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叢林語言規範
一、佛門稱謂 二、應對進退 叁、警策格言
四、佛語典故 五、書信禮儀 六、應用文件
前 言
語言是一種藝術,運用得體,則人際關系和諧,人生旅途平順多彩;表達不當,則容易引起誤會和紛爭,傷人又不利己。其實,中國原爲禮義之邦,在叁綱五常的倫理規範之下,長幼有序,應對進退亦不乖舛。不過,隨著時代的遞變,在民主自由的浪潮下,許多人已不太會「說話」,常常率性脫口而出,其無視場合,不懂分寸,粗氣魯莽之語言表達,常令人咋舌!所以說:「縱然周知天下事,不知進退,總是愚人。」
佛教僧團有著獨特的組織和製度,傳入中國之後,東晉·道安大師製定了中國佛教第一部僧製,也是清規的《僧尼軌範》,到了唐代又有百丈創立《百丈清規》,于是叢林便有了在日常生活、修持、行事准則,與語言表達上,可茲依循的禮儀規範。
中國的僧團因此走向製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使得寺務運作組織化、系統化;又訂定各種修持行儀、日用軌範等,使得僧衆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設立住持一職,領衆薰修,綜理寺務,叢林規模于焉建立。可惜《百丈清規》一書曆經時代更疊,今已散佚。現行通用的《敕修百丈清規》,是元代江西百丈山住持德輝奉敕重新編修的。
在融和原始戒律與現實生活而製定的清規之下,千百年來,佛門中人以典雅的叢林語言待人接物,一直維持僧團的清淨與和諧。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佛教在動亂中,叢林語言幾乎失傳,而在臺灣之新出家者更不谙此傳統語言和儀禮。
佛教裏,說話是一種很實際的修行。菩薩常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四攝法」來度衆,這裏的愛語即是以慈悲、柔軟、正知正見的語言,讓聽聞者心生歡喜進而契入佛道。佛門語言的藝術,不在花言巧語,能言善道,而在句句皆顯出說話者誠懇、平易、謙虛的胸懷,句句都包含對人的尊重與體貼。
如在稱謂上,一般人對出家人的稱呼有「上人」、「師父」、「禅師」、「律師」……或以其職務來稱呼,如「香燈師」、「知客師」、「糾察師」等,對在家人也以「大德」、「居士」、「師兄」、「師姐」等來稱呼。將對方置于「大」、「師」、「上」、「父」的地位,即是推崇尊敬的表現。另外,大衆相處時的一套語言,如「請長老慈悲開示」、「弟子慚愧」、「請大衆原諒」、「歡迎法座光臨,弟子(或學僧)在此接駕了」……,都是叢林裏和合無诤的語言應對。
爲了重現佛教的叢林語言及各種行事規範,本篇論文從佛門稱謂、應對進退、警策格言、佛語典故、書信禮儀、應用文件等幾個面向來論述。期望這些實用的內容,能讓所有僧團更加平安詳和及興隆鞏固,也期待能廣而運用至一般社會,如此更能裨益人際的和諧與社會的安泰。
一、 佛門稱謂
「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門裏,稱謂常代表著職務,也是修持的衡量,不但具有維系佛門綱常倫理的功用,從中更透露出無限的佛法妙谛。
一般人以爲,出了家就是「和尚」,其實和尚者,要在六和僧團中確實奉行六和敬,成爲一個高尚的人,始得成就。一個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稱「住持」、「方丈」;和尚退位後,法弟繼任住持者,其被稱爲「退居和尚」,弟子、法子繼任者,則被稱爲「退居老和尚」。
和尚是梵語,譯爲中文乃「親教師」之義。傳授叁壇大戒時,須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等叁師及七尊證登壇證盟,以及「開堂和尚」、「引禮法師」等人共成佛事。阿阇黎意即「軌範師」,可以軌範我們身心,導人正道者,故又稱「導師」。
出家者,除了受戒師父之外,還有依止師父、剃度師父。「師父」在叢林中也是職務的通稱,例如知客師父、糾察師父、當家師父等,甚至現代信徒通稱所有出家衆爲師父或法師。
「法師」者,「以法爲師,以法師人」之謂。在大乘八宗之中,研讀修習律藏有成者,稱「律師」,例如:道宣律師、僧佑律師等;研究論藏或造論以闡揚佛法者,稱「論師」,例如世親論師、龍樹論師、無著論師等;專門修習坐禅者,稱「禅師」,如大監惠能禅師、馬祖道一禅師、臨濟義玄禅師等。開創一宗一派之人,稱「開祖」;傳承其教法之人,稱「列祖」;開山建寺,爲寺院第一代住持者,稱「開山」,一般稱「開山大師」。
「大師」者,在社會上極爲通用,凡專家、傑出者即可稱之。例如張大千大師、黃君璧大師。大陸上比丘尼也稱爲大師,大師有「菩薩」之義,菩薩又稱「大士」,例如觀音大士、普賢大士、文殊大士等。佛教中,大士易稱,法師難爲;只要發心,即可稱「大士」。過去大陸叢林,凡監院、堂主以上即稱大士。
憨山大師、太虛大師、慈航菩薩都曾言:「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爲菩薩。」菩薩依悟解淺深也有不同的階位,他們從初發菩提心開始,累積修行的功德,以至達于佛果,其間曆經五十二位(亦有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七位之說),無論是十信位、十住位……或十地位,縱有階位不同,但都是菩薩。如同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程度雖有差距但都是學生。
