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學到這裏,我們心裏面跟阿彌陀佛越來越親近了,我們再來看看六字名號的功德到底如何呢?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

   “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守在旁邊保護我們,叫守護;心中常常記挂我們,叫憶念。讓我們衆生安樂、安穩,沒有任何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

   有的人擔心說:“光念阿彌陀佛夠不夠?別的佛用不用念?”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不請自來,團團圍繞,所以說,念阿彌陀佛一佛,就是念十方諸佛,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

   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

   極樂淨土是諸佛之家,一旦到達極樂淨土,十方國土隨意前往。

   真實的利他

   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

   我們能夠以此念佛法門使自己得到真實的解脫,我們就可以拿這個法門普利一切衆生。不然講什麼“利他”,那都是虛假的,自己沒有得到利益,怎麼可能利益人家呢?所以,對淨土法門有所深入,對念佛的教法真實地實行,真實地稱念,心中知道決定往生,那你講念佛,就有力量,人家也能聽得懂,人家也能信受。你自己還在那裏七上八下,你講出來的話就軟塌塌的: “念佛一定能往生哎。”人家反問一句:“你怎麼樣?”“我還不行。”“你都不行,我怎麼行?你都念佛多年了,你都不行,我就更沒份了,算了。”

   佛法不講明天

   我們勸人家學佛,往往聽到這樣的回答:“不行不行,工作這麼忙,那哪裏行?等退休以後再學佛吧。”人們總覺得念佛要有條件,結果叁等四等,死掉了,來不及了。

   佛法是不講明天的,怎麼能等到明天呢?今天晚上睡下去,不知道能不能起來了。就要現在念佛,現在獲得佛的救度,然後走過多彩的人生,回入世間,利益娑婆世界衆生,過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安樂嗎?

   念佛沒有任何條件,不需要什麼限製,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人都能得救!這樣勸化人家,就有力量。

   教要契機

   我們作爲佛教徒,總是希望衆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現在在很多地方,其他教派發展的很快,尤其在農村。爲什麼這麼快呢?一方面,我們在弘法方面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契理契機的問題上沒有注意,將佛法講得那麼高深玄妙, 《華嚴經》如何如何,好是好,哪個有時間去看?尤其在農村,識得幾個字?認識幾個字的,誰能學這些?農民就講了:你看,我要種莊稼,免不了要打農藥;幹體力活,哪還能吃全素?一講到佛法,他腦子就想起來:這兩條不符合標准,第一不殺生,第二要吃素,還有其它條件, “算了,佛法是好,我沒有條件入門哪!幹脆我去信別的吧。”甚至還有的人去信邪門歪道。

   我們作爲佛弟子,要想想現在衆生需要什麼,現在到底是怎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佛法,講得那麼高深,沒有用啊!到後來,把佛法當做高談闊論的的工具把自己捆起來了,把佛教限製在寺院高牆之內,學者文人的書屋。

   是我們佛法裏邊沒有慈悲嗎?有,但是,你自己沒有得到佛法利益,甚至人家講阿彌陀佛大悲本願,你還來破壞,來反對。所以,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觀察衆生根機。

   若論慈悲,誰能比得過阿彌陀佛?若論誓願的力量,誰又能比得過阿彌陀佛?若論救度衆生的法門,法滅萬年尚且得救,何況現在?五逆衆生尚且往生,何況不至于造五逆罪的人?法門是廣大無邊的,可是衆生自我設限,加了很多門檻,又加了很多條件,結果把寬寬的救度大道,變成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 “往生需要很多條件,第一條、第二條、第叁條……”數出來七八條、十幾條、一百多條了,人家一聽,“算了算了,我不念佛了,我都沒有資格了。”

   所以,佛法的慈悲要展現出來,並不是說我們在這裏隨便創造,佛的經典明明如此啊!爲什麼不把這樣廣大的佛法貢獻給廣大衆生呢?如果把這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的教法普遍地弘揚開去,佛法馬上就不是現在這樣一番景象了,這個世間念佛人的大白蓮花就處處綻放了,經中說:十方衆生往生極樂淨土,猶如雨滴。像下大雨一樣,那麼多,到淨土去。我們現在,很遺憾, “易往而無人”,這麼容易往生的法門,卻沒有幾個能往生。所以,教要契機。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稱念十方諸佛,既能自利,又能普利一切衆生,因此,不用另外再稱念諸佛名號,這樣,我們的心也專一了,符合淨土法門的宗旨。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

