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修問答(彙集十一)

  學修問答(彙集十一)

  誦經時身體會感到不適,或者顫動。這是怎麼回事?

  

  答:肯定是心裏不太清淨,有些障礙,但沒有什麼事。可能是有佛菩薩來加持你,也可能是有其他衆生來一起學修。所有的衆生都是未來的佛,可以把他們都當成佛來恭敬;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也可以用慈悲心對待他們。不要在意,不要害怕。心盡量放開,不會有事;即使有些對境,也立即就會轉變。

  “是不是有不清淨的東西?是不是有鬼呀?”這樣心裏一緊張,狀態就更不好了。這些障礙都可以轉爲道用。“也許真的是佛菩薩來加持我了。”這樣想,那就真的是佛菩薩了;如果想不到這點,認爲是衆生來了,也行啊,“衆生也是未來的佛,也是我的宿世的父母,應該恭敬,應當善待。”這樣想,衆生高興,你也高興。這些有形、無形的衆生都會成爲你的護法,他們不會傷害你,障礙你。其實障礙你的,是自己的心。

  

  學佛的時候一看佛書就困,怎麼回事?

  答:可以說是業障,也可以說是自己的身心沒調整好。我們念佛的時候,做課的時候,把握適度很重要。以前佛在世時,有位弟子,剛開始跟阿難學坐禅,但始終沒有進入到那種狀態,沒有修成。後來他有機會請教佛陀。佛陀問他:“你以前在家時,是不是會彈琴?”“是啊。”“那琴的妙音是怎麼發出的?是琴弦特別緊的時候發出的,還是特別松的時候發出的?”他說:“都不是。琴弦不緊不松的時候才能發出妙音。”佛說:“修行也是一樣,要不緊不松。”

  所以聞法有聞法的方式,修行有修行的方式,身口意叁門一定要調和:身調和,心調和,息調和。這樣才能進入那種狀態。否則,有時候太外散了,身在修法行列,心散亂了;有時候太內收了,昏沈,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已經下課了。這都是不如法的。所以要調整好自己的身口意,保持適度,這很重要。沒有一定的功夫也很難,但是盡量調整。

  佛號是大聲念好,還是小聲念好?

  答:要看具體情況。如果大聲念,會影響到周圍其他衆生,讓人反感,那就不如小聲點。如果沒有這些障礙,你大聲念,肯定能讓很多有形、無形的衆生聽到,這樣也可以給他們種下善根。

  有時在家裏,在單位,周圍的這些衆生都不信,甚至反感的時候,你還大聲念,會讓他們起煩惱,這樣就不好了。這時應該小聲念、默念,都可以。所以要注意條件和環境。

  

  怎麼讓不信佛法的人破迷、開悟?

  答:要慢慢引導。他有善根的話,今天他悟不到,是因爲機緣沒有成熟,也許明天就開悟了。比如有的利根者,機緣沒到時,就是一個凡夫,不信,也不學;機緣一到,突然就開悟了,或特別精進。一般的人慢慢引導,讓他信佛,然後修行,這樣慢慢就開悟了。

  

  學習佛法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答:每天按次第、按儀軌修行;在固定的時間裏做課;把生活和修行結合起來,在生活中落實佛法,在生活當中修行。

  在固定時間裏學修是增加自己的定力,增加自己的智慧;在生活當中修,就是一點點去轉念,修煉自己。

  

  一個人做會供的時候,也不用供品,也不出供,只是在意念中想,可以嗎?

  答:按照傳承、儀規做的話,應該准備供品做供養,然後出供。若是自己一個人做,那也沒辦法,只做意幻供養,或者用供品簡簡單單做一下也可以。

  

  供護法和做火施的時候,不用供品或食子,只念儀規和觀想,這樣可以嗎?

  答:這樣不太好,應該有一個緣起。修這些儀軌要靠叁種力量:禅定、觀想的力量,咒語的力量,打手印的力量。但也要有一個緣起、一個代表,供品、護法杯,這樣的物品和形式也要有。

  

  學佛修行、懂得因果以後,一面對問題,或者犯錯的時候還是很苦惱。怎麼解決呢?

  答:還是沒有掌握佛法的方法。雖然犯錯誤了,但是我們現在有佛法,可以改變啊!發現錯誤是好事,不用煩惱,找到了問題就好解決了,以佛法來解決。爲什麼我們學佛了、修行了,卻還有煩惱?因爲我們遇到對境的時候,業力現前的時候,沒有以佛法來對治,沒有以佛法來解決。問題就出在這裏。

  在今年的觀音法會上,我們講了一些百業經的公案。比如《金色比丘尼的故事》。這個女孩出生在貧苦的家裏,特別醜陋,被父母趕出來討飯,流離失所,饑寒交迫,還染上了無法治愈的麻風病。

  有一天,她遇到了阿難尊者。阿難特別悲憫她,她對阿難尊者也生起了很大信心。她祈求阿難尊者,“我的命這麼苦,尊者能不能救救我?”阿難告訴她:“你不用擔心,會有辦法的。你現在這是業力現前,可以用佛法來解決。”

