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人間苦相)
地震
地塊活動若得均衡,就不會碰撞;
人的氣若能夠「和順」,就不會互相沖突。
地震是地殼的熱能向外散發所造成。地球是活動的,當地塊互相碰撞便使地殼發生震動。換言之,地質的熱能散發不均衡時就會震動,而「地震」就是它消散熱能的方法。就地理學而言,「地動」是很正常的,但是震動時若超過了它的安全程度,就容易造成災害了。
人世間若是「不動」,叫做「死質的形態」「死的形態」;就像身體一樣,有活動時才會不斷地新陳代謝,體內的細胞時時刻刻在增殖,同時滅除舊細胞才能再生新的細胞;有新的細胞,才能維護健康的身體。每一個人身體內的細胞,分分秒秒都在生與滅,這種生與滅是無時無刻、讓你無法感覺到的。就像地球一樣,分秒運轉不停,每一個時刻都在動,但是我們毫無感覺。這種沒感覺的動叫做「調和」,有感覺動的速度時便是「不調和」。發生不調和時,就會造成災害。
例如乘車,車不動則我們不會前進,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車子在動時,若突然間失去控製,一碰撞就會釀成車禍,甚至造成前後車互相追撞的情況。所以說,人生本來就是動態的,若超過了「動」的程度,就會産生災害,爲什麼會有超過程度的情形發生呢
就是欠缺一分「調和」。地塊活動若得均衡 ——「調和」,就不會發生碰撞;人的氣若能夠「和順」,就不會互相沖突。
【有感而發】
如遇大地震,人人都要保持鎮靜的態度。不可慌張,也不可爲了表示英雄氣慨,而如如不動。
我們要依自己所處的環境,臨機應變。譬如:在花蓮有空曠的地方可以逃避,應該跑到空曠的地方,以策安全。若在臺北就不能跑了,因爲臺北地區都是高樓大廈,整棟樓房搖擺時,下樓梯非常困難,慌張地往外跑,比坐在原地更不安全,因此,應該就地尋找掩護的物體。
苦難的起源
人間到處都是險惡與苦難,只要是較具常識的有心人,
絕對不會在人間醉生夢死,對世界的苦難視若無睹。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施教,是爲了救度娑婆世界的衆生。「娑婆」二字,意爲「堪忍」,也就是說,世界堪忍事多,要在人間生存下去,就必須忍受諸苦。
世間的苦難實在很多,有心者只要靜下來分析這個世間的形象,從自己本身推及他人,從人生再推廣到世間一切,就可知道人世間真是苦空無常、苦難偏多啊!
苦難何其多
看看現在的世界,觀察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可發現許多父子爲了財産問題,導致父不慈、子不孝。也有許多人爲了家庭問題,鬧得母女間的感情非常惡劣,這是一般家庭中,上下倫理的問題,真令人苦惱。
除了家庭問題之外,社會現象也非常嚴重,每天一翻開報紙,就會帶給人一股惶恐不安的氣氛,因爲現在的社會普遍充斥殺、盜、淫……等不良現象,這些都是陷阱。青少年一進入社會,若生起虛榮心與愛欲心,走錯一步,往往很快就會掉落陷阱中,無法自拔。
此外,國際間也經常發生刀兵戰亂,國與國互相爭戰,許多國家因此而犧牲無數的人民,毀掉很多家庭,造成災難。這些人禍加上天災,致使慘劇連連,死傷許多生命。
人間到處都是險惡與苦難,只要是較具常識的有心人,絕對不會在人間醉生夢死,毫不開心我們的生活與周圍的環境,對世界的苦難更不會視若無睹。佛陀是一位大智慧者,他雖然生在印度的皇宮中,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具有超人的智慧,除了開心自己之外,更關心普天之下的衆生。他深深體會到人間必須有聖教,才能夠突破世間的苦難,救濟人間的險惡與苦患,所以佛陀就是爲了救度衆生而示現于人間。
人世間,小自個人、家庭,大至世界,哪一天、哪一刻是安穩的呢
因此佛陀以「叁界如火宅」來形容我們居住的地方,如同一個起火燃燒的處所,若不趕快尋找一條求生之路,就很容易被困在火宅中。我們若能走入佛教的殿堂裏,就可以時時探究世間苦難的來源,了解苦因、透徹苦源後,便能脫離火宅苦海。
只因有五濁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欲界」。欲是我們心中追求物質享受的欲念,衆生的日常生活,無不耽戀于欲念,因爲充滿欲念煩惱,所以才會受盡苦難折磨。
有了欲念就有染汙心,衆生本來與佛有同等的佛性,佛陀具有清明的智慧,能夠透徹人間的真理;凡夫因爲有欲念,而染汙了自己的心,所以什麼事都不清楚,不但在糊塗中過日子,還造了許多業。「汙染」與「糊塗」,就是衆生與佛之間的差別。汙染有五類,謂之「五濁」。
濁是汙穢肮髒的意思,反之則爲清淨,例如將沙石倒入清水中會混濁不清,等到土石沈澱之後又會呈現清淨的水面;如果再將澄清的水翻攪搖動,又會再度變得汙濁不清。因此,「濁」與「清」是兩種對立的現象。
