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
如果真正要到達涅槃究竟解脫,這一條路一定要自己一步一腳印走過,看你什幺時候願意腳踏實地去走,就是好的開始。此章的重點在後面第四節。怎樣才能善用七覺支呢?
(第一節)「有五退法,何等爲五?」「五退法」就是有五種方法,叫做「五蓋」,好像五種蓋障住你、遮住你,障礙你的智慧,等于把你「蓋住」,讓你沒辦法了悟實相,因此叫做「五蓋」。因爲它會讓你退墮、退失道心,于是也叫做「五退法」。如果以善法、惡法來講,叫做「惡法」、不好的法。什幺叫做「五退法」呢?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五退法。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則令增廣,是則不退法」哪些是不讓你退轉的「不退法」、「善法」呢?就是「七覺支」。
「七覺支」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名不退法」「猗覺支」就是「輕安覺支」。【法義分享】「五退法」是指「五蓋」,五種會蓋住我們智慧的不善法,也會障礙我們邁向解脫道。反過來,「七覺支」就是七種善法,能夠幫助我們開發覺察力、覺悟力,幫助我們徹底覺醒過來。所以,「七覺支」稱做七種會幫助我們覺悟的這些法。
所謂「睡眠蓋」不是說我們不能睡眠,而是不可貪睡、嗜睡,因爲有的人把「睡眠蓋」認爲是不好的,于是在修行之時,盡量不要睡眠,或是說有的還會比較:誰睡得越少,表示越精進;看到別人睡四個小時,我睡六個小時就很有挫折……。這樣沒辦法真正放下、好好去修。所以,「睡眠蓋」不是指我們不能睡眠,而是說不可貪睡、嗜睡。但是,真正重要的「睡眠蓋」、廣義的「睡眠蓋」,包括昏沈、懶散、無精打采、沒有修行動力,才是真正「睡眠蓋」所要去除的,人常常這樣昏昏沈沈,生活也不知道目標,懶懶散散、無精打采,沒有修行動力,覺得修行可有可無,才是真正的「睡眠蓋」。如果把「睡眠蓋」會錯意,認爲說就是不可以睡覺,尤其在禅修的時候不可以睡覺,記得!如果說睡眠不夠,身、心需要休息的量不夠,變成體力的透支,于是當你一靜下來,你沒辦法放松的。
如果又要在跟昏沈對抗,你沒辦法放松。如果一放松,就會睡著。所以,如果睡眠不足,你沒辦法放松;你一放松、就睡著。你一睡著,又想說:糟糕!我又睡著,又落入「睡眠蓋」,于是罪惡感的拉扯,在跟你的昏沈拉扯,在跟打瞌睡在拉扯,又起罪惡感……,整個禅修都會在拉拉扯扯,會很苦啊!所以,禅修的睡眠要足夠、要適量,過與不及都不好。一般來講,就是讓身體放松,本身有自然的機轉在運作,它需要多少的休息量,就像說你什幺時候疲倦,該休息的時候、你讓它休息。當休息夠的時候,它自然會醒來,要讓身體自然的機轉來調整,當它疲倦、需要休息的時候,要讓它休息。唯有你睡眠夠,在禅修的時候,你該睡覺、就睡覺,該精進用功的時候,才能夠真的有精神、專心用功,才能夠真正放松。
如果在禅修之時,你有昏沈、有疲倦,你沒辦法放松,這樣就見不到法的。當你一放松、就睡著,結果你爲了對治昏沈,又要用很多的對治法,去對治昏沈,因此昏沈本身已經是個苦了,然後在禅修的時候,還用很多的法去對治昏沈,要知道對治的當下,有沒有用力?這是用力啊!你都在用力啊!你沒辦法放松啊!如果這樣用力,你就會越修,就越挫折、繃緊,覺得會疲倦,都是因爲你一直在跟昏沈在拉扯、對抗。昏沈本身就已經是中一箭,然後你又在那裏跟它拉扯,這是第二箭。所以,真正的「昏沈蓋」,就是沒有修行的動力,懶懶散散,還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把修行擺在可有可,才是真正的「昏沈蓋」;還沒有覺悟到修行的重要,才叫做「昏沈蓋」。
對治「五蓋」方面,對治是一個過程,但是你要到最後,最好是不要對治,因爲對治是一種吃藥,真正要見法,你要來到全然的放松,而且是都不用力的,才能夠見到自自然然的法。所以,我們所講的這些是比較更高的,一開始這些懶散、不精進、不用功,就是要有對治,基本的對治法都要有,所謂「念覺支」,一樣可以對治昏沈方面。事實上,昏沈包括散亂心,你在散亂、打妄想、胡思亂想,「念覺支」可以幫助你提起正念,因爲你在打妄想、種種妄念很多,也是在消耗我們身體的能源,也是容易導致昏沈啊!如果我們導向正知正念,這樣消耗能源會比較少,昏沈也會比較減少。當然,這也是對治的一個巧妙方法。
現在是比較深入的,包括對治這些的方法,都要能夠超越、放下,到最後來到很自然、很放松的情況下,你才真正能夠溶入法界。如果要講,這算是更深、更高段的禅修裏面,我們要逐步去深入。有的人在禅修時,或是平常修行的時候,因爲把「昏沈蓋」認爲是一個敵人,然後要對治他,適當對治你的散亂心是不錯,然而如果你一直把睡眠認爲是一個仇敵,變成人家睡六個小時,我
了要精進用功,只要睡四個小時就好,刻意的一直在訓練,平常也是這樣訓練,像這樣透過訓練,你的睡眠是會減少,這是不錯喔!但是你長久這樣下來,卻是不斷的在透支你的生命力。
