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一九九0年講于新加坡
今天利用這個機會向諸位做一個簡報,我們的講題是“認識佛教”。大綱已經分發給諸位了,我們按照講稿的項目,逐條爲諸位做最簡單的介紹。
第一段是緣起。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在叁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現在的尼泊爾。依照我們中國古代曆史的記載,佛是出生在我們中國年代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圓寂在周穆王五十叁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一般講佛住世八十歲,說一個整數,佛是七十九歲滅度的,說法四十九年。佛法正式傳到中國,是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五年傳到中國來。佛的曆史,我們通通省略掉,今天我們著重的是佛教的教義。甚麼是佛教?
第二段,解釋佛法的釋義。甚麼叫佛?甚麼叫法?我們學佛了,總要把這一件事情搞清楚。
“佛”是“佛陀耶”的略譯,這一句話是印度的梵文,我們用音譯,而且把尾音省略掉,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用一個主要的音“佛”。在中國古時候,沒有這個字,而是佛教到中國來,我們中國人新造的這個字。在沒有人字邊的這個“弗”,“弗”當做否定的意思,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就有。那麼“佛”與這個音相同,但是他是人,所以就借用這個字的音,加一個“人”,造一個新的字,這個“佛”字就變成佛教的專門名詞了,它的意義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是智、是覺。那麼既然是智覺的意思,實在講也可以翻譯,何必用這個原來的音呢?諸位要曉得,佛陀這一個字的含意,雖然是智、是覺,但是跟我們中國這兩個字含義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這是不得已,非要用音譯不可。翻譯之後,再加以解釋。
它這個智,不是普通的智慧。在一般解釋裏面,它包括叁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甚麼叫一切智呢?如果拿現代哲學裏面的術語,就很容易解釋。一切智,就是知道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家所講的本體論,你對它徹底明了,沒有錯誤,這個智慧叫“一切智”。所以一切智是空,萬法皆空,一切萬法的體性是真空,這是第一種智慧。
第二種智慧是道種智,這是知道一切萬法的現象森羅萬象。所以這個種是種種,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種種法太多太多了,不甚枚舉。這些法怎麼來的?根據甚麼道理來的?人是怎麼來的?山河大地是怎麼來的?我們這個太陽系怎麼來的?星星是怎麼形成的?這是很高的智慧。如果對于宇宙一切萬物怎樣形成的,這些都懂得了,都知道了,也沒有錯誤,這個智慧叫道種智。比前面那個智慧,的確是要高,要複雜了。
第叁種智慧,可以說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因爲有一些人知道“一切智”的,不知道“道種智”。有知道“道種智”的,也知道“一切智”,仍不能圓滿。換句話說,一切智跟道種智圓圓滿滿的,那就是對于整個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叫一切種智。
所以“一切智”,羅漢就證得了,“道種智”菩薩證得,“一切種智”佛才證得。這叁種智可以說是羅漢、菩薩、佛陀。所以必需要加以解釋,跟我們普通觀念當中的智慧不相同。智是體,有體,當然就會起作用。作用是甚麼呢?作用是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大覺。
在我們儒家裏面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可以把儒家這一段話,解釋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明德”就是“自覺”,“親民”就是“覺他”,“止于至善”就是“覺行圓滿”,這叁個名詞,不能詳細跟大家解釋,要解釋我們的時間決定不夠用。這是用儒家跟佛法配合,確實是非常之接近,這是“用”。
這是智的體與用,這叫做“能覺”。有“能”當然有“所”,所覺的是甚麼呢?就是“法”。“法”是佛教裏面的一個代名詞,甚麼代名詞呢?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總代名詞。我們這裏解釋心、境、事、理,括弧裏頭宇宙萬有之總代名詞,就用這一個“法”來代表,所以這個就是“所覺”。
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學術,不是哲學,那佛法究竟是甚麼呢?佛法就是佛法。爲甚麼呢?因爲哲學有能覺,有所覺,這是哲學。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這是非常非常難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講到高級的時候,萬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都是講能所不二,這是我們現在哲學裏面所沒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學,它可以包括哲學,它在哲學之上。哲學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可以包括哲學。這兩個字簡單的解釋,也就是我們對于一切萬事萬法,有智慧,能夠正確的認識,能夠徹底的、究竟的、圓滿的明了,這叫做佛法。所以常說佛法無邊,當然是無邊。因爲一切萬法沒有邊際,我們的智慧沒有邊際,對于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個叫做佛法。
第叁,甚麼叫做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中國人自古喜歡簡略,佛陀教育就稱做佛教,把陀、育省略掉。佛陀是大智大覺,前面說過了,所以佛陀教育就是智覺宇宙人生的教育,這是佛教的真正面目。
