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淨土論講要
太虛
──二十五年八月在廬山大林寺講──
釋題
一 經論題
二 造譯題
解文
甲一 偈文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叁門
乙二 依經相廣明觀察門
丙一 明依經教
丙二 列觀功德
丁一 世界功德
丁二 佛功德
丁叁 菩薩功德
乙叁 述偈意總結回向門
甲二 論文
乙一 總征
乙二 廣釋
丙一 通示五門
丙二 別詳觀察
丁一 列釋叁觀
戊一 國土功德
己一 喻彰勝力
己二 列門分釋
庚一 列門
庚二 分釋
己叁 結顯妙義
戊二 觀佛功德
己一 列門
己二 分釋
戊叁 菩薩功德
己一 總標
己二 征釋
丁二 結歸一法
丙叁 善巧回向
丙四 結明五門
【釋 題】
一 經論題
往生淨土論,一名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論有宗經論、釋經論之別:宗經論,宗主經意自別立論;釋經論,依據經文解釋造論。本論依往生淨土論之名說,可爲宗經論;依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之名說,亦可爲釋經論。故題中雖是論題,亦兼經題。經名無量壽者,可總指淨土叁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是梵語,此雲無量壽;阿彌陀經,即小無量壽經。通常說無量壽經,單指佛說無量壽經。本論依無量壽經之義立論,本論遂名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即稱佛之名。阿彌陀本有無量壽、無量光諸義,然主要者爲無量壽義,故諸經多以阿彌陀翻爲無量壽。“量”義有四:一、空間量。就是有長、廣、厚之量,名空間量。算學上之幾何學,就講此長、廣、厚之量。二、時量。長、廣、厚,即是方量,此就時間上講,由一刹那、一小時乃至歲月等時,謂之時量。叁、重量。若兩、铢、斤等。四、數量。由一至二乃至阿僧祇數。何謂無量?凡爲言說之能說,思想之能想,皆不離上列諸量。若超過諸量,亦必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成所謂“言語道斷,心行寂滅”不可思議之情境,是爲無量。以百千歲乃至以劫數計算其壽,以有可計故,不名無量。要非言語思想所能推度,名壽無量。如壽無量,光無量等亦複如是。
經者,通常謂佛典有叁藏,叁藏即經、律、論。凡佛所說或弟子說而爲佛所印可者,名之爲經。即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之“契經”是。諸大菩薩依經之宗要而發揮之創作,或依經文注釋之述作,名之爲論。佛在世時,對弟子日常生活規定之規律,名之爲律。
無量壽經即是經題。優波提舍譯意爲論議,即通常所謂議論。問答、抉擇、分析、討論而發揮其要義者,謂之論。故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即釋無量壽經論。然依經義先爲作偈,梵語伽陀,略音曰偈,等于中國古來之詩。偈中立義,在發願往生,曰願生偈。本論宗旨所在,即爲願生,可名曰無量壽經願生偈論。于論題中取主要義,題爲“往生淨土論”,亦有簡題爲“往生論”者。
未釋論以前,先將淨土之義說明:土即國土,與國家之國義有別。此中國土,是指世界而言。世界、依佛典說:“虛空無邊,世界無數”。這與中國古來思想,以爲國土之範圍就是上天下地,舍此上天下地更沒有什麼國土世界,頗不易相通;但是與現代天文學正可相通。依據天文學者之研究所得,知火星世界中有人民。空中等于太陽之各恒星,皆是世界,亦可有人生,故世界無有限量。于此無量數之世界中,當然有苦樂、淨穢、好惡之種種差別,其清淨安樂美好莊嚴之世界,即是淨土。由此說來,西方淨土,在現代天文學上很容易承認。此娑婆世界,是苦的世界,不是莊嚴安樂美好的世界。處此衆苦脅迫之世界中,欲求擺脫苦惱,往生樂土,非修淨業不可!若修淨土業因,能得淨土樂果。釋迦世尊于淨穢、好惡、苦樂懸殊之世界中,特選說此清淨、勝妙、安樂之世界。彌陀經所謂“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平常人于此娑婆世界尚有所不見不知,聞于十萬億佛土外更有世界,必以爲無稽荒渺之談。然以諸佛之智慧眼觀之,確見有此世界,如吾人現前見有臺桌相等。故釋迦世尊勸導衆生,觀此世界災難困苦之逼迫,發求生極樂世界之心念,勤修淨業,往生淨土。以上明往生最淺顯義,依科學上之天文學,亦可見到。
依佛法中勝義谛說:究竟清淨之佛土,是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言說之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遍一切處,人人本具而不顯現者,爲煩惱業報之所障故,雖遍一切而不相應,終處于如夢如幻之生死中,流轉不息。若能破此煩惱業報幻夢,一念覺悟,一念即與淨土相應。是則“往無所往,生無所生”之往生義也。若據世俗谛說往生:“往則決定往,生則決定生”。以修淨業之因,至臨命終時,決定離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淨土之極樂世界。合勝義世俗谛說往生,又可說:“往則無所往,生則決定生”。以往生者,究以何爲真能往生之報體,若謂軀殼之中另外有一靈魂等爲往生報體,則靈魂之說早爲佛學所破。佛學上說往生報體,即阿賴耶識,此阿賴耶識遍一切處無有方所。生此國土之中,即由能生之業力成熟,而此國土之報體成就。如是得生淨土之淨業成熟,即生淨土之報體成就,故曰“往則無所往,生則決定生”。複次、就所成之報身未舍命時,爲此世界之報身,若舍命而往生極樂,即成爲極樂世界之報身,則“往有所往”。然無實在之能生所生,究從何而生娑婆,從何而生極樂?若從自生,未生則自體尚無,何能自生?若是他生,望自說他,自既不生,他何能生?若無因生,則等于無生。中論所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故可說“往有所往”,而“生無所生”。以上四句皆不可偏執,果能離執,即可隨機方便施設言說。
