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

  參、唯識宗的要義

  一、萬法唯識所變

  

  唯識宗,或許一般人會以爲它是唯心論,實際上唯心論和唯識宗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唯心論,只涉及到唯識哲學的第六意識,而佛教所說的識,不但第六識,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等非常微細的心識活動。

  

  所謂"識",即認識、分別、了別的意思。例如我們的眼睛具有認識形相的能力,能夠了別紅黃藍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圓等形狀。我們的耳朵,能認識聲音的高亢低沈、尖銳柔和;這是西洋的交響曲、那是中國的國樂;那一種音樂是我喜愛的,這一種曲調是我厭惡的。我們的鼻子可以認識香臭;我們的舌頭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們的身體可以感觸到舒服、柔軟、堅硬、冷暖等各種感覺。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了別識,必須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並且這五塵必須是現起存在的,才能産生認識作用,在唯識學上,稱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爲前五識。

  

  唯識宗有所謂的第六意識,它與前五識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緣一切法,例如有爲法、無爲法、看得見的、看不見用心想的、追憶過去的、憧憬未來的,甚至龜毛兔角,第六意識都可以去推度比較,作種種想象分別,所以它的了別作用比前五識更大,更廣泛。它可以和前五識共同去攀緣外境,也可以單獨現起,因此稱爲獨頭意識,例如幻想過去、現在、未來的獨散意識;做夢時可以飛天跨海的夢中意識;或打坐參

  禅時,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識的定中意識。

  

  第七意識,又稱末那識,是比第六意識更細微的心識。在一般的西洋哲學、科學、醫學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識,就是小乘人也不甚明白。第七識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識有間斷性。它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因爲它常常執著第八意識爲我,因而産生我愛、我見、我癡、我慢等四大根本煩惱,對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著,引發許許多多貪瞋癡的行爲,造諸惡業,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脫。

  

  第八意識,稱爲阿賴耶識,爲一切諸法所依。所謂萬法唯識,就是靠這個識無始以來所含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它含有清淨的種子,也含有雜染的種子,由于第七末那識不斷的妄執,引發第八意識中的雜染種子現行,更由此雜染的種子現行回熏成爲新的種子,而造作新的行爲。世間的一切,因此而層層不斷地變現展開。如果能夠認識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變,了解一切萬法都是不實在,因而斷除妄執,就可以了生

  脫死,回歸涅槃清淨之體。

  

  佛教講唯識,和****的唯物思想,是完全不一樣,是互相沖突的。****的唯物論,把人也看成物質,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加以利用;沒有利用價值時,他就廢棄不要了,完全泯滅人性的尊嚴。

  

  唯識思想認爲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靈活動,都是我們各人的唯識所變現,于是産生各種千差萬別的現象,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能夠泯除心識的虛妄分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能如實地了悟世界的實象,不爲紛亂動蕩、光怪陸離的現象界所迷惑。

   (一)唯識所變的舉證

  

  關于唯識所變的道理,最容易察覺的就是吾人喜怒哀樂的表情。至于現生的果報 體是否也是唯識所變的呢?例如:有一次,圓瑛法師在北平講經,講經的途中休息十分鍾,有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佛教講唯識、講唯心,我是講科學的,一切要拿出證據來,你說一切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現在請你從心識裏變出一匹馬來。"圓瑛法師一時無法作答,就說:"現在講經的時間到了,請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這天夜裏,圓瑛法師百般思索著這個問題,輾轉反側,無法入睡,要如何才能變出一匹馬來呢?眼看東方已經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課了,聽到大殿傳來陣陣的鍾聲、磬聲,突然福至心靈,"啊!有了!"趕快叫侍者拿牌來。原來曆史上有名的畫家趙子昂,有一次爲了畫一匹馬,全神貫注揣摩馬的神態。由于專心過度,一天夜裏睡覺的時候,元神出竅,變成一匹駿逸的白馬,同床的太太一看,

  嚇暈了過去,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趙子昂畫馬變馬的美談。圓瑛法師回想起這則故事,就在牌子上寫著:"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說世上的一切變化,究竟是唯心的呢?還是唯物的呢?

  

  圓瑛法師寫好了以後,吩咐侍者將牌子拿出去挂起來。侍者一看師父終于解開了難題,一面很歡喜,不過嘴裏卻喃喃地嘀咕道“好僥幸啊!幸好人家問的是變馬,假如對方問的是變牛的話,我想師父大概就變不出來了。"圓瑛法師一聽,叫住侍者說:"站住,把牌子拿過來。"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幾句:"畫馬變馬,如其畫牛,焉不變牛?"人的心識想的是什麼東西,就會變成那一樣東西,心識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晉書.樂廣傳》記載著下面一段故事:樂廣曾經宴請一位好友吃飯喝酒,分別後,那位朋友卻久久不再來往。有一天,樂廣遇到他就問他何以如此,朋友說:"上回承蒙你請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舉杯想喝時,我看到杯中有一條小蛇幌動著,我當時雖然厭惡得心裏起疙瘩,但礙于你做主人熱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飲下去。回家後我就病了,連醫生也看不好。唉!我現在就渾身難受,連茶飯都不思不飲呢!"樂

