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 編者的話 生死之輪圖亦稱“五趣生死輪圖”,于西藏佛教寺院外牆上常常能見到,其資料同時亦見于佛陀之本生故事及漢、藏《大藏經》中的戒律部分典著。此圖色彩鮮明、形象生動而詭異,故一直以來吸引著參訪藏傳佛教寺院的旅遊者、朝聖者及攝影愛好者的注意。然而,這種風格獨特的圖案並非西藏文化所産生的藝術品,而是古印度佛陀時代所創的一種教育工具,其內容包含了四聖谛、十二因緣、生死與中陰及六道輪回的法義在內。遺憾的是,在漢、藏佛學文庫中,一直以來少見有對此法義繪圖有深入闡釋的獨立文獻。爲填補這個空白,大藏寺基金會依據大藏寺祈竹仁寶哲于二零零一年五月份在佛教顯密研修院香港分院應求所作之口述開示,配合同月中由法師于閑暇額外補充之口述,經翻譯及編輯後編輯而成。 祈竹仁寶哲的這些開示,包含了菩提道次第教法中的下士道及中士道極多法義,同時亦對生死之輪圖的起源作出了詳盡的講解,相信必會對漢地佛子有所利益! 生死之輪圖的起源 衲由今晚開始一連數天,應求爲大家講述有關西藏佛寺中常見的生死之輪繪畫的種種。爲了能得到最大的聞法利益,聽者應在聽法前思維:“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我必須成佛;爲了成佛,我必須學習成佛之道;故此,我現在要好好地聽受佛法!” 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爲“輪回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爲“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注:漢傳佛教中稱其爲“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牆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著描述衆生生死輪回、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在佛法上,我們必須注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抉擇什麼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不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是有傳承的正法和什麼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的確是佛陀所開示的。爲著這個原因,衲現在先講一講生死之輪圖的傳承,亦即這種圖畫的來源。 在佛陀于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年十六大國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內有一山稱爲“靈鹫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爲“頻毗娑羅王”(Bimbisara,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 亦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注: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一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一位稱爲“優填王”(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烏紮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兩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牟尼本師。 王舍城與優填王所管轄的地方,堪稱國富民強。兩個城之間常常有商人來往作買賣,兩位國王就常常托來往兩地的商旅代捎書信及禮品予對方。在多次互相送贈了珍寶及上等布料後,優填王把一件鑲滿了各種寶石的珍貴铠甲贈予頻毗娑羅王。這套珍貴的盔甲,不單鑲滿了多種寶石,更有防火、防毒及護身的功能,所以它價值連城,令當時的見者贊歎不絕。在收禮後,頻毗娑羅王召集了大臣,向他們說:“這麼貴重的大禮,朕應當如何回禮呢?朕必須以一件同等的厚禮或更有價值的禮品回贈,你們快幫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這些建議都不太恰當,令國王傷透了腦筋。這時候,一位屬婆羅門階級的大臣開口說:“我王!叁界之中所有珍寶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現正在我們國境中駐錫,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畫回禮呢?這份禮既吉祥,且又能令優填王積聚福德!”,頻毗娑羅高興地決定:“就這樣辦吧!” 在佛陀聽到頻毗娑羅王的要求時,應允之余,還授記說:“優填王見畫時,將生大信心及見谛!”在畫師爲佛陀作畫時,由于佛陀的聖身自然放出光明萬丈,又因畫師出于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繪畫便變得極難進行下去了。後來,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畫布上,由畫師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劃身形,再爲佛畫上色。畫師又依佛之開示,在佛身相圖畫下,加上了開示皈依、叁學、六道生死輪回及十二因緣教法的生死之輪圖。這幅布畫,被塗上香料而包于上好的絲布內,再放入一個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點的銀盒中;銀盒又複被收藏于更大的紅銅盒中。頻毗娑羅王寫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優填王,請他在城中張燈結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戰車等四軍陪同,出城十一裏恭迎佛畫。