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權顯實.會叁歸一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今天我們西方寺第一次舉行《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大家對《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了不了解呀?可能不是很了解。這部經有七卷共二十八品,是天臺宗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我們都知道,大乘佛教有所有「五時判教」:第一「華嚴時」說《華嚴經》;第二「鹿苑時」說小乘《四阿含經》;第叁「方等時」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第五「法華涅槃時」是佛陀最後八年說的是《法華經》,及涅槃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這時所說的教法純是圓滿的圓教,即會通前四時的方便教,並彰顯真實的開顯圓。從佛陀教化的意義上說,是將華嚴時以後至法華經間的二乘加以開會,令成就「入佛知見」爲目的。
由此可見《法華經》的宗旨及目的是爲了「開權顯實」;而開什麼權,顯什麼實呢?「開」是開除權教之執著,顯示真實之義;「開」含有開除、開發、開拓等意思;即開除叁乘之權便,顯示一乘真實之義。謂《法華經》以前的諸經是應未熟的機根而設,是權便之法,實欲引衆生入真實之教;以權便之法顯真實之義,故稱「開權顯實」。然權實本不異,若開除此執著,則權實不二,趣歸唯一佛乘。
當時釋迦佛講這部經的時候,有五千弟子離席;爲什麼離席呢?就是因爲他們聽不懂、聽不明白;阿難尊者見到這種情況,便問佛陀說:「世尊啊!你爲何不用神通道力把他們留住呢?」慈悲的佛陀回答說:「因爲他們聽不明白而生輕慢及誹謗之心,將來必定會落到地獄去受報,所以還是讓他們走吧!」剛才說了,「開權顯實」;之前跟大家講過,以佛來說,宇宙可分爲「十法界」,即四聖六凡;「四聖」即是佛、菩薩、聲聞、緣覺;而「六凡」則因爲在釋迦佛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想成佛,他們修到聲聞、緣覺就感到很超越了、並且到達頂點了,但是不知道叁乘最後要會歸于一乘,一切人皆可以成佛;《涅槃經》裏講,一闡提不可以成佛;但《法華經》則提出叁乘人皆可以成佛,經中用了七個比喻來說明,也就是著名的「法華七喻」,大家知不知道是那七喻呢?就是: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
在《譬喻品》中更說到叁車、四車的比喻;叁車是指羊車、鹿車、牛車,再加上大白牛車便成四車。其中說到,有一長者,他的兒子們在火宅內嬉戲,不覺危險將至,長者乃以方便誘引,告訴兒子們有羊車、鹿車、牛車在門外可遊戲,兒子們聽到後,爭相走出去,至門外,向長者索車,這時,長者賜給他們一大白牛車。這裏,火宅比喻迷執的人間,兒子喻叁乘人,叁車四車比喻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及佛乘。
佛在經中所用的各種不同的比喻,無非是想令到我們這些愚迷的衆生,離開世間這個火宅。還有在信解品中的是「窮子喻」,說有一個流浪漢(比喻爲世人,及修聲聞乘、緣覺乘之人)自小離家出走四處浪蕩甚至行乞(喻生死叁界),他連自己的家鄉都忘記了,甚至也記不起自己曾經有一個非常慈愛的父親(喻忘記了佛陀的循循善誘)。終于直到有一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尋求生計,他的父親是一名富翁(比喻爲佛陀),有著龐大的生意以及財産,他一直記挂著自己的兒子,還希望他能繼承自己一切的事業。流浪漢經過了富翁的屋它並渴望能夠在大屋內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不再捱餓。富翁很快便看得出眼前的窮漢就是他的兒子,但是他知道不能直接告訴自己是他的父親,因爲他一下子不可能接受得了。于是,富翁爲了留下他的兒子便給予一份低下的工作,也就是挑糞,讓他漸漸適應。如此一轉眼二十年就過去了,富翁在臨終時,才告訴所有人這個窮漢就是他的兒子,這時窮漢才驚覺原來自己一路尋覓的早就在身邊,可是卻走了無數的冤枉路!