二 造譯題
婆薮槃豆菩薩造,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婆薮槃豆是造論菩薩之別名,菩薩是通名。婆薮、即天義、世義,世主天生之義。槃豆、即親義。故古譯有世親、天親之別。世親有弟兄叁人,世親之兄即無著菩薩,世親之弟即師子覺尊者,皆是出家菩薩。世親菩薩造論最多,號稱千部論師。始學小乘造五百小乘論,後轉學大乘更造五百部大乘論。菩即菩提,薩即有情;菩提乃成佛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雲“無上正遍知”,此菩提即從證無上正遍知果得名。諸有情若發得成菩提之心願,即是菩薩。中國人一向不明白菩薩之意義,錯認菩薩爲偶像之代名詞,凡屬泥塑木雕等之偶像,皆稱菩薩。不知吾人能了知佛果上之種種功德,發起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心願者,才是菩薩。菩薩之功行有遠近,智慧有淺深。十信位,謂之初發心菩薩;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位,謂之叁賢菩薩;十地是聖位菩薩。世親即四加行位之菩薩。在曆史上,一千六七百年前,印度有名世親菩薩者,造立此論,故曰婆薮槃豆菩薩造。
佛生于印度,說法是依印度梵語而說,其後弟子結集,亦用梵文等印度文字。現由印度之梵文譯成中國之華文,故須明翻譯之曆史。元魏即南北朝時北朝之魏,曰元魏以簡別于曹魏也。天竺、乾竺,皆是印度。元魏時、印度有通達叁藏之法師名菩提流支者,翻譯此論,故曰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梵語菩提,此雲覺,流支此雲愛或希。覺愛、覺希,即以菩提──覺──爲其所愛樂希望也。
【解 文】
甲一 偈文
偈文即規定五字一句者;偈後之散文,曰論文。本論無論偈文、論文,皆以修五門往生淨土行爲綱領,故此論亦可謂五門往生淨土行論。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叁門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我一心歸命,即我一心歸命世尊,是敬說法之主。經是弟子親聞佛說,于結集時首加如是我聞。論是依經而造,經由佛說,于造論時首當致敬于佛。一切教法,皆釋迦世尊所說,故世親于未造論前,首致敬于釋迦。如吾人于未誦經、未講經前,須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即皈命義。我、是代名詞,常人言我、執有實在之我;菩薩言我、但是以便稱呼之假名。成唯識論所謂“由假說我法”,即言佛及菩薩等言我,皆由假而說也。一心者,收攝散心,而專一其心以歸命于世尊。以此身命歸敬世尊曰歸命,表致敬之至。世尊者,世出世間之最尊最貴者,是諸佛之通號。然此中世尊專指釋迦,以釋迦是說法主故。而佛佛道同,敬釋迦亦即是遍敬十方一切諸佛。
歸命有恭敬禮拜義。我一心皈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爲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阿彌陀佛,是贊歎阿彌陀佛之光量無邊,爲贊歎門。如來者,如、即真如實性,證真如實性成無上正覺,而來度脫一切衆生;從真如實性而來,是無來而來,名爲如來。願生安樂國者,發願希求往生于安樂國土,爲作願門。禮拜屬身業,贊歎屬口業,願生屬意業,修清淨叁業也。
乙二 依經相廣說觀察門
丙一 明依經教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明所說之功德相,非由自所見,亦非自所臆談,乃依佛經中所說而說。修多羅、有譯素怛纜,此雲契經,即契理、契機之經常大法。就廣義說,修多羅是對律、論而言。就狹義說,即指十二分教中之長行散說分。此中指廣義說。
經中所說義廣,亦說有諸佛功德。今世親菩薩唯依佛經中說阿彌陀佛之功德相而說偈。真實功德相者,以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佛既于經中作如此說,則阿彌陀佛之功德當是真實而非虛假。複次、淨土莊嚴等之功德相,是無漏果所成,離一切顛倒染汙等相;此無漏之功德,離一切相、即一切相,故名爲真實相。將經中散說之功德相,總攝于此偈頌之中;而此偈文與佛所說之教法相一致,不相違背,故曰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
丙二 列觀功德
丁一 世界功德
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
觀察門,就是觀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依正莊嚴功德之相…
《往生淨土論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