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
学到这里,我们心里面跟阿弥陀佛越来越亲近了,我们再来看看六字名号的功德到底如何呢?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
“护念”即是守护忆念,令其安稳,无诸障难。
守在旁边保护我们,叫守护;心中常常记挂我们,叫忆念。让我们众生安乐、安稳,没有任何障难。
故知:念阿弥陀佛,即是念十方诸佛;
有的人担心说:“光念阿弥陀佛够不够?别的佛用不用念?”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不请自来,团团围绕,所以说,念阿弥陀佛一佛,就是念十方诸佛,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你。
生极乐净土,即是生十方净土;
极乐净土是诸佛之家,一旦到达极乐净土,十方国土随意前往。
真实的利他
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
我们能够以此念佛法门使自己得到真实的解脱,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法门普利一切众生。不然讲什么“利他”,那都是虚假的,自己没有得到利益,怎么可能利益人家呢?所以,对净土法门有所深入,对念佛的教法真实地实行,真实地称念,心中知道决定往生,那你讲念佛,就有力量,人家也能听得懂,人家也能信受。你自己还在那里七上八下,你讲出来的话就软塌塌的: “念佛一定能往生哎。”人家反问一句:“你怎么样?”“我还不行。”“你都不行,我怎么行?你都念佛多年了,你都不行,我就更没份了,算了。”
佛法不讲明天
我们劝人家学佛,往往听到这样的回答:“不行不行,工作这么忙,那哪里行?等退休以后再学佛吧。”人们总觉得念佛要有条件,结果三等四等,死掉了,来不及了。
佛法是不讲明天的,怎么能等到明天呢?今天晚上睡下去,不知道能不能起来了。就要现在念佛,现在获得佛的救度,然后走过多彩的人生,回入世间,利益娑婆世界众生,过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安乐吗?
念佛没有任何条件,不需要什么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人都能得救!这样劝化人家,就有力量。
教要契机
我们作为佛教徒,总是希望众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现在在很多地方,其他教派发展的很快,尤其在农村。为什么这么快呢?一方面,我们在弘法方面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在契理契机的问题上没有注意,将佛法讲得那么高深玄妙, 《华严经》如何如何,好是好,哪个有时间去看?尤其在农村,识得几个字?认识几个字的,谁能学这些?农民就讲了:你看,我要种庄稼,免不了要打农药;干体力活,哪还能吃全素?一讲到佛法,他脑子就想起来:这两条不符合标准,第一不杀生,第二要吃素,还有其它条件, “算了,佛法是好,我没有条件入门哪!干脆我去信别的吧。”甚至还有的人去信邪门歪道。
我们作为佛弟子,要想想现在众生需要什么,现在到底是怎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佛法,讲得那么高深,没有用啊!到后来,把佛法当做高谈阔论的的工具把自己捆起来了,把佛教限制在寺院高墙之内,学者文人的书屋。
是我们佛法里边没有慈悲吗?有,但是,你自己没有得到佛法利益,甚至人家讲阿弥陀佛大悲本愿,你还来破坏,来反对。所以,我们要根据时代特点,观察众生根机。
若论慈悲,谁能比得过阿弥陀佛?若论誓愿的力量,谁又能比得过阿弥陀佛?若论救度众生的法门,法灭万年尚且得救,何况现在?五逆众生尚且往生,何况不至于造五逆罪的人?法门是广大无边的,可是众生自我设限,加了很多门槛,又加了很多条件,结果把宽宽的救度大道,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往生需要很多条件,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数出来七八条、十几条、一百多条了,人家一听,“算了算了,我不念佛了,我都没有资格了。”
所以,佛法的慈悲要展现出来,并不是说我们在这里随便创造,佛的经典明明如此啊!为什么不把这样广大的佛法贡献给广大众生呢?如果把这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必然往生”的教法普遍地弘扬开去,佛法马上就不是现在这样一番景象了,这个世间念佛人的大白莲花就处处绽放了,经中说:十方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犹如雨滴。像下大雨一样,那么多,到净土去。我们现在,很遗憾, “易往而无人”,这么容易往生的法门,却没有几个能往生。所以,教要契机。
不必改口另外称念
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十方诸佛名号。
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称念十方诸佛,既能自利,又能普利一切众生,因此,不用另外再称念诸佛名号,这样,我们的心也专一了,符合净土法门的宗旨。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自然相随,
并有其它大菩萨,共二十五位,不请自来,二六时中,欢喜拥护,
令念佛人,离诸恼乱,常得安稳。
故知:但念弥陀,即已通念诸大菩萨,观音势至,自在其中,
不必改口另外称念其它菩萨。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获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当然超胜任何咒语;何况一句弥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它咒语。
