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4.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诫

  4.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诫。

  [教]是给大家说方法;[诫]是反复叮咛,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诫的分别是这样的:教就是说方法、说道理、说该怎样修法,诫则是在比较重要的地方,反反复复地叮咛,要大家加以重视。教诫很容易被人们从字面上理解为一层意思,实际上是两层意思。

  帕邦喀大师很慈悲,前面给大家讲清了道理,后面还要告诫大家要好好修。

  第四,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诫。如本文最后一颂所说:

  (十四)“如是三主道诸要,子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速疾成办究竟愿。”

  此颂是说:三士道里面扼要的内容大家完全通达了,而且是依照佛所说的究竟义在心里都清楚了,就应该在不受干扰的地方天天认真地修,尽快的成办究竟愿心,也就是在心里生起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证得空见。

  此颂是宗喀巴大师出于悲愍爱护对我们后学者所作的教诫。他说:“对于如上所说的【三主要道】诸要义,先以闻所思慧令得通达,其次闭关斩断现世的藤绊,少欲知足,少事少业而住,以思所成慧获得定解,亦即于寂静处,生起精进力,不作推延,速疾成办一切生的究竟希愿。”

  [三主要道的诸要义]包括三士道:下士道是正确取舍业果,中士道是解脱生死,上士道是为众生成佛。

  [先以闻所思慧令得通达]对于这些要义要先将所闻加以思维,仔细思维其中的道理,经过反反复复地想,心里得出定见。

  得出定见就是生起了正确的见解,其他的歪门邪道、似是而非的邪说都使之不能动摇,心里确定就是如此,这就是定见生起。

  [其次闭关斩断现世的藤绊]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受什么亲戚、朋友等等的干扰,毅然决然地去做。

  [少欲知足]什么东西够吃、够穿、够用就是了,要知道知足。在修定时知足、少欲是十分重要的,不然自己就会一天到晚忙着挣更多的钱,那就修不起定。

  [少事少业而住]这里不是要大家现在就将世间的事都放在一边,而是指在专修的时候要少事少业。少事才会使你所交往的人少来,不然你正在上座,外面总是敲门来人,而且一坐半天,还有什么时间去修呢?少业即为少做世间的事情。

  [以思所成慧获得定解]要反复地思维这些道理,经过翻来复去地想,以思的方面生起决定,其他任何说法,任其说得天花乱坠,心里决不动摇。

  [亦即于寂静处,生起精进力][精进力]就是天天认真地修,不是一曝十寒,今天鼓个劲修很多,明天累得趴下了,什么也修不起了。要孜孜不倦,天天如是地修,这就是[精进力]。我们通常会这样:这个法好得很,我要扎扎实实地修,一天修下来就累的不行,明天再也修不起了,只好休息一天。

  帕邦喀大师前面说过,在决定修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堪忍性以及环境的许可,不要用尽百分之百的力量:自己有十分的力量,只用上九分,留些回旋的余地,但是只要决定了的就要坚持不动摇,雷也打不动,天天都要坚持修,修佛法就是要这样地孜孜不倦。如果我们现在修不到多的就修少的,前面修好了,有了本事就再加多些。如果开始就贪多,什么都好,以后就会变成什么都修得不精不深,一样深入的本事都没有,说起来什么都懂,心里却不能生功能。我们可以看自己有没有昏沉掉举,是不是一上座就打瞌睡,是不是一上座就想隔壁的娃娃长得胖,如果能够在座上不昏沉、不掉举,我们修的量就合适了,而不在于修得多。初业有情修时宜少、宜简单、宜专修,到了《三主要道》在心里生起的时候,再去广修。

  广修有两个好处:一是证境更大,以后在度众生的时候才能合其各式各样的问法,总是老一套不能合众生的口味,他们就不想再听。他们不会说你不对,就是不想听你说,今天来听你说,明天就走了,你怎么能度他们呢?你决定要去度他人就要先在自己身上生起功能,然后再给他人说,他人听了会觉得真是这样的,自然就能生起信心。所以初业有情修时不宜多、宜专,由少而专,有了住心之后,修到熟极了之后,再一样、一样地加。不然就像我在昆明遇到的那样,人家跟我学太极拳,我给他讲这样的道理时他很不以为然,他都学了二十几样了,我临走时对他讲:我走后你要将眼睛闭上,耳朵塞上,不要再听,不要再看。可是我走后他又学了两样,我知道后真忍不住要笑,我曾对他说:你都二十个小学毕业了,千万不要再去读二十一个、二十二个小学了,应该提高一下去读一个中学,还是这样下去你就成了样样懂、样样瘟,所学的东西都不深入,都只知道一个皮毛。懂道理是一回事,身上生起功能是另一回事。

