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圓慈法師
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國土,乃釋尊“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此一法門之殊勝,曆代諸師,贊歎備至。尤以永明大師稱?“萬修萬人去。”益大師則謂“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又歎爲“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過去的祖師大德們,修此法門而現前見佛報盡生西者,史不絕書。我國大乘八宗,最能普遍社會深入人心者,亦惟淨土。這是有其必然的道理的。所以,有人人彌陀佛,家家觀世音的說法。
自晚清以來,外道猖獗,邪說橫行,大大的影響了我國人心。而原在社會上廣泛代表佛教的淨土宗,隨之發生叁種障緣,而大受打擊。叁種障緣是:一、不信。二、信而存疑。叁、迷信。第一不信者,爲外道邪見之徒;誣念佛拜佛爲迷信,爲拜偶像。故毀寺興學,侵奪廟産之惡行,屢見不鮮。致多數優秀青年,相率走入外道邪說之門,而扼殺了佛教新生的原素。第二信而存疑者,則不僅教外人士爲然,即教內學者亦且有之。歸納約有以下數類:
1、稍具文字知識者,以爲念佛法門太淺,只是老太婆的佛法,不能接引上根奇特之士。
2、懷疑念佛法門太簡單,太容易。謂佛法如大海,以上智之士,窮畢生之力,尚難窺其涯際。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即能究竟成辦,似無此理。
3、有謂求生西方,乃逃避現實的弱者。只圖自利,似與以普度衆生爲宗旨的大乘佛法不相應。
4、有謂念佛法門最大的成就,止于生西,而不能現生開悟。不如其他法門之現生求悟,爲直截了當。第叁迷信者,一味的,虔誠的,“念佛、拜佛”。但他的“念、拜”的目的,是求人天福報。根本不明佛教的教義。不知道甚麼是“了生死”。更不知道甚麼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了。以佛法來講,就是“顛倒”,顛倒就是“迷信”。以這種迷信之心來念佛,不過種些善根而已,與佛陀悲愍度生之本懷,相去太遠了。
以上叁種障緣,除外道邪說之因素外,在佛教自身,亦有其應負的責任。
一、道德學行兼備的大法師們,不肯深入社會基層去弘揚佛法。致一般國民乃至初機信衆,對佛法尤其念佛法門的義理和行事,茫無所知。才發生誤解和歧見,而易受外道邪說之蠱惑。
二、念佛方法,既覺籠統又嫌分歧。這種矛盾現象,實在是普遍的存在著。本來佛說阿彌陀經,僅示“執持名號”。至于“執持”的方法如何?則經無明文。曆代祖師們,見仁見智,各訂各的“執持方法”。皆有其得力處,亦皆有其成就。惟于後世學者,則有契機或不契機。致念佛人難獲實際利益。甚至念了幾十年,還不能與佛法相應。求其最簡單易行而普契群機者,則莫過《楞嚴經》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一法了!可謂法門中之法門,開示中之開示。然而“六根”怎樣“攝”法?又成問題了!竟使學者,聚訟紛纭,莫衷一是。
上述這些疑難,都是事實。例如“信而存疑”那幾種罪過,如不急予解答,徹底糾正,則信心無從生起。信心不生,即無從發願;修行就更談不到了。尤其爲求人天福報而念佛的迷信者,更可憐了!
常隨佛學發心念佛
一般的念佛道場多會打念佛期,學淨土的人本來天天念佛,爲什麼還要打念佛七呢?這有兩個意義:一爲紀念阿彌陀佛誕辰。一爲加行精進,要在這七天裏克期取證。所以多數念佛道場定在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彌陀誕辰圓滿。
談到阿彌陀佛誕辰,大家不免要發生疑問:像釋迦牟尼佛生在我們娑婆世界,他的生滅日期,是有考據的;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誕生的呢?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壽禅師的生日,爲甚麼把延壽禅師的生日當作彌陀的生日呢?
