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

  (寂雯 著)

  習修禅定,是佛法的一個特質,我們在六度法門中有一度叫禅定度散亂。禅定對我們習修者,可以帶來的利益可以分成兩個方面:

  一方面,從入世間來看,禅定可以斷除我們的煩惱,可以使我們獲得平靜的心靈,獲得快樂的生活;

  另一方面, 從出世間看,禅定可以使我們得定開慧,轉識成智,即身成佛;

  一直以來,我們大家爲了止息痛苦,尋找快樂,每個人都想過快樂的生活,結果大部分的人都在竭盡全力去追求身外之物,以爲金錢、地位、名利會給我們帶來快樂,然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可能不盡然,這種快樂即便是有,也是一瞬即逝的。接之而來的就是因爲不足而形成的更大的苦惱,我們的一輩子痛苦如影隨形,仍然擺脫不了,佛陀告訴我們快樂與痛苦的根本並非取決于外在世界,而是來自于我們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這一點的話,永遠都不可能如願以償地得到真正的快樂。而且仍是徒勞無功地把精力和希望投入到對外在世界的訴求上。對外在世界的訴求,最終給自己帶來的往往都是不快樂的因素,而真正能夠使自己快樂起來的,實際上就是向自己的心中去求證,

  我們所學習的禅定就是和心有關,他就是要教會我們怎麼樣用我們的心來尋求我們內心的快樂,從而獲得一種真正的幸福。禅定是佛學的一個特質,也是佛法的寶貴之處所在,因爲佛法的這種可操作性---也就是可以通過行者自己的身體力行的操作來達到目的,所以佛法也成爲我們人類最寶貴的一項精神財富。

  那麼作爲我們一個學佛人,如果我們沒有學會掌握正確的禅修方法以及學會處理在禅修時遇到的各種問題,那麼,我們就不能夠真正品嘗到佛法的甘露,也得不到佛法的法力加被,今天的課就是教給大家一個禅修的方法,全面地論述金剛禅定的止和觀的兩個部分,以及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對治方法。

  一、 禅定的真正內涵

  什麼是禅定?

  禅定也稱瑜伽或禅那,禅那也可喻爲靜慮或思維修。

  金剛禅定就是以金剛法的叁密相應爲修持形式,故名爲金剛禅定。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止和觀,也叫寂定和思慮,止觀雙運爲其法。

  那麼什麼是止呢?止,梵語爲“奢摩他”,即叁摩地,我們經常在看特別是看《菩提道次第論》的時候,裏面有“奢摩他”這叁個字,實際上指“止”,即心一境性,海空上師在《開示心要》這樣定義“止”:“指心持續專注一境而寂定不動,其心寂止之處,心得凝住,依止于定,此定即是凝心住處,故名奢摩他。”

  止,可以稱息內,就是使我們的心平息下來,不受雜念的紛擾,如同平息水面上的波紋,我們把稱之爲“止”。

  觀,在梵語裏稱爲“毗婆奢那”,即正觀察力,指用如實的智慧觀析真實。我們又可以分爲兩個階段:

  一個階段我們把它叫做“慧觀”,就是用産生的正智慧如佛一般的知見,如同透過平靜的水面透視水底世界。即用緣起性空的真智去破除輪回的根本(我執)而證入涅磐。

  另外一個階段叫做“勝觀”,是在慧觀的基礎上産生了輕安而成就“毗婆奢那”。如果我們産生了佛陀一般的正智慧,並且學會了用這種正見來分析宇宙世間的一切真相的時候,在慧觀的基礎上産生了“輕安”,這個就是無法用語言所能夠描述的,那麼就成就了“勝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毗婆奢那”,如佛一般智慧分析、透析宇宙的真如實相。

  止和觀被稱爲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止和觀必須兼修,使止觀的勢力平均,才能了明真義,如果只是修止不修觀,那麼就不能夠得到斷無明的智慧,不能夠究竟圓滿;但是如果只修觀,不修止,那麼已經修得的止,也容易退失,當遇到煩惱障礙的時候,不知道去怎麼樣去對治,已修得的止也容易退失,因爲我們的心不能寂定,那麼觀也就不能成就了,所以止與觀必須是勢均力敵的,也就是說兩個必須是同時進行的,缺一不可。

  那麼對于我們學修者來說,對初修禅定的人,重點在與如何去“止”,此時他心中是亂的,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是怎麼樣去收回自己的亂心,怎麼樣讓水面平靜下來;對于久修禅定的人來說,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去“觀”上,這個時候,雖然心已經靜了,但是如果說,不能産生如佛一般的智慧來分析對治所遇到的障礙和煩惱,學修就不能夠進步,使禅修不能夠繼續進行下去;而對一個訓練有素的禅修者,這個時候的重點,即不在止,也不在觀,而在于如何將止和觀兩個方面,能夠在同一層面上技巧性地把它結合在一起,這需要一個技巧性,是非常有實際操作性的,每個人因人而異,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當然,這都需要有豐富的禅修經驗的上師的指導,還有我們自己腳踏實地地實修實證。

  佛法的實踐方法雖然是各異的,可以有這樣那樣的方法,但是我們如果從止觀這個方面來看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個路徑歸爲兩條:

