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佛教院校課程設置調研報告
淨因、張琪
微軟的蓋茨先生早在1994年美國的COMDEX計算機展上就曾提出近乎預言的警告:「我們正跨過一道科技的大門,它將永遠改變了人類的教學、工作與社交的習慣,改變所有人與任何模式的商業。它的滲透程度將遠超出前人所能預計的。」處于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現代化迅速發展的當代社會,面對多變而又充滿創新契機的時代,越來多越的人意識到,“世界變了,教育製度非變不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課程推陳出新[1]。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早在一九九二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漢語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便指出,由于原有的佛教教育製度存在五方面的不足,[2]無法培養出適應當今佛教事業快速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改變佛教教育的現狀,刻不容緩。
十八年來,不少佛教界人士把趙樸初居士的呼籲僅僅看成是對佛教教育重視的信號,而非重大轉折的契機,使得佛教教育舊的問題尚未解決,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佛學院校的現狀改觀不大,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不明顯,現狀並不樂觀。
其實,趙樸初居士從佛教教育目標出發推動佛教教育的改革,抓住了佛教教育的核心問題,至于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教育體製、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管理體製、資源整合、特色學院等問題,都是爲教育目標服務的。本文通過對佛教院校課程設置的梳理與分析,以期從一個側面反映當今中國大陸佛教漢傳佛教院校現狀,並與“德、智、體、群、美”整體的教育目標進行比對,以期說明現有佛教院校課程設置之特色與不足,試圖化解當今佛教教育中“佛教教育”與“世俗教育”、“叢林教育”與“學院教育”、“叢林熏修”和“專業院校”、“學”與“修”、“道心”與“學問”、“宗教信仰”與“學術研究”之間所造成的人爲對立局面,並嘗試性地探索佛教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
1.資料來源及調研過程
從2007年下半年起,我們首先收集佛教教育相關的曆史資料和各佛學院基本資料,製定比較詳細的調研計劃,爲正式調研做准備。2008年,我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進行調研。
(一)調研範圍:中國大陸範圍內經過有關部門批准,目前進行正常教學活動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各級佛教院校(培訓班),以及若幹辦學有特色、影響較廣、辦學規模較大的佛學院(培訓班),總計65所。
(二)調研內容:考慮到調研數據的時效性,同時佛學院數量衆多,且語系不同、地區不同、級別不同、學製不同,我們以2006年––2007年各佛教院校設置的課程爲調研依據,個別包含2008年設置的課程,共收集了1883門課程。此外,在有時間和條件限製的情況下,盡可能對各佛學院的曆史沿革、辦學思路、管理體製、經費、學製、師資、教材、招生、畢業分配等方面的情況做了附帶調研。
(叁)調研方法:爲了盡可能地做到全面、准確、詳實地獲取第一手資料,我們采用田野調查的方法,由作者直接對所選佛學院進行實地調研。
(四)調研對象:所選佛學院的負責人(院長、副院長)、教務長(教務主任)或監學,也訪問了若幹任課教師和在校學僧。
(五)調研結果:1、已經停辦、暫停招生、推遲招生、地震災害等原因而未能進行調研的佛學院有7所,其中漢傳佛教4所:九華山佛學院、金山佛學院、黑龍江伊蘭尼衆佛學院、重慶缙雲山慈氏內學研究院;藏傳佛教有3所:西藏佛學院、四川省藏傳佛學院、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另青海藏語系佛學院因院長有事不在,容後補充調研。2、實際調研佛學院61所,其中漢傳佛教51所,藏傳佛教有7所,南傳佛教有2所(見附錄1:全國被調研的佛教院校一覽表)。
因篇幅關系,本文只專注于對漢傳佛教院校課程設置的分析。就大陸目前進行正常教學活動的漢傳佛教院校的課程設置而言,我們獲得了足夠的信息與數據。
2.課程分析與反思
“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學的校訓。“明德”是品德的教育,或人的教育;“格物”是知識的教育。“明德”先于“格物”,這種“教書先育人,育人德爲先”的教育理念可一直追溯到《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已是當今教育遵循的總原則和方向。譬如說,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中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3]同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也爲香港在廿一世紀訂下如下整體的教育目標,“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4]
盡管佛教教育確有其獨特的個性,然而就教育的普遍規律而言,佛教教育與世俗教育確有相通之處。譬如說,聖嚴法師把培養僧才的目標定爲「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叁」,而胡錦濤主席以“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衆的合格宗教教職人員隊伍”作爲佛教教育的總要求。這與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而被當今教育界視爲整體教育目標的“五育”便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展開,同樣適用于佛教教育(見表1:“五育”與佛教教育)。[5]下文我們將用“五育”來分析當今佛教教育的成功經驗與不足處,在此爲基礎之上,探討未來佛教教育發展的方向。
表1:“五育”與佛教教育(1883門課程)
五育
| 國家要求
| 佛教要求
| 課程種類
| 課程 數量
| 百分比%
|
德育226門12%
| 政治上靠 得住
| 國格–愛國教育
| 愛國法製教育
| 115
| 6.11%
|
品德上能服衆
| 人格–人性教育
| 素質教育
| 14
| 0.74%
| |
僧格–信心道念
| 基本技能
| 50
| 2.66%
| ||
修持
| 5
| 0.27%
| |||
發心、明因果
| 42
| 2.23%
| |||
智育1509門8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