經中還有很多其它的比喻,目的無非是讓我們舍迷向覺,就路還家。所以希望大家學佛最終一定要成佛,這是最終的歸宿,現在很多人只是種下善根種子,這個種子將來會發芽、成長,所以從聲聞到緣覺到菩薩到成佛,最重要的是發心,也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且更要明白佛的本懷;佛的本懷就令衆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就是不厭其煩的、一步一步的循循善誘我們衆生,所以《妙法蓮華經》實在是一部很難得、很難得的經典。而我們西方寺是第一次誦這部經;我們誦《華嚴經》已很多年了,但是未誦過《妙法蓮華經》,所以希望在這幾天法會期間中午過堂的時候,爲大家簡單地講解一下,這部經的意義是什麼呢?其依據又何在呢?其中的七喻又有什麼深刻的喻意呢?其實以前在佛七的時候,都曾經講爲大家講過,可能大家已不太記得了;例如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見人就拜、見人就拜,就是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還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相信很多人都認識、都讀誦過;我們西方寺的觀音山內有雕刻了《普門品》經文的石牆,大家有時間可以去欣賞一下。
所以《妙法蓮華經》是一部在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經典,而且它的文字非常優美,日本人把它當成文學作品來欣賞,所以我們今來誦這部經,就好像上文學課一樣,透過文字,我們可以了解佛的本懷,裏面講得很清晰,我們要每一品、每一品慢慢去細讀,因爲有二十八品之多,我們要逐步了解其中的深義,但是最後仍然是求生西方淨土,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娑婆世界成佛實在太難了,正如《華嚴經》所說,入一個十信位都要十小劫的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信」,基本上還算不上是「真信」,只是用妄心來信,不過我們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的升華,由十信開始,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後等覺、妙覺,而圓滿佛道;這是《華嚴經》所展現的成佛之道。而《妙法蓮華經》則說叁乘人皆可成佛,這樣的道理,在以前的經典中是沒有提出過的;《華嚴經》講五十二個階位,《妙法蓮華經》則說「會叁歸一」;不但叁乘人可以成佛,而且佛還爲龍女授記,同時亦爲提婆達多授記;相信大家都知道提婆達多是一個犯了五逆十惡的衆生,而且經常與佛作對,想殺佛、加害于佛,且破壞僧團的和合,本應是要落地獄受報的,但是因爲在很多生之前,他曾經爲佛講解過《妙法蓮華經》,因爲這個因緣,佛仍然爲他授記,但有一條件,就是他首先必須懂得忏悔,而且要地獄之報受盡之後,將來才可以成佛。
我們試想想,連提婆達多這樣的極惡之人都可以成佛,今天在座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又怎會不成能佛呢?好像我現在爲大家講解過《妙法蓮華經》,如果將來有一天,你們成佛了,想起了經中的義理,就會感到實在功德無量!所以大家學習了這部經以後,不妨拿出來跟別人分享,爲別人講解。而且我們應時常誦念,才能明白佛的悲心與本懷,才能會獲得真實的利益;我們學佛必須從基礎的劄實做起,也就是從好人做起──所謂「叁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首先是做個好人,然後由好人、賢人、聖人、羅漢、菩薩到成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叁乘人都可以成佛;這是《妙法蓮華經》所開示的,不但極惡如提婆達多者能成佛,就連不是人類的龍女一樣可以成佛,由此可見,這是佛的最大的慈悲;所以即使我們今天做了錯事,將來仍然有機會成佛,但是必須懂得求忏悔,忏悔可以洗滌我們的心靈,可以洗清我們的罪業;善人可以成佛,惡人改過後也可以成佛,所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我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有成佛的機會,我看大家都是未來的佛;可是爲什麼一般人總是看到別人的過失呢?就是因爲不是用佛眼,而是用凡夫的肉眼去看衆生,如果用佛眼去看的話,大家都是佛;我們知道有「五種眼」,也就是佛眼、慧眼、天眼、法眼、凡夫眼;凡夫眼也就是人眼、肉眼,我們以肉眼去看的話,所有人都是衆生,如果用佛眼去看的話,則所有人都是佛。我們西方寺創寺已經四十一年了,舉辦《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卻是第一次,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誦這部經的因緣實在是非常的難得,希望大家珍惜這個機會!阿彌陀佛!
開權顯實.會叁歸一 (二)
──寬運法師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早上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了《妙法蓮華經》,這部經簡稱爲《法華經》,是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一部影響十分廣泛的大乘佛教經典。經名的梵文音譯爲「薩達摩奔荼利迦素怛攬」,意思是「像白蓮花一樣的正確說教」;以蓮華爲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故被翻譯爲「妙法蓮華經」。
早上提到,在大乘佛的「五時判教」之中,第五時「法華涅槃時」是佛陀最後八年的說法,而《法華經》是佛陀晚年在王舍城靈鹫山所說,經中的意趣乃在于「開權顯實」、「會叁歸一」,提出「叁乘方便,一乘真實」的說法,所謂「唯一佛乘」,唯有成佛才是真實的、究竟的;聲聞、緣覺、菩薩,這叁乘都只是方便,都不是究竟;菩薩要徹底究竟才能圓滿成佛。
經中〈方便品〉說:「舍利弗啊!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呢?
佛陀降生人間,示現生、老、病、死──貴爲王子,舍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悟道;悟道後仍爲衆生殷殷說法四十九年之久,目的無非爲令衆生舍迷向覺,亦即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得入佛道,見自本心、認自本性,了脫生死,證得與佛平等的、清淨、覺悟、圓滿的境界。這就…
《開權顯實 會叁歸一 《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