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40~52)

  普贤行愿品(7-3) (总第4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如果有灰尘,你不打扫,修行也难成就,

  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提要:

  ■ 把束缚你的烦恼绳子解开了就叫解脱,在烦恼上发挥烦恼,那就绑得更紧,

   更难解脱

  ■ 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 归依要严肃一点,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受归依

  ■ 我不跟邪师走,我要学正法,我会有罪过吗?有罪过没罪过不根据他讲,

   要根据佛说的

  ■ 不修解脱法,你自己没有办法解脱,你怎么度众生,所以有解脱才有菩提

   大道

  ■ 如果有灰尘,你不打扫,修行也难成就,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把束缚你的烦恼绳子解开了就叫解脱,

  在烦恼上发挥烦恼,那就绑得更紧,更难解脱

  什么叫解脱?你把绳子解开就叫解脱。绳子是比喻烦恼,解脱是从烦恼中得到解脱的,在烦恼起来的时候断掉烦恼,你就得到解脱了。在烦恼起来的时候发挥你的烦恼,是在绳子上面又绑了绳子,那绑得更紧了,负担更重了。重了就要下沉,轻了就会上升。

  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我们今天学习普贤菩萨的“贤”。按照佛法解说,“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你走在解脱道上,还没有证果,叫贤,证了果就叫圣。《归敬颂》里说: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诸佛,是佛宝;正法,是法宝──只有正法称宝,邪法不能称宝;贤圣僧是僧宝。如果这位修行人没有证果,可是他修解脱法,走在断烦恼的路上,就称贤僧,你可以归依他。经书上说得很清楚是归依贤圣僧,不能归依假和尚,也不能归依戒律不清净、为名为利搞钞票的。

  归依要严肃一点,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受归依

  佛法是供我们学习修行的,出家人是指导我们学习的老师,所以我们称出家人师父。是跟贤圣僧学。你跟假和尚学,那就糟糕了。从前清定上师讲法时说过:师父说假话,徒弟也说假话;师父喝酒,徒弟也喝酒。因为他看师父能这么做,我当然也可以。归依了以后就会学样,学坏了怎么办?所以归依要严肃一点,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受归依。

  我不跟邪师走,我要学正法,我会有罪过吗?

  有罪过没罪过不根据他讲,要根据佛说的

  现在佛门里不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前几年我听到一个师父跟徒弟说:“即使我是邪的,你也必须要听我话。”这还叫什么师父?还说了几句恐吓人的话,“你不听我话,你会下地狱。”简直是胡说八道,我看这个师父倒要下地狱。(笑声)或者你干脆说得清楚一点:你是我徒弟,即使我邪的,你也要听我话,将来我下地狱,就不准你不下地狱。

  很多人听了这话很恐慌,来问我,“我不跟他走,我要学正法,到底我有罪过吗?”弃邪归正、弃暗投明有罪过吗?佛是叫你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呀。有罪过不罪过不根据他讲,要根据佛说的。

  不修解脱法,你自己没有办法解脱,

  你怎么度众生,所以有解脱才有菩提大道

  我们走菩提大道是为了度众生快快成佛,你不学解脱法、不修解脱法,你自己没有办法解脱,你怎么度众生、怎么使众生成佛啊?所以有解脱才有菩提大道,没有解脱你是空口讲白话,没有意思的。

  如果有灰尘,你不打扫,修行也难成就,

  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举个例子,六祖的偈子境界很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灰尘,何必天天去打扫?

  可是再想一想,如果有灰尘,你要不要打扫?天气热了,你们都忙着洗澡。假如告诉你:本来没有灰尘,你何必天天去洗澡,行得通吗?不洗澡难受啊,因为有肮脏啊。所以自己没水平,却爱说大话,岂不变成狂禅了?

  众生有个习气,就是好高鹜远,好比幼儿园里来了一个中学老师,小朋友问:“这位大哥哥哪里来的?”“他是中学老师。”“哼,中学可比不上大学呢!”也不照照脸,你自己还在拖鼻涕呢。末法时期为什么修行很难成就?都架空了。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普贤行愿品(7-4) (总第41)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菩提大道不离三界,解脱道不入三界

  提要:

  ■ 鞋跟高,可不是人高,不修出离法的轻毛菩萨,要不了多少时候仍然掉下来

  ■ 大菩萨不入三界,也不离三界,离开了三界,无众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 菩提大道不离三界,解脱道不入三界

