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衆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雲何爲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柱,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是謂,比丘!能行慈心,獲此十一之福。
爾時,世尊說斯偈:
若有行慈心,亦無放逸行;
諸結漸漸薄,轉見于道迹。
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
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爲處。
不殺無害心,亦無勝負意;
行慈普一切,終無怨恨心。
「諸結漸漸薄」的「諸結」就是十個結,你能夠走在出世間的解脫道上,就會漸漸淡薄。「轉見于道迹」會走在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以能行此慈,當生梵天上」如果你現世還沒有到達究竟解脫,至少可以不墮叁惡道、生梵天上,也就是一種生天法。「速疾得滅度,永至無爲處」可以很快速到達「滅度」,也就是貪、瞋、癡的斷盡,煩惱的止息。「滅度」不要以爲是灰心滅志、消極悲觀,是讓我們從顛倒夢想的世界醒過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從慈悲喜舍方面,好好去身體力行,可以很快走上解脫道,然後從初果、二果、叁果……這樣上來。爲什幺「慈悲喜舍」會有這幺多的好處呢?經文前面的敘述就有告訴我們可以獲得這些。原始佛法的意旨,讓我們本身真正獲益,要從菩薩心、慈悲喜舍方面開始,不是向心外去求偶像,求人家來加持、灌頂,求別人來給我們庇祐、保佑……,這些都還是向心外求。所以,我們本身能夠力行慈悲喜舍,本身就能夠真正自利利他,才是真正求人不如求己。
儒家有一句「仁者無敵」,我們內心的不安,是來自于我們有很多不想要的境界,還有很多敵人、很多的逆境,當一個人能夠慢慢擴展我們的心胸、界線,你的敵人也會化成爲你的朋友,于是很多的擔憂不安會消失于無
。當你的心量擴展到無量無邊,就沒有敵人啊!即謂「仁者無敵」。一個人行慈悲喜舍方面,可以慢慢來到超人格層次,證到二果、叁果的人能夠做到超人格層次。如果你沒有再超越,還是有一個「我」,還是有「我」的,有「我」在,深層核心的「自我」,還沒有突破、還沒有放開,還沒有體證到「無我」,就沒辦法證到涅槃、四果阿羅漢。所以,這方面要再超越,進入到「無我」。
「超人格」層次是一個人的心量擴展到無邊無際。舉例來講,德雷沙修女本身就在具體實踐「無我」的精神,她離開她的家庭、離開她的國家,然後來到印度,超越種族、國家的界線,也超越宗教的界線。只要衆生有苦,她就接納,能夠幫忙多少、就幫忙多少,她的胸襟、胸懷真是做到「超人格」層次。像孔子也是到達「有教無類」的超人格層次。但是,如果一個人只停在「超人格」層次,仔細分析深層裏面還是有一個「我」,就是佛教裏面所講的「五上分結」尚未超越。
「五下分結」的貪、瞋方面,可以很容易超越,但是最後面的「無明結」、「身見結」,也就是「五上分結」的深層「自我」,如果沒有照見到,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能夠照見到,就可以體證到「無我」。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慈悲喜舍」,它對我們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再者,如果一個人真正在修行,力行慈悲喜舍,隨時都會散發一種柔和、安詳的氣氛,家人會感受到你的改變。
有一次在其他地方上課,有一位七十歲的老菩薩很不容易,一來上課之後,就有很多的感觸。後來她就講,雖然她是女性,但是在家庭裏面,先生、小孩子都很怕她,她都是要當老大。當她聽聞解脫道課程之後,于是有很大的改變,慚愧心生起,家人很明顯感受到她的轉變、她的柔軟。所以,如果原來你是一家之主,常常展現大男人主義,現在慢慢去柔軟、去轉化,讓家人真正能夠感受到你的那一份柔軟、那一份安詳,這就是在學佛方面,具體展現你的聞、思、修,家人是一個很好的檢驗者。慈悲要從自己開始,從自己的家人開始。我們很容易對外人慈悲,很不容易對家人、對自己慈悲,我們很容易對別人很好,但是不容易對自己的家人慈悲。
多聞聖弟子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遍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一個人「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然後「二叁四方,四維上下,遍周一切,普周一切」,這是我們修行上,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次第,慈悲喜舍就是這樣,以後我們真正在實修實證上面,說要自利利他,要利益衆生、行菩薩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一個很重要步驟,修行一定要從這個「點」建立起來了,才能擴大到這個「線」。從這個「線」,才能擴展到「面」;從這個「面」才能擴展到空間。你要先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這個「點」沒有先淨化、沒有先做到,後面這些會變成只是空談。
