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净因、张琪
微软的盖茨先生早在1994年美国的COMDEX计算机展上就曾提出近乎预言的警告:「我们正跨过一道科技的大门,它将永远改变了人类的教学、工作与社交的习惯,改变所有人与任何模式的商业。它的渗透程度将远超出前人所能预计的。」处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面对多变而又充满创新契机的时代,越来多越的人意识到,“世界变了,教育制度非变不可!”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课程推陈出新[1]。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早在一九九二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便指出,由于原有的佛教教育制度存在五方面的不足,[2]无法培养出适应当今佛教事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改变佛教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
十八年来,不少佛教界人士把赵朴初居士的呼吁仅仅看成是对佛教教育重视的信号,而非重大转折的契机,使得佛教教育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佛学院校的现状改观不大,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明显,现状并不乐观。
其实,赵朴初居士从佛教教育目标出发推动佛教教育的改革,抓住了佛教教育的核心问题,至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管理体制、资源整合、特色学院等问题,都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本文通过对佛教院校课程设置的梳理与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今中国大陆佛教汉传佛教院校现状,并与“德、智、体、群、美”整体的教育目标进行比对,以期说明现有佛教院校课程设置之特色与不足,试图化解当今佛教教育中“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丛林熏修”和“专业院校”、“学”与“修”、“道心”与“学问”、“宗教信仰”与“学术研究”之间所造成的人为对立局面,并尝试性地探索佛教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1.资料来源及调研过程
从2007年下半年起,我们首先收集佛教教育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各佛学院基本资料,制定比较详细的调研计划,为正式调研做准备。2008年,我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
(一)调研范围:中国大陆范围内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目前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各级佛教院校(培训班),以及若干办学有特色、影响较广、办学规模较大的佛学院(培训班),总计65所。
(二)调研内容:考虑到调研数据的时效性,同时佛学院数量众多,且语系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学制不同,我们以2006年––2007年各佛教院校设置的课程为调研依据,个别包含2008年设置的课程,共收集了1883门课程。此外,在有时间和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各佛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思路、管理体制、经费、学制、师资、教材、招生、毕业分配等方面的情况做了附带调研。
(三)调研方法: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全面、准确、详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我们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由作者直接对所选佛学院进行实地调研。
(四)调研对象:所选佛学院的负责人(院长、副院长)、教务长(教务主任)或监学,也访问了若干任课教师和在校学僧。
(五)调研结果:1、已经停办、暂停招生、推迟招生、地震灾害等原因而未能进行调研的佛学院有7所,其中汉传佛教4所:九华山佛学院、金山佛学院、黑龙江伊兰尼众佛学院、重庆缙云山慈氏内学研究院;藏传佛教有3所:西藏佛学院、四川省藏传佛学院、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另青海藏语系佛学院因院长有事不在,容后补充调研。2、实际调研佛学院61所,其中汉传佛教51所,藏传佛教有7所,南传佛教有2所(见附录1:全国被调研的佛教院校一览表)。
因篇幅关系,本文只专注于对汉传佛教院校课程设置的分析。就大陆目前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汉传佛教院校的课程设置而言,我们获得了足够的信息与数据。
2.课程分析与反思
“明德格物”是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是品德的教育,或人的教育;“格物”是知识的教育。“明德”先于“格物”,这种“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可一直追溯到《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已是当今教育遵循的总原则和方向。譬如说,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同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也为香港在廿一世纪订下如下整体的教育目标,“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4]
尽管佛教教育确有其独特的个性,然而就教育的普遍规律而言,佛教教育与世俗教育确有相通之处。譬如说,圣严法师把培养僧才的目标定为「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而胡锦涛主席以“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作为佛教教育的总要求。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被当今教育界视为整体教育目标的“五育”便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展开,同样适用于佛教教育(见表1:“五育”与佛教教育)。[5]下文我们将用“五育”来分析当今佛教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处,在此为基础之上,探讨未来佛教教育发展的方向。
表1:“五育”与佛教教育(1883门课程)
五育
| 国家要求
| 佛教要求
| 课程种类
| 课程 数量
| 百分比%
|
德育226门12%
| 政治上靠 得住
| 国格–爱国教育
| 爱国法制教育
| 115
| 6.11%
|
品德上能服众
| 人格–人性教育
| 素质教育
| 14
| 0.74%
| |
僧格–信心道念
| 基本技能
| 50
| 2.66%
| ||
修持
| 5
| 0.27%
| |||
发心、明因果
| 42
| 2.23%
| |||
智育1509门8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