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

  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

  

  佛教發源于公元前 5 、6 世紀,公元前 3 世紀發展爲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前後開始傳入中國內地。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漫長的時期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結合,發展爲中國的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重要宗教之一。在中國佛教中既有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的漢語系佛教,也有發源于西藏地區,爲藏、蒙等兄弟民族信仰的藏語系佛教,還有在雲南部分地區爲傣族等兄弟民族信仰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中國漢語系佛教前後傳入朝鮮、日本以及越南等國,對這些國家的曆史文化産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本文著重就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形成及其對東方文化的影響等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佛教傳入中國和民族化

  大約在公元前 2 世紀,佛教沿著通貫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現在的新疆地區,在公元前後兩漢之際經過玉門關、河西走廊傳到內地,逐漸傳播到全國,深入到民間。

  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只是在來自印度、西域的移民、商人、使者中傳播,後來某些經常與他們接觸的漢族知識分子、社會上層人士也開始對佛教發生興趣,並成爲最早的信奉者。據《叁國志》<魏書 • 東夷傳>裴松之注引叁國魏魚豢《魏略》記載,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廬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受《浮屠經》,成爲中國內地最早接受並傳播佛經的人。此後,東漢初年,楚王劉英也曾奉佛,將佛陀與中國傳統信奉的黃帝、老子一起祭祠,在身邊供養一批沙門和男女居士,並且按照佛教的規定過持戒吃齋的宗教生活。(《後漢書 • 楚王英傳》)在佛教已經爲社會更多的人知道的情況下,東漢明帝(公元 57-75 年在位)曾派使者到大月氏(地處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一帶)求法,請來最早來華傳法的僧人,並譯出第一部漢譯經典《四十二章經》。東漢後期佛教迅速傳播,信奉者日益增多,陸續有大量佛經被翻譯成漢文。桓帝(147-167 年在位)也如同楚王劉英那樣將佛教看作是黃老道術的一種,在宮中祭祠黃老和佛陀,爲的是祈求福祥,長生不老。當時擔當佛經翻譯的是來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人,支持和參與翻譯佛經的是漢族知識分子,例如嚴佛調、孟元士、張少安、子碧、孫和、周提立等人,爲外來僧人翻譯擔任筆受、潤色、校定、資助等,並且協助外來僧人向文人、普通民衆傳法。

  佛教經過兩漢、魏晉時期的傳播,在曆代統治階級的大力支持下逐漸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之中。佛經翻譯已開始被作爲國家的事業,由朝廷組織進行,在佛教界湧現一大批具有很高佛學修養並且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僧。魏晉崇尚以《老子》、《莊子》、《周易》爲〞叁玄〞的玄學,與此相應,大乘佛教的以主張〞諸法性空〞思想的《般若經》特別盛行。南北朝時,社會上盛行研究佛學和講經的風氣,形成以著重研究、注釋一部或幾部經典的佛教學派,影響較大的有涅槃、成實、般若叁論、地論、攝論等學派,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爲隋唐時期形成中國佛教宗派創立了條件。同時,以土地經營爲中心的寺院經濟的確立爲佛教在中國的穩定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隋唐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重新出現,不僅促成國家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也有力地推動佛教民族化的進程。先後形成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律宗、華嚴宗、禅宗、淨土宗、密宗,標志著中國漢語系佛教格局的正式確立,此後進入中國佛教的持續發展時期。宋代以後,禅宗曾特別盛行,成爲中國佛教中的主流派,然而同時各宗派之間彼此會通融合,使中國漢語系佛教逐漸演變爲以禅宗爲主體的融合型佛教。

  佛教在漫長的中國化過程中,爲適應中國社會環境和民衆的生活習慣,不斷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宗教習俗,逐漸地演變爲中國民族的宗教之一。在這一過程中,以下叁個環節對佛教實現民族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漢語系佛教典籍的形成和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後,將用梵語或所謂〞胡語〞表述的佛經譯爲漢語是一項基礎性的重要事業。然而漢譯佛經本身便是佛教民族化的第一步。從東漢開始,直到宋代,利用漢字、漢語,並且利用儒家、道家等傳統文化思想中的概念和用語來翻譯佛經,又用易于爲中國知識分子和普通民衆理解的概念(例如道、心、性、理等)、思想(例如老莊思想和儒家倫理綱常)來解釋和發揮佛教義理,逐步建立了數量龐大的佛教的漢語典籍體系。在這一佛典體系中,既有源自印度、古西域的經、律、論叁藏的〞佛經〞,又包括由中國人撰述的對經、律、論叁藏所作的注釋性的著作,還有由佛教各個宗派學者撰述的大量論著,以及佛教史地著作、文集、語錄、偈頌、佛典目錄、叢書、類書等。

