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篇(人间苦相)

  上篇(人间苦相)

  地震

   地块活动若得均衡,就不会碰撞;

   人的气若能够「和顺」,就不会互相冲突。

   地震是地壳的热能向外散发所造成。地球是活动的,当地块互相碰撞便使地壳发生震动。换言之,地质的热能散发不均衡时就会震动,而「地震」就是它消散热能的方法。就地理学而言,「地动」是很正常的,但是震动时若超过了它的安全程度,就容易造成灾害了。

   人世间若是「不动」,叫做「死质的形态」「死的形态」;就像身体一样,有活动时才会不断地新陈代谢,体内的细胞时时刻刻在增殖,同时灭除旧细胞才能再生新的细胞;有新的细胞,才能维护健康的身体。每一个人身体内的细胞,分分秒秒都在生与灭,这种生与灭是无时无刻、让你无法感觉到的。就像地球一样,分秒运转不停,每一个时刻都在动,但是我们毫无感觉。这种没感觉的动叫做「调和」,有感觉动的速度时便是「不调和」。发生不调和时,就会造成灾害。

   例如乘车,车不动则我们不会前进,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车子在动时,若突然间失去控制,一碰撞就会酿成车祸,甚至造成前后车互相追撞的情况。所以说,人生本来就是动态的,若超过了「动」的程度,就会产生灾害,为什么会有超过程度的情形发生呢

  就是欠缺一分「调和」。地块活动若得均衡 ——「调和」,就不会发生碰撞;人的气若能够「和顺」,就不会互相冲突。

   【有感而发】

   如遇大地震,人人都要保持镇静的态度。不可慌张,也不可为了表示英雄气慨,而如如不动。

   我们要依自己所处的环境,临机应变。譬如:在花莲有空旷的地方可以逃避,应该跑到空旷的地方,以策安全。若在台北就不能跑了,因为台北地区都是高楼大厦,整栋楼房摇摆时,下楼梯非常困难,慌张地往外跑,比坐在原地更不安全,因此,应该就地寻找掩护的物体。

   苦难的起源

   人间到处都是险恶与苦难,只要是较具常识的有心人,

   绝对不会在人间醉生梦死,对世界的苦难视若无睹。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来人间施教,是为了救度娑婆世界的众生。「娑婆」二字,意为「堪忍」,也就是说,世界堪忍事多,要在人间生存下去,就必须忍受诸苦。

   世间的苦难实在很多,有心者只要静下来分析这个世间的形象,从自己本身推及他人,从人生再推广到世间一切,就可知道人世间真是苦空无常、苦难偏多啊!

   苦难何其多

   看看现在的世界,观察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可发现许多父子为了财产问题,导致父不慈、子不孝。也有许多人为了家庭问题,闹得母女间的感情非常恶劣,这是一般家庭中,上下伦理的问题,真令人苦恼。

   除了家庭问题之外,社会现象也非常严重,每天一翻开报纸,就会带给人一股惶恐不安的气氛,因为现在的社会普遍充斥杀、盗、淫……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陷阱。青少年一进入社会,若生起虚荣心与爱欲心,走错一步,往往很快就会掉落陷阱中,无法自拔。

   此外,国际间也经常发生刀兵战乱,国与国互相争战,许多国家因此而牺牲无数的人民,毁掉很多家庭,造成灾难。这些人祸加上天灾,致使惨剧连连,死伤许多生命。

   人间到处都是险恶与苦难,只要是较具常识的有心人,绝对不会在人间醉生梦死,毫不开心我们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对世界的苦难更不会视若无睹。佛陀是一位大智慧者,他虽然生在印度的皇宫中,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具有超人的智慧,除了开心自己之外,更关心普天之下的众生。他深深体会到人间必须有圣教,才能够突破世间的苦难,救济人间的险恶与苦患,所以佛陀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示现于人间。

   人世间,小自个人、家庭,大至世界,哪一天、哪一刻是安稳的呢

  因此佛陀以「三界如火宅」来形容我们居住的地方,如同一个起火燃烧的处所,若不赶快寻找一条求生之路,就很容易被困在火宅中。我们若能走入佛教的殿堂里,就可以时时探究世间苦难的来源,了解苦因、透彻苦源后,便能脱离火宅苦海。

   只因有五浊

   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欲界」。欲是我们心中追求物质享受的欲念,众生的日常生活,无不耽恋于欲念,因为充满欲念烦恼,所以才会受尽苦难折磨。

   有了欲念就有染污心,众生本来与佛有同等的佛性,佛陀具有清明的智慧,能够透彻人间的真理;凡夫因为有欲念,而染污了自己的心,所以什么事都不清楚,不但在糊涂中过日子,还造了许多业。「污染」与「糊涂」,就是众生与佛之间的差别。污染有五类,谓之「五浊」。

   浊是污秽肮脏的意思,反之则为清净,例如将沙石倒入清水中会混浊不清,等到土石沉淀之后又会呈现清净的水面;如果再将澄清的水翻搅摇动,又会再度变得污浊不清。因此,「浊」与「清」是两种对立的现象。