有的人認爲我們要積極地去行菩薩道,去幫忙別人解除世間的痛苦、病苦,但是你自己的苦沒有比別人少,你自己的不安沒有比別人少,自己的貪、瞋、癡沒有比別人少,你這一「點」沒有先淨化,不可能去淨化世間,變成只是在「世間法」的慈悲上面繞而已。「世間法」的慈悲喜舍,與「出世間法」的慈悲喜舍,是不一樣的。「世間法」的慈悲喜舍,亦即一般世間的行善,是積極想要去幫忙別人,幫忙外面的衆生,但是看不到自己內心的苦,看不到自己內心的不安。
「世間法」的行善,是認爲被救濟的對方有苦,而施舍的這一方呢?他是沒有苦,他是樂的,我能夠去行善、我能夠去布施、我能夠去救濟……,從行善布施裏面産生「樂受」,産生一種滿足感,這是世間的善。然後在行善裏面,背後還會有所求,有的人是爲名,大部分都是爲了出名,或是爲了得到人家的好感,得到人家的掌聲,都是有所求。
然而「出世間法」的慈悲呢?就不一樣了。他是看到自己跟衆生都是在有苦的苦海裏面,看到自己跟衆生都是在苦海裏面,然後發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發,會慢慢展現出一種「叁輪體空」的去接觸,「叁輪體空」的一種幫忙衆生,這背後因爲他感恩對方是一個天使,來示現我真理、告訴我佛法。所以,當他在做的時候,是無條件、無所求在做,不爲任何名利。
我們如何具體力行慈悲方面呢?第一,要先對自己慈悲。爲什幺要對自己慈悲?你先對自己慈悲,才能夠擴及到你的家人。善待自己,才能夠善待你的家人;能夠善待你的家人,才能夠善待你的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再來才能夠擴及到整個衆生。這就是從一方,到二方、叁方、四方……,從點、線、面、空間……。如果沒有好好善待自己,我們往往都只是在向心外求、向心外在做,儒家有一句話滿好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種層面的逐漸擴展,就是從一方,到二方、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維上下」就是整個宇宙虛空都包括。
我們要怎幺樣做呢?我們先看到自己的貪、瞋、癡,先看到自己的臉黑,先看到自己的苦,看到自己的不安,當然一方面也看到衆生的不安,看到衆生的苦,但是我們要先回來照見自己。如果我本身的苦沒有解決,就沒辦法幫忙衆生解決苦。如果我本身還是一個瞎子,怎幺樣告訴衆生法呢?怎幺樣告訴衆生正確道路呢?……以此可以類推。
展現慈悲,以及弘法方面,也一樣是要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亦即原始佛法所強調的,要回來自己本身開始淨化。你真正大慈大悲,有看到整個世間的苦,一定會回來這個「點」上面。當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貪、瞋、癡,這時候你會將心比心,看到整個世間衆生都在苦海裏面,這時候原來批判、指責別人的心態,那一種向外指責的手指,會回來看自己。但是,這時候有的人會起挫折,事實上首先就是要能夠接受自己,這是很重要的關鍵步驟。因爲當你認真回來看自己的時候,才會發現我怎幺會有這幺多的貪、瞋、癡?!我的心態怎幺這幺的可怕?!我怎幺還會有這幺龌龊的心態?!……。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當你認真回來看看自己,就可以看得到,不要成爲假裝的聖人,不要成爲聖人,要如實做一個真人。不要掩飾自己的臉黑,不要掩飾自己的貪、瞋、癡,你掩飾自己的臉黑,掩飾自己的貪、瞋、癡,就是讓自己沒辦法走上解脫道,就是對自己不慈悲,這一點你就沒辦法做到了。所以,重要的是回來如實發現自己的不足,回來發現自己的貪、瞋、癡,這樣當你發現到之後,慚愧心就會生起。然後就是要做一個真實的人,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真誠,誠心愛戴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不足,你才有這一種雅量、胸襟去接納衆生。
這是有深淺程度,第一要先看到自己的貪、瞋、癡,看到自己的臉黑,這時候慚愧心會生起,下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不足,你要如實接受自己,這樣才能夠將心比心去接納衆生,心量才會擴展。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甚至第一層的發現都還沒有,都還是在僞裝,戴著很多面具,會變成表面上是做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但是內心呢?在自欺欺人啊!欺騙自己啊!就好像說人家打你一個巴掌,你在很多人面前覺得要表現出「人家說我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我必須不能夠生氣,必須要表現出一副涵養很好,讓人家感覺說這個人修養很好啊!……」但是你私底下呢?卻是在懷恨啊!私底下卻一直在那裏拉扯啊!在那裏跟自己過意不去。
原來你是想要生氣,但是爲了顧及一些顔面,你卻不敢生氣,于是把情緒壓抑下來。但是你壓抑下來,並不是說你真的消化那個境界,只是表面上要做一個讓人家覺得說你是有修養的人,這樣就是讓自己僞裝起來,于是就沒辦法如實,沒辦法做一個真誠的人,這樣就容易變成自欺欺人。第一點,你對自己就沒有慈悲,因爲壓抑下來,很容易形成內傷,這樣事實上是在殘害自己,造成很多的修行…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