  從東晉道安(312-395)編撰《綜理衆經目錄》以後,曆代都有人編撰佛經目錄,反映了漢語系佛典體系的逐漸充實和發展。唐代智升所編《開元釋教錄》結構嚴謹,收錄佛典目錄豐富,考證細密,是古代一部影響最大的經錄。本錄不僅按朝代編錄曆代譯經目錄、譯者簡曆、譯經緣起等,而且對譯經的存亡、有無異譯、佛經的疑僞等進行說明;在其《入藏錄》(編印大藏經的依據)中將全部佛典分成:大乘經律論、小乘經律論、聖賢集,在大乘經中又分爲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以及五大部以外的大乘經典。

  屬于〞聖賢集〞的部分既包括譯自梵本的印度西域佛教撰述,也有很大數量的中國人的佛教撰述,而且越往後來中國人撰述的份量越大。屬于前一部分的有佛陀的傳記、印度高僧傳記和禅法著作等,屬于後一部分的有《高僧傳》、《續高僧傳》及經錄、論文集等。宋代所編經錄《大中祥符法寶錄》、《景祐新修法寶錄》將前一部分稱爲〞西方聖賢集傳〞,後一部分稱〞東土聖賢集傳〞,載錄宋太宗禦製《逍遙詠》、《妙覺集》,真宗禦製《法音前集》等的著作目錄及有關奏文、诏書,還有諸如《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等佛教史書、目錄等。

  此外,曆代都有相當數量的佛教撰述沒有被編入經錄,然而這並不妨礙它們在民間的流行。例如從隋唐開始成立的中國佛教宗派的著作卷帙浩繁、種類繁多,雖在由朝廷組織編撰的經錄中著錄不多,然而它們在佛教界和社會上具有很大影響。

  (二)帶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教學派和佛教宗派的形成與發展

  魏晉時期受社會上風行的玄學思辨的影響,佛教界學者在對《般若經》中的〞諸法性空〞的解釋過程中,形成帶有玄學色彩的般若學〞六家七宗〞,其中最有影響的有道安的〞本無宗〞,認爲萬有本體爲空;支道林的〞即色宗〞,說既然世界本性爲空,所以一切現象即空;支愍度的〞心無宗〞,並不否認客觀外物,但要求心不執著萬物。他們的解釋不僅已經超出《般若經》原來經文的含義,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取自老莊和玄學的概念和用語。此後鸠摩羅什的弟子僧肇(384-414)著《不真空論》曾對此叁家進行批評,又著《物不遷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合爲《肇論》),運用空與有、動與靜、名與實、本與末、寂(體)與用等概念系統論證般若空義和中道,然而他的論證顯然也超出了印度佛典原有的思維模式,實際建立了自己更具玄學色彩的般若本體論體系。

  隨著佛教廣泛普及和佛學研究的深入,到南北朝時期出現很多佛教學派,其中有發揮《大涅槃經》思想論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涅槃學派,有依據《成實論》論證世界空幻不實的成實學派,有據《般若經》、《中論》等論證世界萬物本體空寂並且空有、生滅不二的叁論學派,有依據唯識學說對《十地經論》的心性問題進行論證的地論學派(分地論南派、北派),有依據《攝大乘論》論心性染淨的攝論學派、有發揮《楞伽經》心性轉變思想的楞伽學派。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學者在考察解脫成佛的問題,建立佛教心性學說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心性論的啓發和影響。可以認爲,涅槃學派和地論南派的心性清淨論接近于儒家的性善論,地論北派的心性〞雜染不淨〞論相當于儒家的性惡論,攝論學派的性具〞染汙、清淨〞二分的學說接近于儒家的性具善惡論。

  隋唐時期先後成立的佛教宗派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長期會通結合的結果,其中的天臺宗、華嚴宗、禅宗是最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派。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特色中,重視〞天人之際〞的宏觀哲學思維、探求成賢成聖的內在根據的人性論、追溯宇宙萬物最後本質的本體論等,在隋唐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多少都有反映。現僅以此叁宗爲例稍加說明。

  1.天臺宗的〞一念叁千〞和〞性具善惡〞論

  天臺宗由隋代智顗(539-598)創立,《法華經》和智顗的《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是天臺宗的主要經典依據。天臺宗在教理方面主張〞性具〞,認爲人的普通一念,平常的充滿煩惱之心,具有整個宇宙,稱之爲〞叁千諸法〞,說: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法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摩诃止觀》卷五上)

  十法界是指佛教所說的廣義的衆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以上是六凡);聲聞、緣覺、菩薩、佛(此爲四聖)。謂此十法界是一念心所具,故法界又互具,十法界成百法界。另,每一法界又各有五陰(色受想行識)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是分別就法界構成的要素、法界主體和所居住的環境講的。每一法界又各具〞十如是〞,即《法華經 • 方便品》中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是就觀察事物不同側面講的。這樣,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各具叁種世間、十如,成叁…

《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