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緒
梵語:Bodhisattvacaryavatara (菩提薩多-劄耶-阿巴大拉)
藏語:Byang chub sems dpa”i spyod pa la ”jug pa
(獎秋-仙巴-鸠巴拉-糾巴)
漢語:入菩薩行
譯 敬:敬禮一切佛菩薩
一、申敬禮述宗旨
1.遍禮佛佛子 及諸應敬者 依教今略說 佛子律儀行
二、示自謙明目的
2.昔無論未說 詩韻吾不善 豈敢言利他 撰此爲修心
3.循此修善故 信亦暫增長 善緣等我者 見此容獲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難得
4.暇滿極難得 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辦 後世豈複得
(二)思修善心難生
5.猶於烏雲夜 刹那耀閃電 如是因佛力 世萌修福意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1、滅罪勝余善
6.故善恒微弱 惡大極難堪 舍此菩提心 余善豈能勝
2、易獲利樂
7.多劫佛深思 見此最饒益 衆生依於此 順利獲勝樂
3、能辦所求
8.欲滅叁有苦 及除衆不安 欲享福樂者 恒莫舍覺心
4、名至敬歸
9.生死獄中囚 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 人天應禮敬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爲勝喻
10.如勝冶金料 得此垢身成 無價佛陀身 故應持覺心
2、珍貴難得喻
11.導師以慧觀 見彼極珍貴 欲出叁界者 宜善持覺心
3、得果無盡喻
12.余善如芭蕉 生果即枯槁 覺心樹生果 不枯反增茂
4、能損定罪除懼喻
13.如人雖犯罪 依士得除畏 若有令脫者 畏者何不依
5、能滅不定罪業喻
14.1覺心如劫火 刹那毀諸罪
(叁)引經證成
14.2彌勒喻善財 覺心德無量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15.略攝菩提心 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16.如人盡了知 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心次第別
2、願心與行心之利益
(1)願心利益
17.願心於生死 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 相續增福德
(2)行心利益
18.何時爲度盡 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 受持此行心
19.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叁、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引經證明
20.爲信小乘者 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說故 其益極應理
(二)以理成立
1、願心獲益之理
(1)所緣廣大
21.若僅思療愈 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 獲福無窮盡
22.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2)無與倫比
23.是父抑或母 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3)珍貴難生
24.彼等爲自利 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 生此饒益心
25.他人爲自利 尚且未能發 生此珍貴心 稀有誠空前
26.珍貴菩提心 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 其福何能量
2、行心獲益之理
27.僅思利衆生 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 利樂諸有情
28.衆生欲除苦 奈何苦更增 愚人雖求樂 毀樂如滅仇
29.於諸乏樂者 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 斷彼一切苦
30.更複盡其癡 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 豈有如此福
四、敬歎菩薩
31.若人酬恩施 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 菩薩自樂爲
32.偶備微劣食 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 人敬爲善士
33.何況恒施與 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 滿彼一切願
34.博施諸佛子 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 久如心數劫
35.若人生淨信 得果較前增 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36.何人生此心 我禮彼人身 誰令怨敵樂 歸敬彼樂源
第二品 忏悔罪業
一、獻供叁寶
(一)目的與對象
1.爲持珍寶心 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 佛子功德海
(二)獻供本身
1、供無主物
2.鮮花與珍果 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 悅意澄淨水
3.巍巍珍寶山 靜谧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 珍果垂枝樹
4.世間妙芳香 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 及余諸珍飾
5.蓮綴諸湖泊 悅吟美天鵝 浩瀚虛空界 一切無主物
6.意緣敬奉獻 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 悲愍納吾供
7.福薄我貧窮 無余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 利我受此供
