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止觀修學法要 淨界法師講授 第一卷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我們從今天開始用四堂課來解釋念佛止觀的方法。 在經典上,佛陀講到,修行的內涵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那麼我們整個佛法的修學基本上是兩個次第。剛開始是要求自己的身口二業能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就是我們剛開始要求自己從身口的斷惡修善來做一個基礎;那麼進一步我們就是要自淨其意,要求來淨化我們的思想。但是這個身口二業跟我們內在的思想事實上是有相互關系的。因爲如果我們內心的思想是邪惡的,我們就很容易創造罪業;如果我們的思想是清淨的,我們也就容易創造善業。所以身口意的修學其實重點還是要以自淨其意——就是思想的改造、思想的淨化當作一個佛法修學的重點。 天臺智者大師是把衆生分成了四個不同的種性。那麼第一種人呢叫作叁途種性。叁途種性就是說,他的心是一種增上的惡心。這種人多數是對生命的因果完全不明白,或者是半信半疑。那麼這種人他認爲生命是沒有軌則的,造善是不能招感安樂的果報,造惡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報,所以他對生命的訴求就是及時地行樂。所以他在做什麼事情,他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道理作標准,完全跟著感覺走,心隨妄轉。我現在打什麼妄想就去做了,我現在生起什麼念頭就去做了,他的生命是完全沒有任何章法的。這種人當然就很容易生起欲望的煩惱。那麼叁途種性的意思就是說,智者大師說這種人他在叁界的流轉當中多數都是在叁惡道呆過去的,即使從叁惡道出來得到人身,他一下子又到叁惡道去了。因爲這種人他是完全沒有對真理的了解,講增上的惡心的叁途種性。 第二種人是屬于增上的善心,智者大師說這種人是人天種性。就是說身爲一個凡夫他也有一些欲望煩惱,但是他對業果的道理有很深刻的學習跟理解,他知道生命是遵循著一定的軌則,在叁界的流轉當中,是因爲善業去創造安樂的果報,由罪業去招感痛苦的果報,他對這個善惡的軌則生起堅定不移的理解。那麼他就用這種因果的道理呢,經常來克製自己的欲望,克製自己的煩惱,因爲他不想痛苦,所以他開始去以這個業果的道理來調伏自己的欲望。那麼這種人他的生命當中呢,善心就比較強,偶爾起起煩惱,但是因爲他對道理的理解,他有一種慚愧心來克製自己、調伏自己,那麼這種人的種性叫人天種性。就是說他的生命當中在六道輪回當中,他多分是在人天果報裏面活動的,這種人叫做人天種性,他對業果是有深刻的理解。 那麼第叁種人是二乘種性。二乘種性基本上對生命的苦谛做很深入的觀察,觀察這個叁界是沒有價值的,透過無常、苦谛的觀察。那麼當然從大乘佛法認爲他是比較悲觀的,但是他對五欲身心基本上、他認爲叁界的果報體不管是善業所招感的是安樂果報或者是罪業所招感的痛苦果報,叁界就像火宅一樣,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那麼二乘種性的人他的一個特色就是出離心很強,那麼他一心一意地想要遠離這個叁界的火宅,但是他對積功累德、廣度衆生呢不生好樂,那麼這種人叫作二乘種性。如果他不加以調整,那麼他的生命就很容易趨向于涅槃。 那麼第四種人是智者大師贊歎的菩薩種性。菩薩種性,他能夠有智慧來觀察叁界的無常、苦,他也有大悲心來憐憫衆生,就是悲智雙運。那麼這種種性的衆生,他的生命就能夠趨向佛道,成就究竟的安樂。 所以我們在座的諸位基本上我們是有四種種性的差別,那麼也就影響到我們整個生命的一個差別的果報。當然佛法是講到緣起性空,就是這個種性的差別是可以透過佛法的修學而加以改變,這個改變的方法就是止觀。所以今天的止觀就是改變我們內心的思想,特別是一些顛倒的思想。透過思想的改變,我們就會改變我們的行爲,乃至于改變我們未來的生命。所以這個課程的主題就是《念佛止觀修學法要》,主要是透過念佛跟止觀的方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 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四: 甲一、總標念佛法要,首先我們解釋念佛的方法。 