如果長久下來,你是不斷的在透支你的生命力,一段期間之後,你的免疫力會大大的下滑,抵抗力也會大大的下滑,很多身體的疾病會慢慢的衍生出來。表面上你好像很精進用功、睡眠很少,但是你其它方面的疾病,也會慢慢的演變出來。所以,我們不鼓勵大家刻意去讓睡眠減少,但是你的睡眠也不可以太多,也不要懶散,最重要就是要有積極學佛、求真求證、求解脫的心態,而不是說懶懶散散。懶懶散散才是真正「睡眠蓋」最大的障礙。
「睡眠蓋」最主要是無精打采,沒有修行的動力,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懶懶散散。如果你正常的睡眠,人家這樣已經夠了,正常的睡眠時段,當你睡了之後,還是在昏昏沈沈,還是在懶散,這個就要對治。如果你刻意的要去減少睡眠量,然後在打坐的時候,才在那裏跟昏沈對治,不是很好的方法。
十個結後面有一個「掉」,「掉舉」就是「掉悔」,意即一個人吊兒啷當,很不穩重、心無定著,常常這樣浮動、沖動,「掉舉」就是一種吊兒啷當,不穩重、沖動的情況,因爲他做事常常是沖動的在做,于是會做錯很多事。然後當他對做錯事情之後,又常常在那裏後悔、拉扯,叫做一種「掉悔」,也就是他在做事的當下、欠缺智慧,都是一種沖動,然後又在那裏後悔,又是一種生命在拉拉扯扯消耗。
(第二節)自己看一下就可以,等于說是前面一種解釋。
(第叁節)「若心微劣猶豫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爲非修時?若複掉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複修何等覺分?何等爲非時?」「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卻)增以焦炭(灰)。雲何,比丘!非爲增炭(灰)令火滅耶?」這裏面有叁個括號的字,是我把它加上去的,因爲這樣經文才容易了解它的意思,不然不容易了解它的原意,有時候還會錯解。
這裏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心情低潮,或是說他對修行不清楚,道心都還很薄弱,像這樣「其心猶豫者」,這時候「不應修猗覺分(輕安)、定覺分、舍覺分」它算是一種冷藥,因爲當事人展現出「冷症」,對修行還不熱心,心靈、道心還比較弱小的情況,這時候不是要修「定覺分、舍覺分」的,如果是冷症、然後用冷藥,這樣就是用錯藥。
「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一個人的道心很弱、心情低潮,沒有動力、心智還很弱,「以此諸法會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卻)增以焦炭(灰)」像說他本來的心,對于修行就只是有一盞小小的火,內心裏面道心的火,求道之心的火苗,它只是一個小火,這時候本來應該是讓他的火要越來越大,應該要增加他的善法欲,增加他修行的動力,這樣才對啊!但是你今天的方法,卻是反而用一些冷藥下去,就好像說火小小的,卻覆蓋很多的炭灰。臺灣話說是炭灰,所謂「焦炭」,如果沒有補充「灰」字,大家以爲是增木炭進去,事實上這裏講的是炭灰,這時候卻反而覆蓋焦炭灰進去,而讓那些小火很快的熄滅掉。他本來是冷症,你卻用潑冷水的一種冷藥下去,這樣反而會更退失道心,就是沒有對症下藥。
「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者,此則非時」這樣就會用錯藥,像這一種情況,因爲他的心智比較弱,他的道心比較弱,這時候就要多一些鼓勵,所謂正確的方法,它後面才講,前面這裏講的就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這裏的「掉心」,類似一種喜歡爭強好勝、見诤不斷,這時候如果修「擇法覺分」,因爲他這個人「掉心起」,包括說我慢很強,「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因爲這樣越修,越容易落入「自我」意識的作祟裏面,反而會增長他的一些我慢。就像一個人本來就很喜歡展現自我、我慢越大,這時候你跟他講一些增加自我意識方面的,認爲說我越懂越多、我越裝越多,結果他的學佛就容易增加「我慢」。
「掉心起,掉心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他本來就我慢熾盛,本來火就很旺,你又「(卻)足其幹薪」,「卻」也是我補充進去的,因爲它前後上下有相反的意思,你卻用錯藥,反而增加一些「幹薪」下去,一些幹的木材下去,這樣豈不是令那些火更加旺盛嗎?!這就是說熱症,你又用熱藥,這樣就是用錯藥。
所以,前面是錯誤的治療方法,後面是講正確的方法。「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一個人的心情低潮,修行沒…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六章 善用七覺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