2、供自身心
8.願以吾身心 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 我願爲尊仆
9.尊既慈攝護 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 誓斷諸惡業
3、供想像物
(1)一般供養
10.馥郁一淨室 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 珠蓋頻閃爍
11.備諸珍寶瓶 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 請佛佛子浴
12.香薰極潔淨 浴巾拭其身 拭已複獻上 香極妙色衣
13.亦以細柔服 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 文殊觀自在
14.香遍叁千界 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鏈金 發光諸佛身
15.於諸勝供處 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 及諸妙花缦
16.亦獻最勝香 香溢結香雲 複獻諸神馐 種種妙飲食
17.亦獻金蓮花 齊列珍寶燈 香敷地面上 散布悅意花
18.廣廈揚贊歌 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 亦獻大悲主
19.金柄撐寶傘 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 常展供諸佛
20.別此亦獻供 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 樂雲常住留
21.惟願珍寶花 如雨續降淋 一切妙法寶 靈塔佛身前
(2)無上供養
22.猶如妙吉祥 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 如來諸佛子
二、禮贊叁寶
(一)囗贊叁寶
23.我以海潮音 贊佛功德海 願妙贊歌雲 飄臨彼等前
(二)身禮叁寶
24.化身微塵數 匍伏我頂禮 叁世一切佛 正法最勝僧
25.禮敬佛靈塔 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 方丈阿醛黎
叁、歸依叁寶
26.乃至菩提藏 歸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 菩薩諸聖衆
四、四力忏悔
(一)出罪力
1、坦誠發露忏悔
27.我於十方佛 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衆 合掌如是白
28.無始輪回起 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 或勸他作惡
29.或因癡所牽 隨喜彼作爲 見此罪過已 佛前誠忏悔
30.惑催身語意 於親及叁寶 師長或余人 造作諸傷害
31.因昔犯衆過 今成有罪人 一切難恕罪 佛前悉忏悔
2、須盡速忏悔之因
(1)思惟壽短無常而悔
32.罪業未淨前 吾身或先亡 雲何脫此罪 故祈速救護
33.死神不足信 不待罪淨否 無論病未病 壽暫不可恃
(2)思惟造罪無義而悔
34.因吾不了知 死時舍一切 故爲親與仇 造作諸罪業
35.仇敵化虛無 諸親亦煙滅 吾身必死亡 一切終歸無
36.人生如夢幻 無論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 往事不複見
37.複次於此生 親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報 點滴候在前
38.因吾不甚解 命終如是驟 故起貪嗔癡 造作諸罪業
(3)思惟畏罪懼死而悔
39.晝夜不暫留 此生續衰減 額外無複增 吾命豈不亡
40.臨終彌留際 衆親雖圍繞 命絕諸苦痛 唯吾一人受
41.魔使來執時 親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護 然我未曾修
42.放逸吾未知 死亡如是怖 故爲無常身 親造諸多罪
43.若今赴刑場 罪犯猶驚怖 囗乾眼凸出 形貌異故昔
44.何況形恐怖 魔使所執持 大怖憂苦纏 苦極不待言
45.誰能善護我 離此大怖畏 睜大凸怖眼 四方尋救護
46.四方遍尋覓 無依心懊喪 彼處若無依 惶惶何所從
(二)依止力
1、總依叁寶
47.佛爲衆怙主 慈悲勤護生 力能除衆懼 故我今歸依
48.如是亦歸依 能除輪回怖 我佛所悟法 及諸菩薩衆
2、別依菩薩
49.因怖驚顫栗 將身奉普賢 亦複以此身 敬獻文殊尊
50.哀號力呼求 不昧大悲行 慈尊觀世音 救贖罪人我
51.複於虛空藏 以及地藏王 一切大悲尊 由衷祈救護
52.歸依金剛持 懷嗔閻魔使 見彼心畏懼 四方速逃逸
53.昔違尊聖教 今生大憂懼 願以歸命尊 求速除怖畏
(叁)對治力--> 依教奉行
1、喻惑如病須對治
54.若懼尋常疾 尚須遵醫囑 何況貪等惑 宿疾恒纏身
55.一嗔若能毀 瞻部一切人 療惑諸藥方 遍尋若不得
56.醫王一切智 拔苦諸聖教 知已若不行 癡極應诃責
2、喻惑如險須慎防
57.若遇尋常險 猶須慎防護 況墮千由旬 長劫險難處
3、勸速對治莫苟安
58.或思今不死 安逸此非理 吾生終歸盡 死期必降臨
59.誰賜我無懼 雲何定脫苦 倘若必死亡 爲何今安逸
60.除憶昔經曆 今我複何余 然因執著彼 屢違師教誡
61.此生若須舍 親友亦如是 獨行無定所 何苦結親仇
62.不善生諸苦 雲何得脫除 故我當一心 日夜思除苦
63.吾因無明癡 犯諸自性罪 或佛所製戒 及余衆過罪
64.合掌怙主前 以畏罪苦心 再叁禮諸佛 忏除一切罪
(四)誓不犯罪力(誓願力)
65.諸佛祈寬恕 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 爾後誓不爲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積聚資糧
1、隨喜功德
(1)隨喜下士離苦得安樂
1.欣樂而隨喜 一切衆有情 息苦諸善行 得樂諸福報
(2)隨喜中士斷惑入涅槃
2.隨喜叁學行 二乘菩提因 隨喜衆有情 實脫輪回苦
(3)隨喜上士發心成正覺
3.隨喜佛菩提 佛子諸果地 亦複樂隨喜 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 及諸饒益行
2、請轉*輪
4.我於十方佛 合掌誠祈請 爲苦癡迷衆 燃亮正法燈
3…
《《入菩薩行》講解 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