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

  衲由今天開始應大家之請求,開示一個以〈兜率百尊〉 祈請文爲主體之修持儀軌。這個儀軌是我們格魯派的一個重要法門,在今生及未來生都會爲修行者帶來無量之利益。這個儀軌對初修至資深的行者都是很重要的,所以衲很高興有人請求這個法門之講解導修,也很樂意盡自己之知識而開示這個法門。

  在未開始講解前,聽者應在心中生起正確而清淨之聽法發心。在每一座開示前,衲都說這同一番話,大家可能覺得很悶,或者心想自己早已聽過了這番教誡了,但大家不要因爲衲常常重複這一番話而輕視了它。若發心不好,則聞法也不會有所得益。作任何修行前,譬如說修法或者聞法前,應該先去發心。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論是打坐、聽法、誦經甚至日常的打掃清潔,配合上正確而清淨之發心的話,就是佛法!不配合發心或發心不對時,不論如何精進地去做,都不是佛法!一個人到底是不是在修持佛法,取決于發心,並不取決于主體的修持專案。譬如說古印度之外道也會打坐,你們漢地之宗教(注:上師指道家及道教等外道)也有打坐修持。在打坐時,這打坐的行爲是否佛法呢?這要取決于打坐者之發心了。如果是以健康延壽爲動機而打坐的話,這就不是修持佛法。如因爲了要成佛而修禅定,不論打坐是否有成,這過程就可說是修持佛法。所以,同樣的打坐行爲,可以是佛法,也可能不是佛法。所做的事是否佛法,必須取決于行者之動機。聽法也是一樣,有人爲了好奇,要看看什麼西藏喇嘛的怪模樣而來,有人是追隨友人才跟著來湊熱鬧,有人抱挑戰或挑過失之心態姑且來聽一聽,有認爲了增廣見聞以成爲著名學者之目的而來,也有人爲人求神通或者純粹爲了沒事做才來,所以大家在一起聽法,發心卻各各不同,動機都是不同的。以上所說法心是不好的,聽法時不應以這樣的心態而來,否則不利于學習。我們是大乘的佛教弟子,再聞法前要去想:“我與衆生從無始以往輪回以來,屢曆生死周轉不息,不能脫出生死六道之輪而恒受苦痛。我現在得到了聞法及修法之機會,這機會很快就會消失,因爲我隨時可能死亡,所以要把握這個黃金機會,必須盡快成佛來帶領衆生離苦得樂。但要成佛必須修持,要修持則首先要懂得如何去修,所以我現在就來好好的聽聞修持成佛之方法的開示1這種發心並非今天才要發,在任何聽法場合都要如此,在每一次修法前也要類似那樣地想:“我爲了要成佛來利益衆生,所以現在修成佛之法1。嚴格上來說,作任何的修行前都要把整個菩提道次第先想一遍來發心。如果可以如是發心的話,即使聞法並不完全明白,這聞法的過程本身仍是爲了成佛和爲了衆生而作的一種修持,所以仍然有所得益,也是積了一個成佛之因。反過來說,若不這樣發心,即使你通達叁藏,舉世知名,也不算真正在修持佛法。

  聞法時,另外還要具“叁器六想”,這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已有詳述,衲不再在此多言了,大家可以自己去讀去學。講經的人也一樣要發心,要爲了成佛及利生而開示,而不是爲了吸引徒衆和廣收供養而做的,否則開示者就算是弟子千萬,名聞天下,所做的仍然不是佛法上之修持!

  〈兜率百尊儀軌〉是一個淨土法門,同時也是一個上師相應法門。

  我們先說說有關淨土的方面:衆生從無始以來就不斷在六道中輪回,我們在過往造下了很多的因,有因就必然有果,這因果定律就令我們在六道中轉來轉去,生生死死,周而複始。煩惱與業力是把我們縛于六道中的枷鎖。我們造下之業是一個因,像一個種子那樣,有潛在的能力會結果。這些因有無數之多,每做一個業就積下一個或多個的業因種子。這些因在我們生起貪戀、嗔恨等煩惱惑見時,就等于種子碰上了泥土、水份、陽光及肥料般,就會成熟結果,令我們體驗到這業之果報。因如種子,種種煩惱惑見是外緣,就像水份及陽光等外在之有利條件,二者相遇就會結果。我們早已造下無盡的苦因,如殺生、偷盜等十不善業等等,我們同時也有無數之煩惱或見,所以就回轉生,就回有苦。在每一次轉生中,我們又造下了無盡的新因,這些因在未來也會成熟結果,所以我們就如被困與六道之中不能自拔。

  六道之中的叁惡道痛苦不堪,在地獄道中之苦大家都聽過了;餓鬼道飽受饑渴寒熱之苦;畜牲道中被人勞役宰殺,互相啖食,也一樣痛苦非常。叁善道也並非無苦:人間有生、老、並死及其它痛苦;修羅道有戰爭受傷之苦及嗔心之折磨;天界之衆生福報是最大的了,但最終還是會死亡而掉入叁惡道中。所以六道輪回之本質就是苦,即使偶因過往善業現在成熟了而得到少許福樂,也不會恒久。我們就因煩惱與業力而無可奈何地輪轉生死不息。要脫出輪回,首先要知道六道爲苦,要明白苦的來源,然後生起欲脫生死六道之心,這個心叫作“出離心”。

