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業之過
目錄
編輯說明
口業之過
說僧過惡 犯大重罪
攝心守口真教化
常行忏悔
【附錄一】依法不依人
【附錄二】遠離口業的功德
【附錄叁】“人面瘡”的故事
【附錄四】勸大衆勿造口業(昙影法師編著)
【附錄五】勿見他人過
編 輯 說 明
《口業之過》是二○○一年,上妙下祥法師于大悲寺對沙彌所做的開示。因爲很多學佛人,包括僧人、居士在修行中很容易造口業,而得不到法的利益。爲防患于未然,避免口業的過失,能夠更好地修行,應機而開示。因當時是對沙彌隨機所講,諄諄善誘,故言語重複較多,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有的地方文字改動處理較大,不能完全與錄音對應。
並附有叁篇開示:
《攝心守口真教化》,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二,聽《口業之過》錄音後,對大戒師所做的開示。
《常行忏悔》,日期同上,對僧衆關于寫忏悔筆記的開示。
《勿見他人過》,二〇〇叁年五月初十對沙彌開示,節錄有關口業的一部分。
師講時是依據《說僧過惡犯大重罪》的流通版本,此原文出于昙影法師所編著的《勸大衆勿造口業》的第二部分。現將《勸大衆勿造口業》附錄于後,校對時並依據經典做了適當修改。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 謹識
佛曆叁〇叁六年叁月
公元2009年4月
口業之過
妙祥法師
說明:《口業之過》是二○○一年,妙祥法師對寺院內的沙彌所做的開示。針對很多學佛人、包括僧人,在修行中容易造口業,爲防患于未然,少造口業而開示。因直接對沙彌所講,爲諄諄善誘,故言語重複較多,但在整理文字後顯得不通順,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有的地方文字改動處理較大,不能完全與錄音對應。
妙祥法師講時是依據一個寺院所流通的《說僧過惡犯大重罪》,此原文出于昙影法師所編著的《勸大衆勿造口業》的第二部分。因各處在流通中版本不盡相同,故不能與原文完全對照,現將《勸大衆勿造口業》附錄于後,對《勸大衆勿造口業》也做了校對及幾處修改。
時間:二○○一年十一月初八上午
地點:海城大悲寺沙彌寮
緣由: 上妙下祥法師對沙彌關于忏悔、勿造口業的開示
《說僧過惡犯大重罪》,爲什麼早就想學這個呢?因爲這個問題,我們有時候很容易犯的。這個不但是僧人犯,沙彌也犯,而且有很多的居士也犯。什麼原因犯呢?由于不懂。不是他故意想犯,而是我們平時養成了一種說僧過惡的習性,有說僧過失的惡習,所以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有的還認爲是很正常的,頭兩天有個居士說《說僧過惡犯大重罪》這本書別有用心,他心裏非常不平。關于這個人,並不是說他不想好,而去反對什麼。而是由于他的正見不足,並且他不知道法的真相,所以他認爲這書不正確。他是從世間法去看的,不理解佛法的真義,所以他很容易犯過失。在這個問題上特別容易導致人犯過失,而且這種過失一旦形成,果報是很大的,你修了多少天,都不如不說僧過惡這一念正確。
如果說僧過惡是很容易墮落的。因爲我們修行,大家來修行,很容易犯口業的。這個口業不光你們犯。就是咱們有時候心裏稍稍不平,就算沒有什麼事情,你善意說了口業(別人過失),它也造業。
因爲這個所謂的善意說口業是什麼意思呢?是我們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嗔恨心。實際上你說出來時本身就帶有嗔恨心了,只不過太微細,你不知道。所以說自己覺得沒有起心動念,或是覺得我沒有說什麼。但是這句話你只要想說出口,在你微細的種子識裏已經起變化了。我們不知道,以爲得從自己的腦袋,那個粗妄想所說出來的,那才叫心動。而你不知道,這個話,別說你說出來,就是你寫出來,你想出來,它已經在造業了,何況口再說出來。你想,能不造業嗎?