  阿難到別處去找來一些芝麻油、花和香,帶她到佛塔面前做供養,忏悔。此時,佛陀也親自降臨,給她傳法,攝受她。她對佛生起了無比的信心和歡喜心,在這種狀態下安然去世。

  她死後立即投生到當地一個大商主家,出生的時候身色金黃,相貌莊嚴,父母給她取名叫“金色”。她從小就對佛法具足信心,通過父母同意出家修行,證得羅漢果位。

  從這個公案裏,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佛法來對治,有佛法就有辦法。但是我們現在第一個是不懂因果,第二個是沒有深信因果。我們遇到那些事情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佛法,頭腦裏全都是世間八法。身體不好了,家庭不和睦了,事業不順利了,根本想不到是自己的因果,更想不到用佛法來解決。

  業力現前的時候,你應該從因地入手解決,這是最好的方法。惡業的過患不可思議,善業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你看在剛才那個故事裏,阿難也沒有讓她去找醫生,也沒有給她講其他的方法,就是讓她供佛塔,讓她忏悔。這樣業力消了、業障就消了,然後她就立即轉生爲人,出家證得羅漢果位了。

  其實我們現在有佛法了,就有方法了。完全可以對治,完全可以解決。但是我們現在對于佛法的信心不足,覺得佛法肯定不行,覺得我學佛是學佛,有事還是得想盡辦法。你可以采取其他的辦法,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迷嘛,迷而不覺。其實一切這都是佛的一種幻化,佛的一種事業。這樣一來,都是消業。這樣的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去做。

  

  如果心空了,那我們的覺性會一直存在嗎?

  答:諸法的本性空,但因果的作用是不空的,萬法的作用也是不空的。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相,不空,但它跟空是無二的。

  在我們的境界裏,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能合二爲一。但是在佛的境界裏,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有和沒有是合二爲一的。我們的見聞覺知是有分別的,而佛的境界已經超越了我們的見聞覺知,是不可喻、不可言的,這種境界要通過修行才能證得,通過世間的任何法也形容不了。若以我們的分別心來分析,很難理解;也不能用語言來形容,如果形容的話,也只是大概、相似地形容。《心經》裏講得很清楚了,以此來形容就可以了。

  

  在佛菩薩的境界中,還有善惡之分嗎?

  答:在佛菩薩的境界中,沒有善惡。既然如此,佛爲什麼還宣講善惡,取舍因果呢?因爲勝義谛裏沒有,而世俗谛裏有。但二谛是雙運的,不能分開。

  佛爲什麼有個法身,還有一個色身?因爲法身是屬于勝義谛的,色身是屬于世俗谛的,色身佛是法身佛的幻化,二者是一體的。

  在佛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清淨圓滿,對佛來說都是好事,但對其他衆生來說不一定。所以佛陀無論是爲人處世,還是弘法利生,不僅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還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二谛就是這樣。

  其實顯宗、密宗的區別就在現象上,本體上是沒有區別的,體上都是遠離八邊的空性。顯宗的中觀派有自續派和應成派。應成派所覺知的空性是遠離八邊的空性,這種見解在顯宗裏是最高,在密宗裏也沒有更高的了。從體上來講,顯密沒有區別,但是相上還是有區別的。比如顯宗是講現空無二,密宗是講明空無二,大圓滿是講樂空無二。有這樣的區別。

  

  我深信因果、輪回,平時能看住起心動念,但一遇到對境,馬上會生起煩惱和嗔恨,還很難控製。請問上師,有什麼竅訣嗎?

  答:這只能靠自己的修行。煩惱不容易對治,習氣也不好改。有了佛法,就有了對治的方法,但一定要通過實修,才能真正得到佛法。學佛就像學一門技術一樣。最開始給你講理論,你聽明白以後,還要通過思維去進一步理解,最後親自去實踐,去體驗,去運用,才能真正掌握這門技術。這個過程,就是佛法裏講的“聞思修”。

  佛法無邊。真成就了,哪還會有煩惱、嗔恨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時候,並且控製不住,這說明基礎還是不牢固。基礎牢固了,不會是這種狀態,會非常穩定。

  “我現在是不是都明白了?是不是都做到了?” 這種感覺誰都會有,但實際上這個時候還是沒有明白,還是做不到。你覺得自己深信輪回、深信因果了,這不一定。你對輪回、因果理解得越深,越能對治煩惱、習氣。

  

  除了修法,我們平時還要不要打坐?

  答:大圓滿法分加行和正行。修加行的時候以觀修爲主,修正行的時候以靜修爲主。

  我們現在是修加行,以觀修爲主,也有少量的靜修。但這裏所謂的“靜修”不是真正的靜修,只是一種休息。觀想觀累了,什麼也不想,靜靜地坐著休息一會兒,安住一會兒。

  真正的靜修是修正行的時候才有的。真正明白了,有見地了,這個時候你把心安住在那種見解上面,安住在那個狀態當中而打坐,這才是真正的靜修。修正行的時候也有少量的觀修,這對靜修也有幫助。

  

  淨土班和大圓滿班都要修加行嗎?

  淨土法與大圓滿法一樣,都是大乘法門。大乘佛法就是求佛果,但是求佛果也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衆生。修大圓滿法可以即身成佛;修淨土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

《學修問答(彙集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