這幅包裝好了的佛畫,便被供在一頭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優填王手中。 本來不信佛的優填王在恭敬地展開佛畫後,便仔細地觀看圖中的內容及參想畫中偈文的內義,同時亦在心中禅思十二因緣的順逆流轉過程、四谛及六道輪回之苦。由于佛陀的加持、優填王的過往善業力及因緣成熟,優填王在當下便證得了阿羅漢聖人的預流果位境界(注:一種修行的境界——小乘見道位)。此後,這位國王爲佛教亦作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生平故事,可見于《大藏經》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注:漢文《大藏經》中之《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阿含經》及《四分律》等,俱有有關優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幾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羅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禮,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極多有關此王生平的雕刻圖像。 由上述典故可見,生死之輪圖並非西藏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時代(注: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號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輪圖像)。在優填王看畫證道後,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後來的藏傳佛教寺院)便開始有把這幅畫繪于寺門外的傳統,以令來訪或路過的人見畫而心念畫內含藏的教義(注:見漢文《大藏經》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叁十四:“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苾刍,于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苾刍于門屋下坐,爲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及《釋氏要覽》卷叁:“毘奈耶雲: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于門兩頰……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 編者按:五趣生死輪圖在漢地,雖然並未象古印度與西藏之普及,但由《法苑珠林》卷二十叁及《諸寺緣起集》興福院條史料中,可知此圖在漢地乃至日本亦曾有某種程度上的流傳。此外,漢傳佛教及日本佛教中各種版本之十法界圖(亦稱“十界圖”及“十界大曼荼羅”)亦源出于五趣生死輪圖(注:參考宋•遵式《天竺別集》卷二及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八)。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 這幅圖像,並不用于禅修觀想用途,其作用乃是爲了提醒行者業力、因果等教法,令觀畫者對佛法生敬信心、對輪回等教法生出理解及令修行者生出修行的大決心。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概說 生死之輪圖,是顯示凡夫衆生在六道中生死輪回的圖解,它同時亦教授了苦的來源、脫苦的方法及脫苦的自在境界。 我們有一天必定會死,但在死後,生命卻並不終結。在這個肉體滅亡後,我們的意識會先進入一個叫作“中陰”的階段,然後便再次輪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種生命形式延續生存。我們佛教常常談及輪回,今天我們又在談輪回之圖像,那到底是誰在輪回呢?在哪裏輪回呢?爲什麼他們在輪回呢?簡單地說,凡夫衆生的心識便是正在受困于輪回中的生命;由叁善道及叁惡道組成的六道,便是凡夫衆生輪回被困的處所;凡夫衆生因爲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生、受死及再次受生,經曆似無止境的輪回、輪轉,在這六道中轉來轉去,不能自在或出脫。 佛法中又常提及“自在”這個名詞,“自在”又是什麼呢?“自在”即“自由”的意思。我們一談及自由,就以爲不要幹活、不用上班或沒人管束便是自由,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的自由、真正的自在,因爲這些處境都仍有局限性——我們沒有不死的自由、沒有不病的自由、沒有不再輪回的自由……。佛法中所提及的自在,是指真正的自由、自在、自主,亦即不再受生、受死、受病、受中陰、受輪回所困的境界。這亦即超出了生死輪回、業力及煩惱的束縛和枷鎖的解脫自在境界。這才是真自由、真的自在。 人生在世,辛辛苦苦的爲的是什麼呢?其實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追求的不外乎是離苦得樂,亦即脫苦的自由。不論你追求的是金錢、名位或其它的什麼,歸根究底你追求的便是離苦得樂的自由。問題是:窮一生地去追求後,誰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呢?有誰能達到擁有不病、不苦、不死的自在境界呢?大家不妨在這一點上好好想一想。 佛陀開示說,煩惱與業力是我們受苦及受輪回的真正原因,修持正法是我們脫苦而得自在解脫境界的方法。 生死之輪,正是開示我們凡夫不斷地在六道中輪回之境況、過程及原因,並開示脫離這種無奈境況的方法。雖然六道之苦況包羅萬有,但其大概情況已全包含在此圖像之中了。 生死之輪圖的法義分說 生死之輪圖像有多個部份,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央有一個閻摩鬼王口噬掌持著生死大輪,這… 《《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