在家居士也可以稱「上人」,例如《維摩經》中文殊菩薩稱維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對于師長或德學兼備者,均可尊稱「上人」,或稱「大德」、「仁者」、「長者」;唯「長老」僅限于戒德具尊的出家衆始得稱之,如長老舍利弗、長老目犍連,及其它十大弟子、十八羅漢、佛陀說法時常隨的千二百五十人等,皆可稱爲「長老」。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稱「下座」,十年以上稱「中座」,二十年以上稱「上座」。上座者,即可稱爲「長老」。
在印度佛教律儀中,男衆比丘稱「大德僧」;女衆比丘尼稱「大姐僧」。中國于曆代各朝中均有帝王加封德學兼備,可爲一國師表的高僧爲「國師」,含有一國民衆之師、帝王之師等意,如玉琳國師、悟達國師等。在寺院中,全心爲佛教奉獻而未婚的在家女衆,稱爲「師姑」;未行剃染而服種種淨業作務的在家男衆,稱爲「淨人」,或稱「道人」、「教士」。在家信徒彼此之間可互稱「居士」、「師兄」、「師姐」;出家衆亦可互稱「師兄」,或稱「道兄」、「戒兄」、「學兄」、「法兄」等。對別人稱呼自己的師父爲「家師」,尊稱他人之師爲「令師」,自己則謙稱「學僧」、「學人」、「末學」,或「弟子」等。
此外,與稱謂有關的佛教名相,如:僧伽、僧侶、僧俗、僧信、缁素、同參、善知識、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弘講師、弘教師、檀講師、檀教師、檀那、施主、功德主等。稱謂也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一環,在叢林四十八單職事中,其職稱非「主」即「頭」,例如管理藏經者稱「藏主」,管理寺地田産者稱「莊主」,管理庫房者稱「庫頭」,負責煮飯者爲「飯頭」,負責燒水的是「水頭」,負責田園種菜者稱「菜頭」,管理園圃的稱「園頭」,甚至連打掃廁所也稱「淨頭」,可見佛教對僧衆人格的尊重。佛教講「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如法合宜的稱呼,其實也是學佛行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課。
二、 應對進退
僧團組織龐大,爲了讓僧人能身心檢束及方便管理,而製定了嚴密的儀軌製度。繼《僧尼軌範》、《百丈清規》、《敕修百丈清規》之後,曆朝也有其它清規,如中峰明本禅師的《幻住庵清規》、明代道盛禅師的《壽昌清規》,近代則有《金山江天禅寺規約》、《高旻寺規約》、《佛光山禅堂規約》等。這些規約雖視各寺院實際運作而略有差別,但大體上,皆遵循古製,依《百丈清規》爲範本而製訂。
清規是僧團健全的圭臬,也是僧衆言談舉止、日常修行的規範,限于篇幅,僅列舉數則一般常用的儀製和語言,供讀者參考。
(一)挂單
過去佛門僧人爲了求法悟道,會四處參訪,尋師問道。這些雲水僧(也稱行腳僧)大都以寺院作爲參禅尋師之地。如同現在的學校有招生、考試、入學之程序,僧侶也有入寺離寺及住宿參學的「挂單」規矩。
「挂單」要有單,「單」即指衣單(枕頭、棉被、叁衣、鉢具、頭陀十八物等),舊時稱爲「挂搭」或「挂錫」,搭,指衣鉢;錫,指錫杖。依挂單規矩,雲水僧到某寺院暫住時,須將其隨身攜帶的錫杖挂在牆壁上,在《祖庭事苑》卷八裏說:
西域比丘,行必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處,故雲挂錫。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來寺院中的「挂單」已無挂衣鉢、挂錫杖的形式,而是指到寺院暫住之意。
《百丈清規》裏寫道:「禀辭師長,慕有道尊宿處,依棲求挂搭。」意思是要出去雲遊參訪,首先須向自己的寺院提出申請,師長同意後方可外出雲遊。到了欲挂單的寺院,須先拜訪知客,然後到堂司(維那)那兒挂單,等維那把禅堂座位單送來,審定後,再請侍者報告請示住持,經同意後才能前往方丈室拜谒住持。不過,一般叢林人衆往來頻繁,大都到寮元(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衆挂單事物)審單後,即完成挂單程序。
在挂單過程中,也有一套問話的語言。如當知客把參訪者迎入屋內時,熟悉叢林規矩禮儀者即說:
「即日恭惟知賓、尊長、禅師,尊候起居多福。久欽道譽,獲奉瞻際,下情不勝感激之至。」
知客則回答:「山門多幸,特荷遠臨,無任歡迎。」
想禮拜住持,可跟侍者說:「某等特來禮拜和尚,敢勞侍者通覆。」展具禮拜和尚時言:「某等久聞道風,此日拜見尊顔,下情不勝喜躍之至。」或言:「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久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然後觸禮一拜言:「謝和尚賜搭。」
如此典雅有禮貌的叢林語言,假使運用得當,相信一來一往中,雙方定是舒坦愉快的。…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