  廣大吃一驚,心想:"杯中怎會有一條小蛇呢?"回家後左思右想,朝思暮念,總想不出一個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飯時,樂廣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上,拿起酒杯想一飲而盡,無意間往杯中看了一眼,頓然嚇一跳,杯中居然也有一條小蛇。幌一幌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細一看,咳!原來是牆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啊!樂廣急忙再把好友請來,讓他坐在原先的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不要慌,是不

  是又來一條小蛇啊?"樂廣接著起座拿走牆上的弓箭:"再仔細瞧!小蛇那裏去了呢?看看這張弓,這就是上次造成"杯弓蛇影"的罪魁禍首了!"朋友一聽,恍然大悟,這時肚子一陣絞痛,一吐卻真的吐出一條小蛇來。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會從無中生出有來,所以有時我們說"心生則種種法生"。

  

  又如人們夜半行路,一覺得後頭彷佛有鬼,這時頭也不敢動一下,大氣也不敢喘一聲,心髒上下亂竄,兩腿雖已酸軟,仍然死命加快速度,走得愈快,天啊!鬼也跟著走快在後面追趕來了。

   (二)唯識的作用

  

  心識的力量很大,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起來夢遊,又能自己回去睡覺。一般人稱爲下意識,其實這是第六識中獨頭意識的夢中意識,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動的意識。眼耳鼻舌身雖然睡覺不活動了,但是意識能夠單獨活動,上山下海,毫無阻礙,彷佛真實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是在夢中。

  

  由于意識染著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種不同的業因,感受各種不同的果報,也因此而有嗜好、興趣、習慣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魚蝦就說:"唉呀!那些小魚小蝦好骯髒啊!小小的身軀裏,卻藏著大便小便、五髒六腑等穢物。"但是對一個饕餮成性的人來說,卻把它視爲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糞便是汙穢不堪的東西,可是狗子的鼻識,由于業力所感,連人自己都嫌臭嫌髒的大便,牠卻把它當做珍馐美味,飽餐不已。心識覺得是美味的東西,縱然是汙穢難以入口的糞屎,也會變成山珍海味;心識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淨的極樂淨土,也會變成刀山劍海。心識牽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證一二。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的鸠摩羅什大師,翻譯過不少的大乘經典,譬如《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深爲一般人所誦念受持。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遊玩,看到一個猶如帽子的大磬,一時興起,就拿起銅鑄的大磬子,戴在頭上。由于他沒有分別心,只想到這是頂帽子,千鈞重的銅磬,在他的心意識裏,沒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輕易地戴在頭上,一點也不覺得重。他的母親一看,就說:"胡鬧!那是銅的磬子,怎麼可以當帽子戴呢?"鸠摩羅什一聽是銅製的,意識有銅的觀念,馬上感到泰山壓頂般,沈重地擡不起頭來。

  

  從前在印度的地方,有一個甘泉村的村落,村落居民樸實忠厚。村中有一個大泉,清淨而甘美,飲之清涼甜爽,最能解渴。病者常喝此水,自然而愈。從遠道而來喝此水者,比比皆是。

  

  這消息傳到國王的耳中,國王羨慕道:“珍貴的甘泉,是天然的賜予,像甘露一般能使人精神舒暢,希望村民每日能送甘泉給我。"國王的話,村人那敢怠慢,由村長領導,每日須要一人輪流挑水到王城呈上國王。

  

  村莊離王城有五裏的路程,沒有車輛搬運,只靠人力挑走,路途崎岖不平,無論日曬雨打,無論春暖冬寒,村人仍然要挑水進城。久而久之,村人都感覺路途遙遠,勞苦不堪,發出怨言,于是大家便集議他遷,來避免挑水的負擔。

  

  村長知道了大家要遷居的事,立刻召集村民說道:"你們暫且不要他遷,待我去請求國王,把五裏路改作叁裏,使裏程縮短,不就可以減少疲勞了嗎?"

  

  村民一致贊同。果然到第二天,村長去見國王,說道:"國王啊!村人每日挑水走五裏路,以爲太遠,不知能否改爲叁裏路的名稱?"

  "好的,只要每日能挑水來,改換個名稱可縮短路程的遠近,那以後就改稱爲叁裏吧!"

  

  村人聽說國王將五裏改爲叁裏,歡喜雀躍,以後挑水不再怨聲歎氣,忘了疲勞。其實,五裏、叁裏,路程都是相同的,只因爲心識認知的轉變,感受也隨之由苦轉樂。

  

  過去在上海曾經發生過一則故事:有一個富家公子在大雪紛飛的早上,推開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皚皚,非常高興,就吟了一首詩:"大雪紛紛滿天飄。"當時樓下躲著一個叫化子,正在挨餓受凍,饑寒交迫,聽那公子哥兒一念,就接了一句:…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