所以話從哪裏生出來的呢?它得有個出處啊,是不是?這句話從哪生出來呢?外境爲什麼演給你看?爲什麼你的眼睛、六根能看到?爲什麼到你的心裏而不能回收?而且,往往又通過心裏說出來,就被染了。而這個我們已經是起心動念了,只不過這個起心動念我們認爲是正常的,實際上已經開始墮落了。
這個微細的變化只有菩薩、羅漢才能看到,我們很難看到這些變化。而我們看不到,不等于沒有。所以說,就起了一念的惡心,我們都會馬上天地灰暗。你就起了一念惡心,甚至包括退道心起來,馬上天地就灰暗。
就算這個事情不是你的,別人生退道心,你思惟思惟:哎呀,他怎麼起這個心呢?這個心是什麼樣的心?就你這麼一思惟,你同樣地也跟著起了變化——天地昏暗,甚至地獄現前。只不過是我們這個粗妄想覺察不到這種變化,因爲我們不具備天眼通、慧眼通,我們不具備這些,所以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不等于沒有啊!等我們知道的時候早就晚了!那時跟誰講去啊?你想講理,你什麼都講不了了。所以說,千萬可得注意這一點。
所以說,惡語最傷人,一個傷他人,一個傷自己。特別是對方的事情,比如說有個人犯了一種過失,我們去說,至于對方受沒受損失咱先放在一邊,就你想說的這一念,就像人把斧子往空中扔,那斧子能砸到虛空嗎,能把虛空破掉嗎?破不掉。而最後這個斧子還得落下來,從哪扔還得落到哪地方去,還得砸你。像人仰天吐口水似的,你吐完了,那個口水它不會吐到天上,粘在天上,它還得落下來,落下來就是自作自受的。你想,多厲害的事情!
而且,不光是佛法中不允許這麼樣做,就世間法也不允許那麼做,有事得隱惡揚善,少說別人的過失。過去,有個人就是這樣,他發現別人有著一種行爲,不是他自己發現,是他和大家一起開會的時候,別人就提出了某個人有什麼隱私的問題。當時這個人,就製止這種說法,雖然是大家集體開會,但也製止了這種說法。
因爲一個人如果有隱私的問題,只能個別地去解決。如果在公衆的大場合,一旦提出來了,本來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因爲你以爲是提出一種公事,而說了一些別人的隱私,會造成所有人都知道。這個人你叫不叫他活啊?一是容易把他的名譽毀壞,很難再活下去;另外,等到說完他,我們那個心已經變壞了。沒等損害他的時候,我們這個心先變壞了。
後來這個人就製止大家,就告訴:你們大家不要講這些事,討論點別的事。意思就是這個事呢,我們沒有看到,不要胡說。就這一念的好心,最後結果怎麼樣了呢?大家馬上止口不言了。就這一念好心,咱不說別人有什麼感想,就這(要被衆人討論的)對方確實是永遠地感謝他。至于他對此知不知道,那是又一回事兒,但對方永遠感謝他。後來對方有的出國了,也非常惦記他;有的在國內呢,也非常惦記他。一念好心,就功德無量啊!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造口業。口業不能造,說僧衆過就更不能造了。就是世間法都不允許我們造口業。
比如說有的人,行爲不軌,道德不好。有時候就看著了,得裝看不著似的。你要喜歡說別人的過失,即使別人真有過失也不行,說了也汙染你的心,自覺不自覺地,就墮落到他的情趣裏去了。你是不是已起心動念了?好壞啦,你在那分別著,弄不好你就墮落到那裏去了。這些都不行,何況我們在這裏看完了以後起分別,而說好說壞。一說好說壞,我們那個心就已經開始變化了。不是外境在變化,是我們那個心在變化了,這就是修行中最大一個忌諱。本來修得挺好的,很努力的,但是由于嘴不好,說了別人的過失。別人還沒怎麼著呢,我們心先變壞了,吃了大虧了。這並不是大家願意說,而是大家由于沒有勤學正法,不知道這一關。
過去古人講,絕對不讓揭發人隱私的,或是揭發別人的過失,都要隱惡揚善。扶正不一定要破邪。你只要稱贊好的方面,那個邪氣它就站不住了。你有時候想去扶正,但…
《口業之過(妙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