  第一條,從修止上入手,也就是說從這個修證我們的心的平靜來入手,先得心一境性和輕安,達到叁摩地,然後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了明真義,證得空性,使止觀雙運以得成就,這是一條路。就是先從止上入手,先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那麼在寂定的心中,逐漸地産生佛的智慧,然後再用佛的智慧來觀析,在此基礎上成就毗婆奢那,然後能夠證的空性,止觀雙運,得以成就。

  第二條:從修觀上入手,從觀修上達到通達無我的正見,由我們的正觀察力也就是剛才我們說的慧觀,而引生輕安,隨著觀而達到輕安,得心一境性,然後還是止觀雙運,得以成就。

  這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前一種比較適合于煩惱、障礙比較多的,心比較散亂的習修者;後一種比較適合有一定禅定基礎的,而且心相對來說比較清靜的這一類習修者。鑒于目前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屬于第一種,所以我們所進行的金剛禅定,采取的方法,就是從修止上下手,首先來攝受我們散亂的心,用叁密相應的方法,以咒印觀挾持住我們散亂的身口意,得心一境性及輕安,入叁摩地,得定開慧,以般若對治煩惱,並且通達無我的正見,止觀雙運,成就佛果。

  二、金剛禅定的修止。

  金剛禅定的修止就是用叁密相應的這種方法來攝心于所緣之境,使用這種方法來攝持我們的散亂的心。海空上師在《開示心要》裏講:“金剛禅定的修止,它的目的就是從有相瑜伽入無相瑜伽,無上瑜伽,生起次第入圓滿次第,于專一瑜伽以入于離戲瑜伽、無上瑜伽、無二瑜伽、無修瑜伽四大法位中,攝于叁密瑜伽旨趣,直入叁昧地”。

  金剛禅定的修止,又分爲正修行和加行兩種。金剛禅定的加行,就是指在修止之前,讓行者生起四種心性,以保證行者能夠精進、勤勉、不懈怠地習修。

  加行是爲正行做准備的,是爲了給正行打一個基礎,所以,想要是我們的正行比較順利地進行,大家先要把加行的基礎做得紮實,也就是在修止之前生起四種心。那四種心呢?

  第一種:欲求心。欲求心就是端正禅修的態度和目的,産生一種欲求心,知道禅修的好處,能夠讓我們斷煩惱、出離輪回、得大自在,從而産生一種欲求心。

  第二種:精進心。精進心就是指奮發追求,不懈怠的意志,做世俗的許多事情,都須要勤奮進取,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意志,別說是了生脫死這件最大、最重要的事情了,有志者事競成,沒有意志,什麼事情也辦不成的,所以在我們禅修之前,大家一定要生起無堅不摧的精進心;

  第叁種:信心。就是認識修禅定的意圖,加強對修禅定的信心;

  第四種:願心。願心就是伺察禅定對自他的利益,而發起習修的志願。

  實際上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四種心性的學習,和我們所學習的《佛道叁根本》是離不開的。如果說大家真正生起了一顆出離心,那麼就有了欲求心、精進心。因爲升起出離心的時候,看到了人生是苦,人生的無常,人生的無我性,所以就會欲求地,就會精進地去習修;如果說我們生起一顆菩提心,那麼就可以完成我們第叁、第四顆心,信心和願心。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樹立了佛陀的清淨見,那麼就可以使我們這四顆心更加得到鞏固和加強,更加圓滿、完美。所以,這四顆心的習修完全可以配合我們的《佛道叁根本》來習修。佛法的習修是互相配合的,互相通融的。

  所以,習修金剛禅定的金剛弟子,我們在習修加行的時候,完全可以配合我們的出離心的生起、菩提心的闡發及空性正見的樹立來融通習修。叁根本的修持,實際上就是爲真正的禅定打好堅實的基礎。人常說的,禅修時偷懶,不夠精進等等,都是《叁根本要義》沒有修好,修好了,就不會有這種現象。我們唯一的選擇的就是加緊“佛道叁根本”的修持,只有打好了“叁根本”這個基礎,禅定才會上路,才有進步,這是修止的加行。

  那麼修止的正行是什麼呢?

  修止的正行就是指悉心專注,所緣一境的行持。以叁密相應來攝心一境,就是金剛禅定修止的正行。

  金剛禅定修止的所緣之境,又可以分爲內、外兩種,

  第一種,內緣。又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觀身,一種是觀依身法。

  (1) 觀身。又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觀自身和上師相應,觀我們自身和上師相應;

  第二個階段就是觀自身和本尊相應,實際我們就是我們的第一部法和 第二部法。

  (2)觀依身法,就是指觀光明,觀中脈、觀喜樂、觀細相等 等,這個是沒有在我們的第一部法的習修裏頭體現出 來,但是在以後的習修中會有。

  第二種,外緣。金剛禅定取的是觀殊勝之緣,即上師的法相和本尊的法相。 金剛禅定的所緣之境,從生成次第到圓滿次第,他有分別而不同。從一開始觀上師到觀本尊,然後觀光明,到觀喜樂,它是因爲我們的…

《金剛禅定的止觀雙運(寂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