   众生都生活在五浊中,因为长期的见解不一致,互相制造分歧的观念,而带来业报;因有生命的存在,所以造成许多烦恼,因有种种烦恼,致使众生互相残杀,而带来天灾、人祸,如此连续不断发生灾祸,最后就会完全破坏。

   佛陀来到人间,首先探知问题的来源,再做诊断;诊断世界及众生的问题,然后治疗这些病源。

   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好好学习佛陀的精神,奉持佛陀的教法,为救度众生而努力。

   五浊

   生在五浊恶世,应时时自我警惕、净化身心。

   五浊是指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

   一、见浊:众生的见解复杂不单纯,各人有各人的观念、见解,因见解不一致,而招惹许多烦恼、苦厄。见浊即见解不能统一,十个人就有十种见解,个人的习气和生活习惯都包含于「见」。因为凡夫都有不清净的见解,所以称为「见浊」。

   二、命浊:命是寿命,众生因有业的牵引而来人间,每个人都受着分段生死的苦恼,为了这一期的寿命,只顾自己的生存、不顾他人而造恶,这种人寿命越长造业越多,所以称为「命浊」。例如平常人为了维持生命,不知吞食了多少生灵,为了自己的生活、性命,不知造了多少恶业。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为有生命而造了无量的业;不只是人有生命,一切众生都有命,而做人特别苦,有人说:「我真歹命啊!」这就是业,就是「命浊」。

   三、烦恼浊:在佛陀的教法中说,人有无量无尽的烦恼,如见惑、思惑等烦恼障,见思烦恼会障碍我们进取智慧,所以也称为「浊」,人之所以不能成圣成贤,原因就在此。尽管我们一心一意想追求圣道,但是智识却不能开通,这就是被烦恼所障碍。为何有此障碍呢

  因为不专心精进于正道,却偏向人我是非之计较,积压许多烦恼,因此失去专心进取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被日常的见解与思想所障碍,因此称为「烦恼浊」。

   四、众生浊:生是生命,蠢动含灵皆包括在众生中,即使是一只蚊、蝇都有生命,世间所有会活动、有感觉、会求生的东西,都属于众生类,众生一向是弱肉强食的。

   有一个喜好养鱼的人,他对鱼非常有兴趣,于是买了一个大水箱,里面的鱼大小不一,五颜六色,应有尽有,而且较美丽珍贵的,一条价值好几万。这些鱼在水箱里悠游自在地生活,依靠吃小鱼来维持生命,正是所谓的「大鱼吃小鱼」。看那些大鱼一张开嘴,就把活生生的小鱼吞进肚里,一口气不知吃掉多少生灵性命

  

   我觉得很感慨,众生本来是平等的,就是因为众生心你争我夺,才会造成永不停息的刀兵劫乱。共同处在一个水箱的鱼,尚且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何况是人类呢

  人也是一样强者欺凌弱者。由于众生彼此互相残杀,结果造成世间的灾害,这就是「众生浊」。

   五、劫浊:「劫」是长久时间的意思,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当几十万亿年前,世界开始形成时,尚无人类历史。然后渐渐繁荣进步、文明发达,这就是「成」与「住」。当文明发展至最尖端高峰时,便会开始慢慢破坏,我们现在的世间,不正是处于最发达,开始破「坏」的阶段吗

  再经过几千万亿年之后,世界将会完全破灭一「空」,这种由形成到破坏的长久时间,就是「劫浊」。

   【有感而发】

   人走路时,前脚向前走,后脚必须放开,并跟着趋前行走;若是前脚行走时,后脚不放开,必然寸步难行。

   同理,昨日之事已经过去,不要常常停留在昨天的烦恼,所有的人我是非,在刹那间都成了过往云烟,若是还记得某个人说我的是非,对我不满、对我不利,就会造成烦恼,所以我们若想断除烦恼,就必须尽速将过去种种不好的形相从心中消除。

   待人接物也是一样,不能以人我是非之心对人对事,不要想太多未来的事,只要做好现在的事就好了。

   生苦

   出生的那一剎那,全身所受的痛苦刺激,

   如同利刃将身躯一寸寸地切割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五浊之污染、不清净的苦相以外,与我们切身关联的还有八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种苦。

   在这八苦之中,最常提到的是生、老、病、死四大苦,因为这是我们身体最直接的感受。

   生命存在的苦

   生的苦是众苦交集的。每个人初出母胎时,都从母亲十月怀胎的胞衣(子宫)中,赤裸裸地脱离,直接与外界的空气接触,接受风刀解体的苦与痛;所以,新生婴儿都会因极痛的刺激而哇哇大哭。

   出生的那一刹那,全身所受的痛苦刺激,如同利刃将身躯一寸寸地切割一样,但是很多人都说:「我已经忘记出生时的感觉。究竟痛到什么程度,现在根本无法体会。」

   然而生之苦,除了脱离母体时,那一瞬间的痛苦之外,凡是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苦,也就是说,自从母亲生下我们,在日常生…

《上篇(人间苦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中篇(明珠蒙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