今天的佛教,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所看到的,有四種不同的形態出現在世間。第一種形態,就是傳統的佛陀教育。傳統的佛陀教育這個不多,在我們世間不多見,可以說很少見,大家都忘掉了,疏忽了,不知道佛教是教育。
第二種是學術,就是佛學變成了哲學了,這也有相當多。一般學者,他們學佛,都是用這一種態度,都是把佛教當做哲學來研究。我最初學佛入佛門,也沒有超越這個範圍,也是把佛教當做哲學來研究。
第叁種,可以說是最普遍、最廣大的,就是佛教已經變成宗教了。它本來不是宗教,現在已經變成宗教了。這個實在很不幸,不過變成宗教也還好,爲甚麼呢?不太害人。諸位要知道,凡是宗教通通是迷信,佛教裏面沒有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都是感情的,所以宗教講求熱誠。佛法裏不講這個,佛法講理智,佛法講智慧,不講感情。佛法不迷,決定不是迷信,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那麼我們想要學佛,你是學佛陀的教育呢?你還是學佛教的宗教呢?這是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的。
第四種,最不幸的了,是在最近幾十年才出現的。佛教變成邪教了,變成外道了。很多不如法的,用佛教的名義,欺騙一切衆生,我想諸位同學也時有所聞。我們在報章雜志上常常看到,在佛門中爲非作歹,這變成邪教。這是我們今天在社會上,看到四種不同的形態,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第四段,我們要講佛法所求。佛法既然是佛陀智慧的教育,那它是求甚麼呢?教育的目標在那裏呢?此地要告訴諸位同學,教學的目的,經上有一句話,我們常常會看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句話也是梵文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諸位在這個表裏一看就曉得,翻成中國字,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先從下面講起,先講正覺。
覺就是覺而不迷。佛法承認世間有一些人,他覺悟。像我們世間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家,他的確有覺悟,他有相當程度的覺悟,但是佛法不肯把這個正字標志給他。這個正字招牌是佛門獨有的,這個招牌不能給他。他雖然覺,不是正覺。那麼甚麼才是正覺呢?正覺在佛法有一個標准,必需見思煩惱斷盡了才叫做正覺。換句話說,雖然你有覺,可是你還有人、我、是、非,還有貪、嗔、癡、慢,你這個覺,不算正覺。正覺的人,我執一定破除了,貪、嗔、癡、慢、見思煩惱斷盡了。所以正覺是誰呢?是阿羅漢。
在佛法修學,如果你要得到這一個成就了,你真正成就正覺了,那你就有一個好像學位的名稱。我們現在世間讀書,你讀到某一個程度,得到一個學位。學士學位,大學畢業了。研究所畢業了,可以得到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佛法也有學位。所以羅漢、菩薩、佛,都是佛教教育裏面學位的名稱。你要是證得正覺了,換句話說,你就得到阿羅漢的學位了。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覺,那你就得到菩薩的學位了。
“等”是“等于佛”。等于佛,當然還沒有成佛。甚麼時候才等于佛呢?必需明心見性,才能夠等于佛。沒有到明心見性,你怎麼樣也不可能等于佛的。因爲佛跟凡夫,乃至于跟阿羅漢,用心都不一樣。阿羅漢以下都用八識,我們凡夫都用八識,佛不用八識,佛是轉八識成四智,明心見性。佛用的是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阿羅漢以下是用妄心。所以你要是能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那你就等于佛了。佛用真心,你也用真心,當然你跟佛就差不多了,所以叫正等正覺。到正等正覺,你得的學位就是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
那麼修學到了極處,沒有比這個再高,就是菩薩畢業了,沒有比這個再高,叫做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上的,這就是佛陀。所以諸位要曉得,佛門裏面講的佛陀、菩薩、羅漢,就是佛教教育裏面叁個等級,這叁個等級的成就,給他這個名稱,是這個意思。
下面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就是“覺了”,就是決定不迷,了是明了。就是明了宇宙人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通明白了,通通覺悟了。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告訴我們這種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的本能,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如果從外面得來的,換句話說,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佛說這個智慧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換句話說,我們人人都可以做佛,人人應當做佛。這是佛法、佛教教育裏,常常提示的。華嚴經上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應該有的。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是甚麼呢?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的本覺,我們本來有的。“不覺本無”,不覺我們現在迷了,迷甚麼呢?把我們的本覺迷了,把我們自己無上正等正覺迷了,迷失了。諸位要曉得,這是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幾時你覺悟,你這個智慧馬上就恢複。你的智慧恢複之後,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所以佛在華嚴,在圓覺上,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
《認識佛教 (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