間一長肯定會去看大姨媽了,因爲天天想就是要産生欲心。欲心是做一切事獲取成功的開始,沒有欲心自然沒有結果,我們天天發心,願力越來越強,總有一天會如願。
在業果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業果分行與積,我們的身、語、意活動屬于行,也就是我們在做的;積是天天心想的意業積累。有行有積必感果;有行無積,偶爾做一次不一定感果;無行而有積,天天所想的久而久之會感果,或者說願心也會感果。我們天天發願的作用就是積,積是必感果的。爲什麼說積必感果呢?因爲積是意業,我們死後能夠帶著走的唯有意識,身體的軀殼是帶不走的,所有的願心都存在意識之中,所以會起作用。這個道理大家要搞清楚,不要說我什麼都沒做,不過在屋裏天天想,天天想就有積的作用,那都是要感果的。
【究竟願】是指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的遠大理想,要實現它就應該快快努力,因爲壽命的長短是無法確定的。
我們大家都要有發願成佛的心,學修佛法的目的就是爲報遍虛空一切母親的恩而成佛,有了這樣的願心,不管做什麼種得都是大乘的因,都是成佛的因。如果你只想到:“自己能解脫生死也好嘛,成佛好不容易喲!”這就是小乘的願心,在這樣的願心下你所做的一切最多只能解脫生死,卻不能爲衆生成佛。假如我們爲衆生成佛的願心是圓滿的,在成佛的過程中自然會有解脫生死這一步,無需專門發解脫生死的願。爲衆生成佛就會解脫生死,就會斷叁惡道,這兩個是成佛的支分。
多巴格西曾說過:我們的心量要大一些,要想得遠一點,也就是說目標要定得遠一點。我們學修佛法之人的目標如果定在爲衆生成佛上,解脫生死與斷叁惡道不過是成佛的支分,所以無須專門去求。如果你想:“我先求解脫生死,等解脫了生死以後再想爲衆生成佛。”那麼你就是自了漢,只是爲自己一個人。如果只爲了自己,你所生的功德就小;爲了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你所生的功德就大。功德大所培的福就大,福大了才能生慧,宗喀巴大師教法殊勝之處就在于教我們開始就發大願。
佛教有說分爲叁乘,有說究竟一乘。一般的說法佛教是分爲叁乘的,宗喀巴教義是:與其按叁乘次第修學,不如開始就學究竟一乘,爲衆生成佛自然就包含其余兩乘了。這是多麼殊勝的呢!
生起精進力的道理是,像我們這些人早上開始閉關,到了晚上就夢想出現親見本尊、授記、祥夢等等的成就征兆,這些作爲根本不是佛法。經中說我們的大悲大師尚須修叁大阿僧衹劫才得佛位,所以我們應該自思:“如果需要,我就是花上十萬生也要去修。”
誰也不要指望自己一修身上就生起了奇異功能。有人說:“我都修了這麼久了,身上怎麼還不生功能呢?”于是就懷疑所修之法。身上要生功能需要忏罪、積福,需要精進修學,還要看自己…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