延壽禅師生于五代末葉,深受吳越王錢的禮敬。一日,王欲設齋供僧,問師現代有無高僧?師答:“高僧太多了,惜無人識得,長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來,你若能供養他,必得大福報”。原來長耳和尚不修篇幅,韬光同塵,衲衣敝垢,踯躅街頭;因兩耳甚長,大家都叫他長耳和尚。王聞言,生大歡喜,即備盛筵延長耳和尚居最上座,長耳和尚詢悉原委,即說:“彌陀饒舌”,就座後即圓寂了!錢王憶長耳和尚言,悟知延壽禅師是彌陀再來,迅即趕往延壽禅師道場永明寺,剛到,延壽禅師亦已坐化去了!佛教規矩,必至化緣屆滿,方可說出來曆,說明後應即離去。因此,確知壽師即彌陀化身。所以後人就以壽禅師的生日當作彌陀誕辰了!這就是打佛七的因緣和彌陀誕辰的公案。
念佛法門有五部經,即:《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和《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之一章。《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根大圓通之意義,本文後段再釋。所謂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及最後耳根,共爲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圓通。但此耳根圓通,應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圓通之後;因此經當機阿難尊者,于大?衆中爲多聞第一之人,欲令彼易入而易行故,乃俟二十四聖略陳圓通之後,即由觀世音菩薩廣陳耳根修證法門,以示阿難入門下手工夫。
若按觀音,本是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現爲觀世音菩薩。此二十五大士,各說一法,答佛所問,由一法通達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故二十五位,皆稱圓通。如火頭金剛雲:“我過去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是以由火大悟入。又如持地菩薩雲:“我過去于普光如來時,專修平地苦行,爲人修橋鋪路。後值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是以由地大悟入。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按二十五法次序,應在第二十叁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顯菩薩念佛圓通,微妙甚深,已與第二十五觀音大士耳根圓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叁位,超列二十四位。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薩抉擇圓通;文殊選此耳根,其目的在對阿難當機說法。因阿難常樂多聞,而不知返聞聞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淫女所攝;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轍,正好就路還家。“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乃所謂覺性本周遍,無內亦無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圓成,可轉邪境而爲佛境,何爲彼所攝耶。文殊爲對阿難之機,故選耳根圓通。
若對今人說法,則勢至念佛圓通,最爲契機。何以故?因今末法衆生,根性鈍劣,不能圓悟自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是故世尊于大集經中,叁千年前,早經道破:“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今按勢至圓通,純是念佛法門,正合我們時機;假如來之果覺,顯自性之圓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習;鈍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上上根莫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體而言,九界衆生,昔在彌陀果覺心中;若據事相而論,四土九品,高下雖殊,究竟同歸淨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永明、蓮池,諸大菩薩,諸大祖師,悉皆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乃至猿猴猩猩、鹦鹉八哥,若肯發心念佛,求生極樂,亦能帶業往生,臨命終時,瑞相昭著,載諸典籍,難盡數述。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梵語阿跋致,此雲:“永不退轉”。所有一切念佛?生,生到西方,則永不退轉,一生成佛,直至圓滿佛果而後已。故知勢至念佛圓通,成就之速,圓頓直捷,等于觀音耳根圓通,無少相殊;而攝機之普,或且過之。何以故?耳根圓通,但攝利根;念佛圓通,叁根普攝,利鈍全收。《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文字簡短,容易念誦記憶。文字雖短而意思周詳,教、行、理具備。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後行解相應,必能獲得大利益。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體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本段經文顯示,共修共同禮佛和意念佛在世時的諸聖因緣和教導,回味佛的教法,可以幫助後學進步,如大勢至法王子等所爲。
佛子即應學佛
大勢至菩薩,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發心學佛,才能與佛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叁昧。我們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學伴侶菩薩作榜樣,學佛念佛;發心要得到念佛叁昧,才不愧作一個佛弟子。
要知道佛也是修習成功的,古人雲:“無天生的釋迦,無自然的彌陀。”釋尊成就佛果,是經過多少難行苦行才證得來的,並不是什麼天哪、神哪給他的。
學佛的第…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