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宗略说 参、唯识宗的要义

  参、唯识宗的要义

  一、万法唯识所变

  

  唯识宗,或许一般人会以为它是唯心论,实际上唯心论和唯识宗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唯心论,只涉及到唯识哲学的第六意识,而佛教所说的识,不但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等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并且这五尘必须是现起存在的,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在唯识学上,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前五识。

  

  唯识宗有所谓的第六意识,它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甚至龟毛兔角,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象分别,所以它的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独散意识;做梦时可以飞天跨海的梦中意识;或打坐参

  禅时,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识的定中意识。

  

  第七意识,又称末那识,是比第六意识更细微的心识。在一般的西洋哲学、科学、医学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识,就是小乘人也不甚明白。第七识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识有间断性。它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它常常执着第八意识为我,因而产生我爱、我见、我痴、我慢等四大根本烦恼,对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着,引发许许多多贪瞋痴的行为,造诸恶业,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脱。

  

  第八意识,称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所谓万法唯识,就是靠这个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它含有清净的种子,也含有杂染的种子,由于第七末那识不断的妄执,引发第八意识中的杂染种子现行,更由此杂染的种子现行回熏成为新的种子,而造作新的行为。世间的一切,因此而层层不断地变现展开。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就可以了生

  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佛教讲唯识,和****的唯物思想,是完全不一样,是互相冲突的。****的唯物论,把人也看成物质,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加以利用;没有利用价值时,他就废弃不要了,完全泯灭人性的尊严。

  

  唯识思想认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灵活动,都是我们各人的唯识所变现,于是产生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界所迷惑。

   (一)唯识所变的举证

  

  关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至于现生的果报 体是否也是唯识所变的呢?例如:有一次,圆瑛法师在北平讲经,讲经的途中休息十分钟,有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讲唯识、讲唯心,我是讲科学的,一切要拿出证据来,你说一切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在请你从心识里变出一匹马来。"圆瑛法师一时无法作答,就说:"现在讲经的时间到了,请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这天夜里,圆瑛法师百般思索着这个问题,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要如何才能变出一匹马来呢?眼看东方已经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课了,听到大殿传来阵阵的钟声、磬声,突然福至心灵,"啊!有了!"赶快叫侍者拿牌来。原来历史上有名的画家赵子昂,有一次为了画一匹马,全神贯注揣摩马的神态。由于专心过度,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元神出窍,变成一匹骏逸的白马,同床的太太一看,

  吓晕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子昂画马变马的美谈。圆瑛法师回想起这则故事,就在牌子上写着:"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变化,究竟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

  

  圆瑛法师写好了以后,吩咐侍者将牌子拿出去挂起来。侍者一看师父终于解开了难题,一面很欢喜,不过嘴里却喃喃地嘀咕道“好侥幸啊!幸好人家问的是变马,假如对方问的是变牛的话,我想师父大概就变不出来了。"圆瑛法师一听,叫住侍者说:"站住,把牌子拿过来。"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几句:"画马变马,如其画牛,焉不变牛?"人的心识想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那一样东西,心识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晋书.乐广传》记载着下面一段故事:乐广曾经宴请一位好友吃饭喝酒,分别后,那位朋友却久久不再来往。有一天,乐广遇到他就问他何以如此,朋友说:"上回承蒙你请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举杯想喝时,我看到杯中有一条小蛇幌动着,我当时虽然厌恶得心里起疙瘩,但碍于你做主人热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饮下去。回家后我就病了,连医生也看不好。唉!我现在就浑身难受,连茶饭都不思不饮呢!"乐

  广大吃一惊,心想:"杯中怎会有一条小蛇呢?"回家后左思右想,朝思暮念,总想不出一个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饭时,乐广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上,拿起酒杯想一饮而尽,无意间往杯中看了一眼,顿然吓一跳,杯中居然也有一条小蛇。幌一幌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细一看,咳!原来是墙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啊!乐广急忙再把好友请来,让他坐在原先的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不要慌,是不

