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世與入世的背景談廿一世紀的佛教
了意法師
(2000年7月24日)
很高興在這裏跟大家分享我學佛的一些經驗。來之前,我比較惶恐,不知道在臺灣學習的佛教文化,會不會對大家有幫助。這兩天通過與大家一起學習,我認爲我們的思想、對學習的內在渴求以及對佛法的信念是非常一致的,因而我很有信心坐在這裏與大家一起來談論佛法。
我們走進山門,都會看到生活禅夏令營的宗旨是提倡“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樣一種精神。老和尚在開示的時候,對這個八個字解釋得非常好,他講覺悟是智慧,奉獻是慈悲,覺悟人生就是使自己的內心具有生命的真實意義,奉獻人生是使一切衆生在精神世界裏都能覺醒。在這幾天裏,我看到了未來中國佛教複興的真正希望,因爲我看到了政府部門各級領導層的支持,看到了居士、大護法們有力的護持。再者,就是我們擁有非常大的資源。這些資源是祖師、大德們留在我們這塊土地的,象昨天大家去的臨濟寺,我們現處的柏林寺是當年趙州禅師弘法的道場,都留有非常多的曆史和祖師、大德們的訓示,可供我們學習。還有就是我在臺灣看不到另外一種資源,你們這些非常優秀的青年人。在臺灣要年輕人學佛是很辛苦的,我在臺灣負責組織“世界宗教青年會”,那些年輕人每天跟我討論的是他的寵物是哪一只,網絡上在流行什麼等類似的問題,與他們相處,我得千方百計想如何把佛法融合在裏面。但這幾天與你們相處,我發現你們的確很有深度,使我們的弘法工作要方便容易很多。師父和我們非常高興,未來佛教在這塊土地上,一定會蒸蒸日上。
據講,前一陣子在大陸發生過非常嚴重的非正信宗教問題,去年臺灣也嚴重。我們這次在北京見到了一位社科院的王博士,給了我一本“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雜志,我發現有一篇關于如何破除邪教的文章寫得非常好,提出了叁個論點。一是要破除錯誤的信仰,政府應製定明確的法律,讓正確的信仰能夠順利、順暢地在社會上發展,而使錯誤的信仰不要影響社會。二是多推廣正信的、對人類有幫助的宗教,讓正確的信仰普及開來,讓人類留下的好的思想弘揚廣大,錯誤的信仰就會慢慢消失。叁是培養每個人善的念頭,使社會人心都向善,通過社會教育,人人都有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正確善念,整個社會就不會趨向于那種好奇、迷信的宗教。
我們靈鹫山無生道場,對護法善信們推廣的第一個理念,就是一念善心。一念善心對衆生,社會的影響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大智度論》裏有個小故事。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要去一個國家弘法,那個國家的國王聽說佛陀只要到哪個國家,那個國家的人民都會向往、敬仰佛陀,他就擔心佛陀的威望、魅力超過了自己,于是下命令任何人都不可供養佛陀,誰供養了就要罰五百塊錢。佛陀到了那個國家後,結果沒有任何供養,挨家挨戶地托缽,就沒有人敢出來。最後,佛陀碰到了一對老夫婦,正要把一碗壞掉的粥倒掉,見到佛陀在他們面前托缽,便講:“佛啊,如果您不嫌棄的話,這碗粥就供養您吧!”。佛陀高興地接受了供養,並對他們說:“因爲你們這一念的善心,一念布施的心,你們來世將會到天界去享受你們的福報。”旁邊有位婆羅門,心想:這家在做什麼,怎麼敢出來供養?聽到佛陀的話就反駁問:“供養一碗壞掉的粥,怎麼會擁有這麼大的福報呢?”佛就問那位婆羅門:“你這一生看過最特別的東西沒有?”婆羅門答說:“我看見過一棵大樹,它的樹蔭能夠庇蔭五百人。”佛說:“你知道這棵大樹是怎麼成長的呢?它的種子跟米那麼大,這麼小的一粒種子,能長成這大的一棵樹,來庇蔭如此多人,更何況供養一碗粥,當然能得到很大福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每個人能心存善念,就會對社會産生很大的積極影響。因此,我其誠希望大家在信仰的過程中,能夠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心念來學習,在求道的路上更順利,別走很多冤枉路。
大家喜歡提有關人間佛教的問題,我作爲一個出家人在出世的學習及入世的工作上有些經驗體會,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是在大二的時候到靈鹫山上親近師父的,當時山上只有一座小廟,有些象你們常見的小祠堂,還有一個山洞,師父就住洞裏進行斷食閉關,沒有水,也沒有食物,只有一個菩薩在護關。上山之前,學長告訴我:“你知不知道有個花果山福地,水簾洞裏面住了一個和尚,是不吃東西的。”我出于好奇,就跟同學們上去拜訪師父。師父見到我們說:“年輕人,你們來了,就走一走吧。”師父沒有特別理我們,我們就一直打坐,坐到晚上十點,覺得不能白來一趟,就去請師父講法,當天師父並沒有講很多的話。可是第二天,我們要走的時候,師父卻說:“我送你們兩個禮物。”當時一聽,我們覺得很慚愧,窮學生對師父沒有供養,師父還要給我們禮物。師父接著說:“有兩個重要的禮物。一個是,如果你們沒有辦法徹底了解覺悟這條路的話,你們要做的是因果,因爲把因果做好,生生世世就不用害怕有討債的人找你麻煩,也就是善因得善果。再一個是,如果你們想要追求無上的真理,你們除了做好因果之外,還要去做一個農夫,要去播種,因爲覺悟的種子,就是未來的收成。”這個因果、播種的觀念,一直對我印象極深。