   並有其它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

   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它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它咒語。

   這叁段文使我們的心越來越專一。首先,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我們不必另外改口稱十方諸佛;其次,專稱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二十五菩薩、一切大海衆自然相隨保護,所以,我們念彌陀一佛,也等于念了諸大菩薩,不必改口稱念諸大菩薩;再次,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六字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超勝任何咒語,一切咒語的功德都攝在六字當中,所以,不必改口持念別的咒語。

   《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 爲得大利 則是具足 無上功德

   “得聞”的“聞”不單單指耳朵聽到聲音,還指心中了解是怎樣的一尊佛,不然 “聞如未聞”嘛。我們經常聽說“久聞大名”,就是早就知道這個人多麼有威神,多麼了不起。我們聞佛的名號也一樣,十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 ”。如果我們聽到了,像沒聽到一樣,“有什麼不可思議呢?”那就是沒有聞到。

   《大經》說:若有衆生聽聞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 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如實地稱贊、我們如實地聽聞而信受,自然就發出了“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啊!這麼不可思議的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有我的往生在裏邊,那我就口稱名號往生淨土! ”自然心中有喜悅,自然踴躍稱名。“乃至一念”當然不限製一念,是說契入名號。在這一念之間,“當知此人爲得大利”,你不能小看這個人,不要因爲他是娑婆的凡夫,就認爲他仍然是凡夫,應當相信:這個人已經得到了大的利益 ── 不是小的利益 ── 什麼大的利益呢?就是往生成佛的利益。

   淨土法門的高超 ── 印光大師講:“不要說凡夫不能相信,連小乘聖人阿羅漢都不能相信,不要說阿羅漢不能相信,連淺位的菩薩都不能相信,只有經常隨從佛身邊的大菩薩才能堅信不疑,雖能相信,也還不能透徹了解。 ”淨土法門之高超,我們怎麼能想像得到?一個罪惡的凡夫,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就具足無上功德!難免使人心中起疑。但是,我們不要管,佛如是講,我們就如是信受,而口口聲聲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這個才叫特別法門,這才叫念佛法門高超的地方,橫超,他力。

   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講的話很委婉,說“當知”,“當”就是應當,也有排除疑惑的意思, “你不要懷疑,確實如此!”

   付囑文

   這一段稱爲“付囑彌勒文”,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末尾將要點交待給當時在座的大衆以及未來的衆生。《觀經》付囑文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阿難!《觀經》雖然講了很多,定善、散善、叁福、九品,可是,你好好記住,它的要點在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這是將名號付囑給阿難。同樣,這個地方,是把彌陀名號付囑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在此土成佛的菩薩,也就是說把淨土法門付囑給未來一切衆生。付囑什麼呢?付囑這句名號:其有衆生,聞到這句名號,一念之間,得無上功德大利。這是要點所在。

   有上小利功德

   故知:念佛即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

   皆是有上小利功德。

   那麼,別的修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等前面也談到,但是到最後,釋迦牟尼佛不提了,那是方便誘導,所以,只付囑持名念佛,別的不提。《觀經》的路線跟《無量壽經 》一致,所以就知道念佛是無上大利功德;別的行門爲什麼不付囑呢?因爲都是有上小利功德。和六字名號來比,當然都是有上了,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境界,什麼樣的功德跟它比都是有上了。我們既然要往生淨土,應該專稱無上功德大利的名號。

   取舍之義

   故有智之人,當舍有上小利之余行,

   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取舍,舍有上小利的其它修行,取無上大利的六字名號;舍雜行,取念佛。

   不過,這裏的“取舍”要作一下說明,有人以爲“取舍就是專門念佛,其它的我什麼都不做,我舍掉”,這是錯解。這裏的“取舍”是心中的觀念,怎麼叫舍?怎麼叫取?心中將自己的行善積德等修行回向,作爲往生之業,這就是心裏執著它了,執而未舍。

   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專依念佛,往生淨土,其它必須做的事情,做還是做,心態不一樣,這個叫“舍”,心中舍掉,不以此作爲往生回向之業,就不叫雜行。這個是需要再叁說明的,免得人家誤解。

   “取舍”貫穿于佛法當中。我們原來修學聖道門,現在選入淨土門,聖道門講相信因果,那淨土門就不相信因果了?還是信因果…

《念佛勝易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