这三段文使我们的心越来越专一。首先,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十方诸佛自然护念,我们不必另外改口称十方诸佛;其次,专称阿弥陀佛一佛,观音、势至、二十五菩萨、一切大海众自然相随保护,所以,我们念弥陀一佛,也等于念了诸大菩萨,不必改口称念诸大菩萨;再次,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六字名号具足无上功德,超胜任何咒语,一切咒语的功德都摄在六字当中,所以,不必改口持念别的咒语。
《大经》之〈流通分〉佛告弥勒菩萨言:
其有得闻 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 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得闻”的“闻”不单单指耳朵听到声音,还指心中了解是怎样的一尊佛,不然 “闻如未闻”嘛。我们经常听说“久闻大名”,就是早就知道这个人多么有威神,多么了不起。我们闻佛的名号也一样,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如果我们听到了,像没听到一样,“有什么不可思议呢?”那就是没有闻到。
《大经》说:若有众生听闻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 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如实地称赞、我们如实地听闻而信受,自然就发出了“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啊!这么不可思议的名号,具足无上功德,有我的往生在里边,那我就口称名号往生净土! ”自然心中有喜悦,自然踊跃称名。“乃至一念”当然不限制一念,是说契入名号。在这一念之间,“当知此人为得大利”,你不能小看这个人,不要因为他是娑婆的凡夫,就认为他仍然是凡夫,应当相信:这个人已经得到了大的利益 ── 不是小的利益 ── 什么大的利益呢?就是往生成佛的利益。
净土法门的高超 ── 印光大师讲:“不要说凡夫不能相信,连小乘圣人阿罗汉都不能相信,不要说阿罗汉不能相信,连浅位的菩萨都不能相信,只有经常随从佛身边的大菩萨才能坚信不疑,虽能相信,也还不能透彻了解。 ”净土法门之高超,我们怎么能想像得到?一个罪恶的凡夫,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就具足无上功德!难免使人心中起疑。但是,我们不要管,佛如是讲,我们就如是信受,而口口声声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净土。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这个才叫特别法门,这才叫念佛法门高超的地方,横超,他力。
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讲的话很委婉,说“当知”,“当”就是应当,也有排除疑惑的意思, “你不要怀疑,确实如此!”
付嘱文
这一段称为“付嘱弥勒文”,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末尾将要点交待给当时在座的大众以及未来的众生。《观经》付嘱文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阿难!《观经》虽然讲了很多,定善、散善、三福、九品,可是,你好好记住,它的要点在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名号。”这是将名号付嘱给阿难。同样,这个地方,是把弥陀名号付嘱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之后在此土成佛的菩萨,也就是说把净土法门付嘱给未来一切众生。付嘱什么呢?付嘱这句名号:其有众生,闻到这句名号,一念之间,得无上功德大利。这是要点所在。
有上小利功德
故知:念佛即是无上大利功德,则一切咒语及诸行门,
皆是有上小利功德。
那么,别的修行,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等前面也谈到,但是到最后,释迦牟尼佛不提了,那是方便诱导,所以,只付嘱持名念佛,别的不提。《观经》的路线跟《无量寿经 》一致,所以就知道念佛是无上大利功德;别的行门为什么不付嘱呢?因为都是有上小利功德。和六字名号来比,当然都是有上了,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境界,什么样的功德跟它比都是有上了。我们既然要往生净土,应该专称无上功德大利的名号。
取舍之义
故有智之人,当舍有上小利之余行,
而专念无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有智慧的人,应当知道取舍,舍有上小利的其它修行,取无上大利的六字名号;舍杂行,取念佛。
不过,这里的“取舍”要作一下说明,有人以为“取舍就是专门念佛,其它的我什么都不做,我舍掉”,这是错解。这里的“取舍”是心中的观念,怎么叫舍?怎么叫取?心中将自己的行善积德等修行回向,作为往生之业,这就是心里执著它了,执而未舍。
现在不是这样,现在专依念佛,往生净土,其它必须做的事情,做还是做,心态不一样,这个叫“舍”,心中舍掉,不以此作为往生回向之业,就不叫杂行。这个是需要再三说明的,免得人家误解。
“取舍”贯穿于佛法当中。我们原来修学圣道门,现在选入净土门,圣道门讲相信因果,那净土门就不相信因果了?还是信因果…
《念佛胜易 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