衆生都生活在五濁中,因爲長期的見解不一致,互相製造分歧的觀念,而帶來業報;因有生命的存在,所以造成許多煩惱,因有種種煩惱,致使衆生互相殘殺,而帶來天災、人禍,如此連續不斷發生災禍,最後就會完全破壞。
佛陀來到人間,首先探知問題的來源,再做診斷;診斷世界及衆生的問題,然後治療這些病源。
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反省,好好學習佛陀的精神,奉持佛陀的教法,爲救度衆生而努力。
五濁
生在五濁惡世,應時時自我警惕、淨化身心。
五濁是指見濁、命濁、煩惱濁、衆生濁、劫濁。
一、見濁:衆生的見解複雜不單純,各人有各人的觀念、見解,因見解不一致,而招惹許多煩惱、苦厄。見濁即見解不能統一,十個人就有十種見解,個人的習氣和生活習慣都包含于「見」。因爲凡夫都有不清淨的見解,所以稱爲「見濁」。
二、命濁:命是壽命,衆生因有業的牽引而來人間,每個人都受著分段生死的苦惱,爲了這一期的壽命,只顧自己的生存、不顧他人而造惡,這種人壽命越長造業越多,所以稱爲「命濁」。例如平常人爲了維持生命,不知吞食了多少生靈,爲了自己的生活、性命,不知造了多少惡業。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爲有生命而造了無量的業;不只是人有生命,一切衆生都有命,而做人特別苦,有人說:「我真歹命啊!」這就是業,就是「命濁」。
叁、煩惱濁:在佛陀的教法中說,人有無量無盡的煩惱,如見惑、思惑等煩惱障,見思煩惱會障礙我們進取智慧,所以也稱爲「濁」,人之所以不能成聖成賢,原因就在此。盡管我們一心一意想追求聖道,但是智識卻不能開通,這就是被煩惱所障礙。爲何有此障礙呢
因爲不專心精進于正道,卻偏向人我是非之計較,積壓許多煩惱,因此失去專心進取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被日常的見解與思想所障礙,因此稱爲「煩惱濁」。
四、衆生濁:生是生命,蠢動含靈皆包括在衆生中,即使是一只蚊、蠅都有生命,世間所有會活動、有感覺、會求生的東西,都屬于衆生類,衆生一向是弱肉強食的。
有一個喜好養魚的人,他對魚非常有興趣,于是買了一個大水箱,裏面的魚大小不一,五顔六色,應有盡有,而且較美麗珍貴的,一條價值好幾萬。這些魚在水箱裏悠遊自在地生活,依靠吃小魚來維持生命,正是所謂的「大魚吃小魚」。看那些大魚一張開嘴,就把活生生的小魚吞進肚裏,一口氣不知吃掉多少生靈性命
我覺得很感慨,衆生本來是平等的,就是因爲衆生心你爭我奪,才會造成永不停息的刀兵劫亂。共同處在一個水箱的魚,尚且大魚吃小魚,弱肉強食,何況是人類呢
人也是一樣強者欺淩弱者。由于衆生彼此互相殘殺,結果造成世間的災害,這就是「衆生濁」。
五、劫濁:「劫」是長久時間的意思,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當幾十萬億年前,世界開始形成時,尚無人類曆史。然後漸漸繁榮進步、文明發達,這就是「成」與「住」。當文明發展至最尖端高峰時,便會開始慢慢破壞,我們現在的世間,不正是處于最發達,開始破「壞」的階段嗎
再經過幾千萬億年之後,世界將會完全破滅一「空」,這種由形成到破壞的長久時間,就是「劫濁」。
【有感而發】
人走路時,前腳向前走,後腳必須放開,並跟著趨前行走;若是前腳行走時,後腳不放開,必然寸步難行。
同理,昨日之事已經過去,不要常常停留在昨天的煩惱,所有的人我是非,在刹那間都成了過往雲煙,若是還記得某個人說我的是非,對我不滿、對我不利,就會造成煩惱,所以我們若想斷除煩惱,就必須盡速將過去種種不好的形相從心中消除。
待人接物也是一樣,不能以人我是非之心對人對事,不要想太多未來的事,只要做好現在的事就好了。
生苦
出生的那一剎那,全身所受的痛苦刺激,
如同利刃將身軀一寸寸地切割一樣。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有五濁之汙染、不清淨的苦相以外,與我們切身關聯的還有八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八種苦。
在這八苦之中,最常提到的是生、老、病、死四大苦,因爲這是我們身體最直接的感受。
生命存在的苦
生的苦是衆苦交集的。每個人初出母胎時,都從母親十月懷胎的胞衣(子宮)中,赤裸裸地脫離,直接與外界的空氣接觸,接受風刀解體的苦與痛;所以,新生嬰兒都會因極痛的刺激而哇哇大哭。
出生的那一刹那,全身所受的痛苦刺激,如同利刃將身軀一寸寸地切割一樣,但是很多人都說:「我已經忘記出生時的感覺。究竟痛到什麼程度,現在根本無法體會。」
然而生之苦,除了脫離母體時,那一瞬間的痛苦之外,凡是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苦,也就是說,自從母親生下我們,在日常生…
《上篇(人間苦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