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40~52)

  普賢行願品(7-3) (總第40)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0

  

   如果有灰塵,你不打掃,修行也難成就,

  還是現實一點,不要拼命的求高

  提要:

  ■ 把束縛你的煩惱繩子解開了就叫解脫,在煩惱上發揮煩惱,那就綁得更緊,

   更難解脫

  ■ 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

  ■ 歸依要嚴肅一點,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受歸依

  ■ 我不跟邪師走,我要學正法,我會有罪過嗎?有罪過沒罪過不根據他講,

   要根據佛說的

  ■ 不修解脫法,你自己沒有辦法解脫,你怎麼度衆生,所以有解脫才有菩提

   大道

  ■ 如果有灰塵,你不打掃,修行也難成就,還是現實一點,不要拼命的求高

  

  把束縛你的煩惱繩子解開了就叫解脫,

  在煩惱上發揮煩惱,那就綁得更緊,更難解脫

  什麼叫解脫?你把繩子解開就叫解脫。繩子是比喻煩惱,解脫是從煩惱中得到解脫的,在煩惱起來的時候斷掉煩惱,你就得到解脫了。在煩惱起來的時候發揮你的煩惱,是在繩子上面又綁了繩子,那綁得更緊了,負擔更重了。重了就要下沈,輕了就會上升。

  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

  我們今天學習普賢菩薩的“賢”。按照佛法解說,“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你走在解脫道上,還沒有證果,叫賢,證了果就叫聖。《歸敬頌》裏說: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諸佛,是佛寶;正法,是法寶──只有正法稱寶,邪法不能稱寶;賢聖僧是僧寶。如果這位修行人沒有證果,可是他修解脫法,走在斷煩惱的路上,就稱賢僧,你可以歸依他。經書上說得很清楚是歸依賢聖僧,不能歸依假和尚,也不能歸依戒律不清淨、爲名爲利搞鈔票的。

  歸依要嚴肅一點,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受歸依

  佛法是供我們學習修行的,出家人是指導我們學習的老師,所以我們稱出家人師父。是跟賢聖僧學。你跟假和尚學,那就糟糕了。從前清定上師講法時說過:師父說假話,徒弟也說假話;師父喝酒,徒弟也喝酒。因爲他看師父能這麼做,我當然也可以。歸依了以後就會學樣,學壞了怎麼辦?所以歸依要嚴肅一點,要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受歸依。

  我不跟邪師走,我要學正法,我會有罪過嗎?

  有罪過沒罪過不根據他講,要根據佛說的

  現在佛門裏不好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了。前幾年我聽到一個師父跟徒弟說:“即使我是邪的,你也必須要聽我話。”這還叫什麼師父?還說了幾句恐嚇人的話,“你不聽我話,你會下地獄。”簡直是胡說八道,我看這個師父倒要下地獄。(笑聲)或者你幹脆說得清楚一點:你是我徒弟,即使我邪的,你也要聽我話,將來我下地獄,就不准你不下地獄。

  很多人聽了這話很恐慌,來問我,“我不跟他走,我要學正法,到底我有罪過嗎?”棄邪歸正、棄暗投明有罪過嗎?佛是叫你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呀。有罪過不罪過不根據他講,要根據佛說的。

  不修解脫法,你自己沒有辦法解脫,

  你怎麼度衆生,所以有解脫才有菩提大道

  我們走菩提大道是爲了度衆生快快成佛,你不學解脫法、不修解脫法,你自己沒有辦法解脫,你怎麼度衆生、怎麼使衆生成佛啊?所以有解脫才有菩提大道,沒有解脫你是空口講白話,沒有意思的。

  如果有灰塵,你不打掃,修行也難成就,

  還是現實一點,不要拼命的求高

  舉個例子,六祖的偈子境界很高。“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就沒有灰塵,何必天天去打掃?

  可是再想一想,如果有灰塵,你要不要打掃?天氣熱了,你們都忙著洗澡。假如告訴你:本來沒有灰塵,你何必天天去洗澡,行得通嗎?不洗澡難受啊,因爲有肮髒啊。所以自己沒水平,卻愛說大話,豈不變成狂禅了?

  衆生有個習氣,就是好高鹜遠,好比幼兒園裏來了一個中學老師,小朋友問:“這位大哥哥哪裏來的?”“他是中學老師。”“哼,中學可比不上大學呢!”也不照照臉,你自己還在拖鼻涕呢。末法時期爲什麼修行很難成就?都架空了。還是現實一點,不要拼命的求高。

  

  普賢行願品(7-4) (總第41)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0

  

   菩提大道不離叁界,解脫道不入叁界

  提要:

  ■ 鞋跟高,可不是人高,不修出離法的輕毛菩薩,要不了多少時候仍然掉下來

  ■ 大菩薩不入叁界,也不離叁界,離開了叁界,無衆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 菩提大道不離叁界,解脫道不入叁界

  ■ 心不被世俗感情、世俗知見及種種煩惱所迷惑,就叫心出家

  ■ 度衆生時,所遇到的五欲境界,要觀如影如幻,可別丟掉了自己的覺悟,

   經書上有說“欲影百忙紛動巧持真”

  

