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

  太 虛

  ──二十六年七月在廬山大林寺講──

  懸論

  一 釋經題略明全經綱要

  二 釋譯題略敘四譯曆史

  叁 釋品題略明今講宗旨

  釋經

  甲一 問答抉擇

  乙一 問答正宗

  丙一 法化身相

  丁一 法身

  戊一 正明法身

  己一 問

  己二 答

  戊二 辨乘差別

  丁二 化身

  戊一 化身作業

  戊二 示現化身

  丙二 言音差別

  丁一 叁藏聖教

  戊一 總問答叁藏

  戊二 別詳釋叁藏

  己一 契經

  庚一 總顯

  庚二 別詳

  辛一 詳四事

  辛二 九事

  辛叁 二十九事

  己二 調伏

  庚一 直說

  庚二 問析

  己叁 本母

  庚一 總標

  庚二 別釋

  辛一 世俗相

  辛二 勝義相

  辛叁 菩提分法所緣相

  辛四 行相

  壬一 總引

  壬二 別明

  癸一 谛實

  癸二 安住

  癸叁 過失

  癸四 功德

  癸五 理趣

  癸六 流轉

  癸七 道理

  子一 標數

  子二 釋名

  醜一 觀待道理

  醜二 作用道理

  醜叁 證成道理

  寅一 略說

  寅二 詳明

  卯一 標相

  卯二 釋相

  辰一 清淨相

  巳一 標釋五清淨

  午一 標

  午二 釋

  未一 現見所得相

  未二 依心現見所得相

  未叁 自類譬喻所引相

  未四 圓成實相

  未五 善清淨言教相

  巳二 問答一切智

  巳叁 結成清淨相

  辰二 非清淨相

  巳一 標

  巳二 釋相

  醜四 法爾道理

  癸八 總別

  辛五 自性相

  辛六 彼果相

  辛七 領受相

  辛八 障礙相

  辛九 隨順相

  辛十 過患相

  辛十一 勝利相

  丁二 總陀羅尼

  戊一 問

  戊二 許

  戊叁 說

  己一 長行

  己二 重頌

  丙叁 所起心相

  丁一 直說

  丁二 細辨

  戊一 無行心起

  戊二 化心有無

  丙四 所行境界

  乙二 抉擇余義

  丙一 雙非叁相

  丙二 生佛關系

  丙叁 大小用別

  丙四 身財增上

  丙五 淨穢土別

  甲二 名題時益

  乙一 問立名題

  乙二 說法時益

  【懸 論】

  解深密經有八品,此次所講的是末後一品,即是如來成所作事品。欲講此品,對全經的綱要,翻譯,與講此品之宗旨不能不先明白,故略分叁段來說:

  一 釋經題略明全經綱要

  本經名解深密經,經是諸經通名,解深密是本經別名。解深密有叁義:一、言深密者,即深奧隱密之法義;謂此經解釋深奧隱密的法義。佛在余經雖曾將諸法隱略而說,但未詳明解說,唯此經獨將一切法甚深奧義顯了說出,故此名解深密,由此經能解達甚深隱密的法義故。二、言解深密者,亦名深密解脫,即謂衆生無始以來,無明煩惱,妄想顛倒深纏深縛,難得解脫;此經于分別瑜伽及地波羅密多二品中,廣令衆生從深幽細密之纏眠中解脫出來,且不同二乘唯證我空,不解法執,故言深密解脫,以能究竟解脫故。叁、言解深密者,謂能開解佛果甚深秘密之無上妙法,即佛境界深奧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諸凡愚妄想所度,言辭所及,此經能解佛果甚深境界,甚深功德,故名解深密也。

  此經有五卷八品,其所诠通境、行、果,能诠文字即名曰經。經的梵音是修多羅,又名素怛纜,譯義爲線;謂能貫串攝持諸法諸義不散不失,如線貫花,此在印度之本義如此,與中國經字其義略同;所謂經緯,經即直線,以之引伸名聖哲常道,所謂“放諸四海而皆准,推諸萬世而不背”,則經義與修多羅義相當,其理甚明。經及律、論名叁藏,此在叁藏中經藏所攝;經藏最多,此是經中的一部。

  明全經綱要,是經有八品,第一是敘分,第二至第八都是正宗分,無流通分,因在後幾品末已各有流通分故。此經八品中第二至第五明境深密,第六至第七明行深密,第八明果深密;所以境行果即全經之大綱。

  第二、勝義谛相品,明般若真空之理;第叁、心意識相品與第四一切法相品,明唯識法相之義;第五、無自性相品,真俗不二,空有圓融,會歸中道;這都是明境,亦即明理。第六、分別瑜伽品,明止與觀,止即定,觀即慧,瑜伽言相應,謂要解行相應,必修止觀,于止觀之相應心境如實分別,故言分別瑜伽;第七地波羅密品,明十波羅密之行,乃十地菩薩所修,地前菩薩未能真修,十地並由修此十波羅密圓滿,即到彼岸,圓證涅槃;此二品都是明行,在一切行中,瑜伽與十波羅密爲一切行之中心。又、此二品有廣狹分別:豎則第六品明行廣,從初發心直至圓滿菩提皆修止觀故;第七明行狹,謂十波羅密必十地菩薩能修故,十地以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向之階段,經此種種階段,方能登地修十波羅密故。又、橫則第七品明行廣,總明十度行故;第六品明行狹,別明定慧度故;這是二品明行之差別。第八如來成所作事品,是明果,果即果位境界,果位事業,此品中所解釋即佛果法身化身之全體大用。