  ■ 心不被世俗感情、世俗知见及种种烦恼所迷惑,就叫心出家

  ■ 度众生时,所遇到的五欲境界,要观如影如幻,可别丢掉了自己的觉悟,

   经书上有说“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鞋跟高,可不是人高,不修出离法的轻毛菩萨,

  要不了多少时候仍然掉下来

  刚刚开放的时候,女孩子差不多都突然变高了,不是人长高,是鞋跟高了。从医学来讲,穿高跟鞋很不科学,对身体没好处。同样道理,在学修佛法上那些人拼命追求高,搞个空架子,有什么好处啊?所以能海上师当年说过:那些不修解脱道,不修出离法的人,自称菩萨,这叫“轻毛菩萨”。毛很轻的,只要人一吹就上去了。有许多高,都是人吹出来的,可是要不了多少时候仍然掉下来,所以修行要脚踏实地。

  大菩萨不入三界,也不离三界,

  离开了三界,无众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我们要修解脱法,为的是要出离三界。不断烦恼、不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你怎么出离三界?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大菩萨,大菩萨都是出离三界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菩萨法,首先要学习大菩萨的榜样,要出离三界。可是光出离三界还不够啊,大菩萨的境界他是不入三界,也不出三界,所以要再学不离开三界。说这不是矛盾吗?这叫矛盾的统一。

  我现在出门比较忙,因为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学生,他们邀请我,我不得不去,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在高速公路上有个服务区叫“三界服务区”,我的小车常在这个“三界”里进进出出,既然进就等于不离,既然出就等于没进,简单说无进亦无出。修菩萨法也是这么修,不入三界,是不入三界的烦恼;不出三界,为了度众生,绝不离开三界。这就是菩萨的伟大、菩萨的功德。离开了三界,你哪儿去度众生?无众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菩提大道不离三界,解脱道不入三界

  菩提大道就是不离开三界,解脱道是不进入三界。菩萨身在三界里,可是不进入三界的烦恼,不跟着众生的烦恼走。比如你们居士回家,你们不要卷进家的烦恼,这就叫身不出家心出家。

  心不被世俗感情、世俗知见及种种烦恼所迷惑,就叫心出家

  什么叫心出家?心不被世俗上一切,包括世俗感情、世俗知见、世俗上的种种烦恼所迷惑。

  从前静天法师讲过,身不出家心出家,超过身出家心不出家。因为修行不光是剃头、穿和尚衣服,修个形象,关键是修颗心,你心不出家不可能成就。我们不离三界是菩提心,不进入三界的烦恼是出离心,也就是清净心。

  度众生时,所遇到的五欲境界,要观如影如幻,

  可别丢掉了自己的觉悟,经书上有说“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你们小住同学远道而来,今天有五位同学要走了,讲课前我特地抽时间跟你们座谈了一下,解答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我要想好好修行,必须要心一境性,但我又要度众生,这个矛盾怎么解决?经书上有句话嘛,你们回去是回到五欲的环境,要把五欲环境看成影子那样如影如幻,不要执著它,所以叫“欲影”。“百忙”,度众生的事业忙得很,为了培养咱们菩提心功德,咱们越忙越欢喜。可是许多新来的同学不适应,说:“你们太紧张了”,不是太紧张了,是太忙了,咱们一切都是亲自动手,从不雇工。

  

  普贤行愿品(7-5) (总第42)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居士虽精进,但放不下有什么用?

  不肯放下,就永远是个居士

  提要:

  ■ 色声香味触会带给我们庄严,可不能贪执,在贪执上再起烦恼,就更不对了

  ■ 是烦恼要你的命,解脱道就是要你走出离烦恼的路

  ■ 整顿道风第一件事,就要恭敬出家人,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没道理

  ■ 居士虽精进,但放不下有什么用?不肯放下,就永远是个居士

  ■ 出家了就没有家,居士不仅执著“我”还执著“我所”,这样修行修到哪里

   去了

  ■ 要做一个对世俗没有感情的人,成年子女应照顾父母,哪有还要父母照顾的

  

  色声香味触会带给我们庄严,可不能贪执,

  在贪执上再起烦恼,就更不对了

  咱们这里也有色声香味触,佛堂这么庄严,不是色吗?点香供佛不是香吗?过堂吃碗青菜也有味啊,礼拜,头碰到地也有触。忙得很,可是不要执著。有些人很执著啊,就说触吧,我年轻时到过福州,有人跟我说:“老师,我本来一天磕一百个头,后来加到三百,最近加到五百,有一次磕得我头晕,头碰在屋柱上,流血了,现在我还包着纱布。”这太执著了!磕头是个仪式,真正的恭敬是心里恭敬。佛只叫我们顶礼三次。你执著一个法,已经不对了,何况执著自己的烦恼,岂不是更不对了吗?

  是烦恼要你的命,解脱道就是要你走出离烦恼的路

  有句老话说:真要命啊。谁要你的命啊?烦恼要你的命。怎么对付烦恼呢?就是走解脱道的路,解脱道就是出离道,解脱烦恼就是出离烦恼。

  整顿道风第一件事,就要恭敬出家人,

  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没道理

  我现在…

《普贤行愿品(40~5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