我跟師父出了家後,對什麼叫播種才有了真正的體會。因爲,如果整個宇宙的智慧是一個集體的意識,大家都互相串連,就象網絡一樣相關,那麼把你的學習、成就、了解的東西,可以去給一百個人、一萬人都學習知道,他們當中有些人的根性比我們要好,有一天那些人覺悟了,它會把覺悟的果實,再回播到我們的身上,我們今天在這裏學習,可以盡量地去播種,把覺悟的道理遍灑在每位有緣人身上。
在臺灣有很多的大學生、知識分子出家,我這幾天也聽說,這邊也有這樣的現象,這是非常有希望的。我出家的時候,父親對我的支持、感動是很大的。我小的時候,媽媽就過世了,我想出家就擔心我爸的心髒病,于是我試著對爸爸講:“如果我出家,您會怎麼樣?”沒想到,我爸爸回答道:“你要出家,那你小學畢業的時候,就應該給我講,到了大學畢業以後才走,已浪費了很多社會資糧。我不圖你回報我什麼,你去深山裏修行,如果對社會沒有一點貢獻,你快要被餓死、凍死,我也不會送去一粒米、一塊錢,你就不用再來找我了。”後來,師父說:“你來出家,不錯啊。”我說:“不行,我爸爸有心髒病,萬一他有什麼叁長兩短,我怎麼都賠不起。”師父說:“不會,如果你真的爲利益衆生而出家,他身體一定會健康的。”所以,我就毅然出了家,我的老父今年已八十幾歲了,身體還蠻健康的。
出家以後,我就非常忙,開始時做文化出版,出了些佛教的書,後來又做了些社會公益的服務工作,被我家鄉佛堂的居士們知道了,傳到我爸那裏,他很贊成:“這樣很好,對社會有貢獻。”叁年前,我爸爸也在師父這裏皈依了,因爲他覺得自己的兒子好象也做點事,沒有在左右鄰居面前丟臉。可是,這幾年我爸爸又跟我說:“你還是好好修行吧。如果你整天忙忙碌碌,沒有好好地參悟、打坐,那你臨終時自己就沒有把握了,不象你哥哥姐姐他們都有兒女,可以幫他們辦理後事。你最好自己可以有把握,一個念頭可以超脫自己。”我父親的這些話,使我得到很大的啓發,就是在自己的覺悟人生、培養自我智慧上,要非常地認真;在面對社會大衆、奉獻人生上,要有一種強烈地使命感,這是我決定出家的一個很大的因素。當然,因緣是很重要的,如師父的接引、環境的促成,這都是出家的很多因緣和合。
師父教育我們的方法是啓發性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學,他找不同的老師來教導我們,但不管怎麼學,都歸納在戒、定、慧上。出家人要了解所有的戒律,並遵從受持。與你們在家人有關的戒律是叁皈、五戒。叁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就是皈依一個覺者;皈依法就是要學習覺悟的方法;皈依僧就是皈依能夠帶領我們學習真理的老師。五戒就是指殺、盜、淫、妄、酒不可做。殺戒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命,動物常害怕被殺,是因爲過去曾傷害過其他生命;盜戒就是尊重別人的財産,常聽說誰家的東西又丟了,誰家又被偷劫了等等,恐怕是前世造的惡緣;淫戒就是要尊重別人的家庭,不要破壞別人的家庭幸福;妄戒就是不打妄語,你不誠信別人,未來別人就不會誠信你;酒戒就是不要讓自己迷惑,當你迷惑的時候,就會發生前面的四種行爲。所以,五戒是我們在生生世世能夠有好的果報的一個很重要原則,大家不可以不警覺。出了家,首先要守沙彌十戒,作用是由外而內、由內而外地去反省自己、訓練自己,爲成爲一個正式的出家人作好准備。作爲正式出家人,比丘要守250條戒,比丘尼要守348條,還有最重要、最難守的戒是菩薩戒,就是我們爲利益衆生要做的事情,在內心給自己一個什麼樣的規範。其實,只要你念念都爲了利益別人,爲了別人著想,不去傷害別人,你就是一個菩薩。而我們一般常人往往隨便動一個念頭,就是想占人家的便宜,或者自己想懈怠,這不好,不是菩薩應該有的行爲。我們出家人的生活,是通過戒律讓自己有一個成就的範圍,我們不去侵犯別人,別人就不會來侵犯我們,我們就可以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自己好修道,好好禅修。
什麼是禅修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安定身心,讓自己的心安定在正知正見上。舉一例子,我們山上有一個老法師,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如果超過了就罵自己:睡死了,睡死掉了!看得出是非常精進的。可是,有一天,我跟她、還有別外一個師兄叁人一起去臺北辦事情,在路上碰到了一個瘋子,瘋子沖我們問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那個老法師就很緊張,一直問:“怎麼辦?怎麼辦?”我就想了個辦法把瘋子給支開了。那時候,我就…
《從出世與入世的背景談廿一世紀的佛教(了意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