  諸佛之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他們之能力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著諸佛之悲心及力量,他們變化出種種淨土。衆生只要有出離心,不執戀六道而一心往生于佛土之中,然後精進地忏罪積德,並作與淨土相應之修持,例如稱誦佛號及持咒、觀想等,在臨終時就可以不再于六道中輪回,得生于淨土之中,可以直接在佛前學修直至成佛爲止。

  生于這樣的淨土中之衆生並非成就了佛境,也不一定已有很深之境界,其煩惱與業力皆未完全斷除。但是在淨土中並沒有老、並死等苦,而且淨土中沒有不善之外緣能遇上而産生苦果,所以特別有利于繼續修持直至成佛。生于淨土中的衆生,不會再因業力與煩惱而不自主地掉回六道之中。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的行者,例如一些大菩薩等,會發願回到六道之中或者化出化身于六道之中救度衆生。他們是自主地回到六道中的,並非受業力而迫使掉回六道苦海之中(注:于法師著作〈生死自在〉中,有詳盡之淨土法門開示)。

  淨土有不同之境界類別,也有因各別佛之願力及衆生之因緣而顯現之分別。在現在所開示的儀軌中,我們修的是兜率淨土法門,這個淨土與我們有很殊勝之因緣。它的主尊是彌勒佛,他是當來下生之未來佛,所以與我們特別有因緣。我們格魯派中很多祖師都是往生在這淨土之中的,所以我們特別容易與兜率淨土相應而往生。

  〈兜率百尊儀軌〉中,主要之觀想對像是宗喀巴大師,但我們要想他的體性是自己之根本上師,也同時是曆代祖師。我們修這儀軌時就是與自己之上師、宗喀巴大師與曆代祖師修相應,對他們供養、禮贊、禮拜及隨喜贊歎等。在這儀軌中,要想上師、曆代祖師及宗喀巴祖師是同一體性的,叁者以宗喀巴大師及其兩個弟子統攝代表來觀想。

  在修這個〈兜率百尊儀軌〉時,行者視自己之根本上師(又即自己所有的師長之總體化相)與宗喀巴大師無異,向他作供養曼達、七支修持及持誦大師贊等,可以增長各種智慧、延壽、忏罪、增長福德、除災病及來自“非人”與邪術之加害、得諸佛與祖師、上師們之相應加持,在未來生得生于兜率淨土中,最終得無上之佛境。所有世俗上與佛法上、今生及未來生的利益都能藉這法門而得成。

  宗喀巴大師是諸佛之悲、智、力化相,同時是觀音、文殊與金剛手(見圖)的化相,修持他的相應就等于與諸佛及叁大士相應。我們觀宗喀巴大師時又觀爲上師與曆代祖師之合一化相,所以又會得到他們之加持。宗喀巴大師主要是大智文殊之化生,所以我們會很易生起佛法之證悟,尤其是〈菩提道次第〉上之證悟和中觀應成派之正見。由于大師也是金剛手與觀世音之化相,所以行者易生起悲心及成就力量。這些都是修這個法門的殊勝利益。

  爲甚麼要修上師相應呢?因爲成就之根源就在于敬師。我們能否得到成就及生出證悟,就要靠與上師之相應了。我們會不會迅速成就它們,也是看上師相應方面修得怎樣。

  不論我們修的是甚麼法門,目的不外乎是想生出證悟及成就,而得到證悟及成就與否,則建基于聖者之加持。如果上師相應修得好,就會很快地得到成就。如果上師相應修得不好或者根本不修上師相應的話,就不能妄想得到成就了。

  上師相應不單只是說要修上師相應儀軌,它也包含了整個師徒關系之維持,行者必須視師若佛,也視上師與自己所專修之本尊爲同一體性。在修法之同時,對師長應以叁事供養:(一)以種種資財供養;(二)爲師長作事代勞及(叁)依師長教法而奉行。這叁種供養都要去做,叁者中以依師長教法而奉行爲最佳之供養,第二種又比第一種爲勝。上師相應並不狹指修上師相應之儀軌,它同時也包括了師徒關系,即叁事供養及視師如佛。如果只是修儀軌而並不視師如佛,上師相應仍不能說爲修得好,所以就必定不能迅速地生起證悟及得到加持。

  衲在西方,尤其對非佛教徒演講的時候,通常不會談到有關上師相應之口耳傳承要訣,以免聽者生出誤解。今天在場的大家都已依止叁寶一段時期了,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衲就不妨說一說修持之要訣,這些是口耳傳承之要訣開示。

  我們在隨一位法師受灌頂或學法前,要先觀察這位法師是否有爲師之資格,譬如說是否具有由佛陀至曆代祖師之清淨不斷傳承及其它條件。剛才說過,師長有不同之類別,傳戒師有傳戒師應具備之條件,傳灌頂及教授密法之金剛上師應有密師之條件,這些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詳細開示。以開示顯乘佛法的教導師來說,應有十種資格:(一)戒德清嚴;(二)定德深廣;(叁)慧德通達;(四)證悟比弟子爲高上;(五)已證法無我性;(六)通達叁藏佛法;(七)開示善巧;(八)以悲心待弟子衆生;(九)精勤不倦及(十)身體力行奉持教法。其它類別師資各有不同,有些法師同時具備所有不同定義之師資,有些只具備某部分資格,譬如能說法者未必具資格轉灌頂,開示小乘法者未必具資格授大乘教法,能授灌頂者…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前行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