  是又来一条小蛇啊?"乐广接着起座拿走墙上的弓箭:"再仔细瞧!小蛇那里去了呢?看看这张弓,这就是上次造成"杯弓蛇影"的罪魁祸首了!"朋友一听,恍然大悟,这时肚子一阵绞痛,一吐却真的吐出一条小蛇来。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会从无中生出有来,所以有时我们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又如人们夜半行路,一觉得后头彷佛有鬼,这时头也不敢动一下,大气也不敢喘一声,心脏上下乱窜,两腿虽已酸软,仍然死命加快速度,走得愈快,天啊!鬼也跟着走快在后面追赶来了。

   (二)唯识的作用

  

  心识的力量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起来梦游,又能自己回去睡觉。一般人称为下意识,其实这是第六识中独头意识的梦中意识,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动的意识。眼耳鼻舌身虽然睡觉不活动了,但是意识能够单独活动,上山下海,毫无阻碍,彷佛真实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梦中。

  

  由于意识染着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种不同的业因,感受各种不同的果报,也因此而有嗜好、兴趣、习惯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鱼虾就说:"唉呀!那些小鱼小虾好骯脏啊!小小的身躯里,却藏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等秽物。"但是对一个饕餮成性的人来说,却把它视为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粪便是污秽不堪的东西,可是狗子的鼻识,由于业力所感,连人自己都嫌臭嫌脏的大便,牠却把它当做珍馐美味,饱餐不已。心识觉得是美味的东西,纵然是污秽难以入口的粪屎,也会变成山珍海味;心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净的极乐净土,也会变成刀山剑海。心识牵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证一二。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过不少的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一般人所诵念受持。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游玩,看到一个犹如帽子的大磬,一时兴起,就拿起铜铸的大磬子,戴在头上。由于他没有分别心,只想到这是顶帽子,千钧重的铜磬,在他的心意识里,没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轻易地戴在头上,一点也不觉得重。他的母亲一看,就说:"胡闹!那是铜的磬子,怎么可以当帽子戴呢?"鸠摩罗什一听是铜制的,意识有铜的观念,马上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地抬不起头来。

  

  从前在印度的地方,有一个甘泉村的村落,村落居民朴实忠厚。村中有一个大泉,清净而甘美,饮之清凉甜爽,最能解渴。病者常喝此水,自然而愈。从远道而来喝此水者,比比皆是。

  

  这消息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羡慕道:“珍贵的甘泉,是天然的赐予,像甘露一般能使人精神舒畅,希望村民每日能送甘泉给我。"国王的话,村人那敢怠慢,由村长领导,每日须要一人轮流挑水到王城呈上国王。

  

  村庄离王城有五里的路程,没有车辆搬运,只靠人力挑走,路途崎岖不平,无论日晒雨打,无论春暖冬寒,村人仍然要挑水进城。久而久之,村人都感觉路途遥远,劳苦不堪,发出怨言,于是大家便集议他迁,来避免挑水的负担。

  

  村长知道了大家要迁居的事,立刻召集村民说道:"你们暂且不要他迁,待我去请求国王,把五里路改作三里,使里程缩短,不就可以减少疲劳了吗?"

  

  村民一致赞同。果然到第二天,村长去见国王,说道:"国王啊!村人每日挑水走五里路,以为太远,不知能否改为三里路的名称?"

  "好的,只要每日能挑水来,改换个名称可缩短路程的远近,那以后就改称为三里吧!"

  

  村人听说国王将五里改为三里,欢喜雀跃,以后挑水不再怨声叹气,忘了疲劳。其实,五里、三里,路程都是相同的,只因为心识认知的转变,感受也随之由苦转乐。

  

  过去在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则故事: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非常高兴,就吟了一首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饿受冻,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

《唯识宗略说 参、唯识宗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