  二 釋譯題略敘四譯曆史

  現在所講的經本,是唐叁藏玄奘法師譯的。此經本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中國翻譯過來的譯本有四家不同:一、元魏菩提流支叁藏,初翻此經名深密解脫經。二、宋求那跋陀羅叁藏,翻此經名相續解脫經。叁、梁陳間真谛叁藏,翻此經名解節經。四、即唐叁藏玄奘所翻此經,名解深密經。此中四翻,經名各有不同者,以梵文一字含有多義故;或言深密,或言相續,或言節,各據一義。例如中國文字,亦有多義;自在義,高空義,天然義,此翻義不同亦然。但確切完備者,唯第四玄奘法師所譯之解深密經,故後之誦講者皆依之。

  玄奘師在李唐初年,單身遊學西域十七年之久,載回中國而已翻譯之經論,有七十余部千叁百余卷之多,在中國佛教譯史上很有光采,雅俗共知,毋須多爲介紹。

  叁 釋品題略明今講宗旨

  今所講者,名如來成所作事品。言如來者,即十種通號之一,如即如如不動不變不異之謂,遍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如如智證如如理,是即如義。又如即真實義,以本來如是故,不生不滅故,不增不減故,無變遷故,無毀壞故,唯如故名真實。由此不動義是如義,真實義是如義。然能究竟通達不動真實法性者,唯佛而已;而佛以大悲願故,即如而來衆生界現身說法,故名如來。又佛一切現化皆等同圓滿法身,清淨功德,故即來而如;所謂即來而如,用而常寂,即如而來,寂而常用;即爲佛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以能證窮真如法性,不住涅槃,以能化度法界衆生;故不于四威儀中而見如來,亦于四威儀中無不見如來,由此故名如來。

  言成所作事者,此品即明如來所說成就所作事業。在法身體上說如來既無所爲,亦無所作;現在說所作事,即是從體起用,故有轉*輪,度衆生相。又、諸如來乘本願力以己所證真實功德,攝受衆生,現種種身,說種種法,能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佛說法不但有爲功德說法,推本窮源,即以無爲功德而示現說。佛說法,不但化身,推本窮源,即以法身而起化身,佛無所爲而無所不爲,無所作而無所不作。衆生能依佛教法,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證,是即如來成就所作事。複言品者,即品節義,全經有八節,此節專明如來成就所作之事,故言如來成所作事品。

  今所以講明此品者,略分叁:一、法本故:吾人研究佛教欲明白學理,先要明白佛果,以教理皆是佛所證得清淨法界而流出,故佛果爲諸法之本。佛果不明,即不能透澈教理,則非但深理莫明,即五乘共法之善惡業果,皆不能正知正信;不信解五乘共法善惡業果,即于出輪回之叁乘共法不知趣證,而大乘則尤以明了佛果爲發菩提心第一義。所以,常人不明佛果功德,而以辨聰世智來推測佛法,皆屬虛妄分別。若知佛果,則知佛法由佛證知而說,乃起信解。今此品中即明佛果義,明佛果故即能通達輪回生死善惡業果之法,了脫生死叁乘之法,乃至無上甚深大乘之法。以欲明佛果爲諸乘法本故,故講此品。

  二、念佛故:如本山是淨土道場,諸位多是念佛的善友,但念佛亦必知道佛果性相體用,才能如實念佛。許多念佛人,只知口念,不解心念,此即不能算真實念佛。應知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德念佛,實相念佛,皆要以佛爲境,與心相應;故念佛是此心專注佛境,明記不昧不忘,是心念佛,是心即佛,方能算是真實念佛。詳細的說,無論持名念佛,觀像念佛、皆要由明了佛果境界而念念專注佛果境界,方克收效;爲令念佛人能真實念佛,故講此品。

  叁、趨果故:平常人略明佛法道理,即謂信佛學佛,然或以人天有漏業果爲滿足,或以出世無漏小果爲滿足,因對于佛果不能確切明了,故不能學菩薩而爲真實佛子。當知學菩薩,必先發四宏誓願之菩提心,而能發此心,必先對佛果明了決定,乃能對無上菩提生決定希求心,對十波羅密多無畏難行,對法界衆生無畏難度,對圓滿佛果無畏難證。所以講確實些,學佛應曰學菩薩,必學菩薩乃真學佛。爲明佛果,而發趣求心故,故講此品。

  明佛果功德,除佛地經外,以此品爲最詳晰。以上叁義,今講此品。

  【釋 經】

  甲一 問答抉擇

  乙一 問答正宗

  丙一 法化身相

  丁一 法身

  戊一 正明法身

  己一 問

  爾時、曼殊室利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來法身,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爾時者,即佛說地波羅密多品已竟時。曼殊室利菩薩,即文殊師利,譯名妙吉祥。菩薩、即已發菩提願之有情衆生。摩诃言大,以此菩薩爲諸菩薩中大菩薩故;又智慧最大故。白、即仰白。佛、即無上正等正覺者。法身、即佛所證法性功德身;相、即法身之相;今欲明法身相故,…

《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之革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