  鞋跟高,可不是人高,不修出離法的輕毛菩薩,

  要不了多少時候仍然掉下來

  剛剛開放的時候,女孩子差不多都突然變高了,不是人長高,是鞋跟高了。從醫學來講,穿高跟鞋很不科學,對身體沒好處。同樣道理,在學修佛法上那些人拼命追求高,搞個空架子,有什麼好處啊?所以能海上師當年說過:那些不修解脫道,不修出離法的人,自稱菩薩,這叫“輕毛菩薩”。毛很輕的,只要人一吹就上去了。有許多高,都是人吹出來的,可是要不了多少時候仍然掉下來,所以修行要腳踏實地。

  大菩薩不入叁界,也不離叁界,

  離開了叁界,無衆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我們要修解脫法,爲的是要出離叁界。不斷煩惱、不從煩惱中得到解脫,你怎麼出離叁界?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大菩薩,大菩薩都是出離叁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學菩薩法,首先要學習大菩薩的榜樣,要出離叁界。可是光出離叁界還不夠啊,大菩薩的境界他是不入叁界,也不出叁界,所以要再學不離開叁界。說這不是矛盾嗎?這叫矛盾的統一。

  我現在出門比較忙,因爲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學生,他們邀請我,我不得不去,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在高速公路上有個服務區叫“叁界服務區”,我的小車常在這個“叁界”裏進進出出,既然進就等于不離,既然出就等于沒進,簡單說無進亦無出。修菩薩法也是這麼修,不入叁界,是不入叁界的煩惱;不出叁界,爲了度衆生,絕不離開叁界。這就是菩薩的偉大、菩薩的功德。離開了叁界,你哪兒去度衆生?無衆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菩提大道不離叁界,解脫道不入叁界

  菩提大道就是不離開叁界,解脫道是不進入叁界。菩薩身在叁界裏,可是不進入叁界的煩惱,不跟著衆生的煩惱走。比如你們居士回家,你們不要卷進家的煩惱,這就叫身不出家心出家。

  心不被世俗感情、世俗知見及種種煩惱所迷惑,就叫心出家

  什麼叫心出家?心不被世俗上一切,包括世俗感情、世俗知見、世俗上的種種煩惱所迷惑。

  從前靜天法師講過,身不出家心出家,超過身出家心不出家。因爲修行不光是剃頭、穿和尚衣服,修個形象,關鍵是修顆心,你心不出家不可能成就。我們不離叁界是菩提心,不進入叁界的煩惱是出離心,也就是清淨心。

  度衆生時,所遇到的五欲境界,要觀如影如幻,

  可別丟掉了自己的覺悟,經書上有說“欲影百忙紛動巧持真”

  你們小住同學遠道而來,今天有五位同學要走了,講課前我特地抽時間跟你們座談了一下,解答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我要想好好修行,必須要心一境性,但我又要度衆生,這個矛盾怎麼解決?經書上有句話嘛,你們回去是回到五欲的環境,要把五欲環境看成影子那樣如影如幻,不要執著它,所以叫“欲影”。“百忙”,度衆生的事業忙得很,爲了培養咱們菩提心功德,咱們越忙越歡喜。可是許多新來的同學不適應,說:“你們太緊張了”,不是太緊張了,是太忙了,咱們一切都是親自動手,從不雇工。

  

  普賢行願品(7-5) (總第42)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0

  

   居士雖精進,但放不下有什麼用?

  不肯放下,就永遠是個居士

  提要:

  ■ 色聲香味觸會帶給我們莊嚴,可不能貪執,在貪執上再起煩惱,就更不對了

  ■ 是煩惱要你的命,解脫道就是要你走出離煩惱的路

  ■ 整頓道風第一件事,就要恭敬出家人,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沒道理

  ■ 居士雖精進,但放不下有什麼用?不肯放下,就永遠是個居士

  ■ 出家了就沒有家,居士不僅執著“我”還執著“我所”,這樣修行修到哪裏

   去了

  ■ 要做一個對世俗沒有感情的人,成年子女應照顧父母,哪有還要父母照顧的

  

  色聲香味觸會帶給我們莊嚴,可不能貪執,

  在貪執上再起煩惱,就更不對了

  咱們這裏也有色聲香味觸,佛堂這麼莊嚴,不是色嗎?點香供佛不是香嗎?過堂吃碗青菜也有味啊,禮拜,頭碰到地也有觸。忙得很,可是不要執著。有些人很執著啊,就說觸吧,我年輕時到過福州,有人跟我說:“老師,我本來一天磕一百個頭,後來加到叁百,最近加到五百,有一次磕得我頭暈,頭碰在屋柱上,流血了,現在我還包著紗布。”這太執著了!磕頭是個儀式,真正的恭敬是心裏恭敬。佛只叫我們頂禮叁次。你執著一個法,已經不對了,何況執著自己的煩惱,豈不是更不對了嗎?

  是煩惱要你的命,解脫道就是要你走出離煩惱的路

  有句老話說:真要命啊。誰要你的命啊?煩惱要你的命。怎麼對付煩惱呢?就是走解脫道的路,解脫道就是出離道,解脫煩惱就是出離煩惱。

  整頓道風第一件事,就要恭敬出家人,

  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沒道理

  我現在…

《普賢行願品(40~5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