甲二、別明止觀體性,第二個是說明止跟觀的體性。 甲叁、正示念佛止觀方法。前面是各別地解釋念佛跟止觀各別的內涵,第叁段就是我們的主題,就是把念佛跟止觀相互的一個運用作一個介紹。 甲四、結示勸修,我們作一個前面的回顧跟總結。 首先我們看甲一、總標念佛法要。這當中分兩科,先看第一科的明念佛超勝。這一科是蕅益大師的一段《彌陀要解》的開示,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隨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爲日課,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叁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爲不可思議也哉! 好,我們看第叁面,我們把蕅益大師的開示作一個簡要的說明。那麼這段呢,主要是講到淨土法門在一般法門當中殊勝的地方。那麼這當中呢,我們先分兩段。第一個,先總敘功能,先把佛法的修習的差別說出來。那麼在十方諸佛呢,他們在大般涅槃的寂靜安樂當中,都是以大悲心來憐憫這些流轉的衆生。那麼佛陀在度化衆生,基本上是隨順衆生的根機而施設不同的教法,這當中呢,叁世諸佛在施設教法是遵循兩個規則。第一個是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第二個是方便有多門。那麼佛陀在施設教法呢,有兩個主題:第一個是契理,就是契合叁世諸佛實相的道理。比如說業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那麼這種道理是不能隨時空改變的,是不變的,就是說佛陀在叁千年前是這樣講,現在也是這樣講。第二個是契機,這個契機就是有它的隨緣、方便,比如說我們今天契入這個道理,你可以參禅或者持咒或者念佛等等。就是說叁世諸佛在施設教法有他的契理性跟契機性。 那麼再看第二段,別顯淨宗。在整個方便當中,這個地方我們是針對契機來說啦,在一切的方便的施設法門當中,我們如果要找到一個特別的直接而且特別圓頓,下手特別簡單而成就特別高超的,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那麼在所有的契入真理的方便當中呢,以念佛是最爲直接跟最爲圓頓的。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當然,其實我們講方便啊,方便有多門,那麼契入諸法實相有多種方便,但是這個方便其實不離開止觀,沒有一個宗派的修行能離開止觀的。但是這個地方的差別就是所觀境有差別,他所依止的、所觀察的境界有差別。那麼智者大師把這個整個佛法的所觀境分成了叁類:第一個是觀察衆生法,第二個是觀察佛法,第叁個是觀察心法。我們簡單地解釋一下。那麼智者大師在解釋《法華經》,就是《妙法蓮華經》,九旬談妙,那麼什麼是妙法呢?智者大師就分成衆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麼我們在修止觀的時侯,第一個我們可以選擇觀察衆生法,就是這個五蘊,我們現前的色、受、想、行、識,就是觀察我們這個身心世界。那麼基本上這個小乘的學者啊,我們看《阿含經》或者《阿毗達摩論》,小乘的經論,他的所觀境是偏重在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觀察身心世界在整個小乘的傳承啊,他是用不淨、苦、無常、無我這個四念處來觀,用四種的光明智慧來照我們的身心世界。所以小乘學者基本上對生命采取比較悲觀的,認爲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因爲不淨、苦、無常、無我。所以當然,一切法因緣生,他不斷觀察以後,就把生命的這種相續的力量給消失掉,就是到了這種偏空的涅槃。所以一般來說呢,以這個五蘊爲所觀境的,小乘的學者多分是采取這樣的方法。第二種的所觀境是以佛法界爲所觀境。佛法界當然是萬德莊嚴,依正莊嚴。以佛法界爲所觀境…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