  你们大家可以想想,真正有了住心的人在座上修的就是不同,没有住心的人就是天天念仪轨,叭叭叭叭念一通,然后对自己说:“今天我念完了。”就是这样的结果。

  [不作推延]就是不要推拖,不能有诸如 “等以后孩子大了再学”、“还是等我退休了再学”等等的心思,有了这样的心,世间的干扰永远都不会断,你那种要修的心永远也实现不了。无论现在是什么情形我们都要挤出时间来修,就好比门上钉钉子:门上如果没有洞眼,就要十分用力才能将钉子钉进去。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也是这样,在世间的烦乱里面挤出一点时间,不管能挤多少,哪怕开始能挤半个小时也好,只要你肯去挤就会有时间,你不肯挤永远也没有时间。

  [速疾成办一切生的究竟希愿。] 这句话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一切生]就是从现在起直到成佛的一切生。[究竟希愿]要为以后好,不是为现在此生好。

  宗喀巴大师的这些话中有大扼要。举例来说,如【静处】一词的意思,不仅要远离外在喧杂的住处,也要远离内心八法与众多分别的【周游列国】。

  这就是说我们除了要远离外界的干扰,还要远离内心的散乱。不修的人不知道,上座修学有时会突然想到隔壁的娃娃长得挺胖,或是想到自己的孩子怎么没有动静了?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等等,此时心就一下子跟着走了,好似是在[周游列国]。我们的心在修学时[周游列国]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实际上就是在干扰自己的修学。孔子一生为布道而周游列国,可是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只有回来教他的弟子。

  【精进】也有其特殊的意思,以极大的努力作不善业不能说是精进,热衷于行善方是精进。

  这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去做种恶因的事不是精进。我们要好好管住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只能缘念好的,那些不好的连想都不去想一下,因为只要想一下也有意业活动,同样是要感果的,所以只要我们起心动念,因果就紧跟着来了。三业只要有所活动,因果总是半步不离地紧跟着,因为三业活动都是在种因。这可不是有什么人在旁边看着你,随时记下你的言行,只要自己的意业一活动就开始种因。

  这里我附带说一下:发愿属于意业活动,所以我们每天发愿就是在种因。按世间法来说,如果自己每天想着去看大姨妈,时间一长肯定会去看大姨妈了,因为天天想就是要产生欲心。欲心是做一切事获取成功的开始,没有欲心自然没有结果,我们天天发心,愿力越来越强,总有一天会如愿。

  在业果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业果分行与积,我们的身、语、意活动属于行,也就是我们在做的;积是天天心想的意业积累。有行有积必感果;有行无积,偶尔做一次不一定感果;无行而有积,天天所想的久而久之会感果,或者说愿心也会感果。我们天天发愿的作用就是积,积是必感果的。为什么说积必感果呢?因为积是意业,我们死后能够带着走的唯有意识,身体的躯壳是带不走的,所有的愿心都存在意识之中,所以会起作用。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不要说我什么都没做,不过在屋里天天想,天天想就有积的作用,那都是要感果的。

  【究竟愿】是指从现在起直至成佛的远大理想,要实现它就应该快快努力,因为寿命的长短是无法确定的。

  我们大家都要有发愿成佛的心,学修佛法的目的就是为报遍虚空一切母亲的恩而成佛,有了这样的愿心,不管做什么种得都是大乘的因,都是成佛的因。如果你只想到:“自己能解脱生死也好嘛,成佛好不容易哟!”这就是小乘的愿心,在这样的愿心下你所做的一切最多只能解脱生死,却不能为众生成佛。假如我们为众生成佛的愿心是圆满的,在成佛的过程中自然会有解脱生死这一步,无需专门发解脱生死的愿。为众生成佛就会解脱生死,就会断三恶道,这两个是成佛的支分。

  多巴格西曾说过:我们的心量要大一些,要想得远一点,也就是说目标要定得远一点。我们学修佛法之人的目标如果定在为众生成佛上,解脱生死与断三恶道不过是成佛的支分,所以无须专门去求。如果你想:“我先求解脱生死,等解脱了生死以后再想为众生成佛。”那么你就是自了汉,只是为自己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你所生的功德就小;为了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你所生的功德就大。功德大所培的福就大,福大了才能生慧,宗喀巴大师教法殊胜之处就在于教我们开始就发大愿。

  佛教有说分为三乘,有说究竟一乘。一般的说法佛教是分为三乘的,宗喀巴教义是:与其按三乘次第修学,不如开始就学究竟一乘,为众生成佛自然就包含其余两乘了。这是多么殊胜的呢!

  生起精进力的道理是,像我们这些人早上开始闭关,到了晚上就梦想出现亲见本尊、授记、祥梦等等的成就征兆,这些作为根本不是佛法。经中说我们的大悲大师尚须修三大阿僧衹劫才得佛位,所以我们应该自思:“如果需要,我就是花上十万生也要去修。”

  谁也不要指望自己一修身上就生起了奇异功能。有人说:“我都修了这么久了,身上怎么还不生功能呢?”于是就怀疑所修之法。身上要生功能需要忏罪、积福,需要精进修学,还要看自己…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4.获得决定后勉励修持的教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