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太虛
──二十九年七月在漢藏教理院暑期訓綀班講──
第一期
甲 思想的來源
乙 進行的前奏
丙 運動的實施
第二期
甲 理論的集成
乙 運動的複活
丙 學院的創建
第叁期
甲 世苑的創設
乙 教會的演變
丙 僧製的新議
第四期
甲 舊會的整理
乙 大學的改建
丙 新製的開製
我對于佛教叁十多年來改進運動的經過,可從好幾方面去觀察,而以關于僧衆寺院製度在理論上和事實上的改進爲最重要。在民國十六、七年間,全國都充滿了國民革命的朝氣,我們僧衆也有起來作佛教革命行動的。當時我對之有篇訓辭,內中有幾句話,可作我改進佛教略史的提綱:“中國向來代表佛教的僧寺,應革除以前在帝製環境中所養成流傳下來的染習,建設原本釋迦佛遺教,且適合現時中國環境的新佛教”!我曆來的主張,是要在寺院僧衆製度的改進上做起;這幾句扼要的提示,可以把我叁十多年來佛教改革的宗旨都說明了。至于我改進佛教的經過,可以分作四個時期來講:
第一期
甲 思想的來源
我改進佛教的第一個時期,是從十九歲至二十六歲的七年間──光緒叁十四年至民國叁年。在民國十六年曾作有告徒衆書,內中曾提到我這個時期思想來源的概論:
余在民國紀元前四年起,受康有爲大同書,譚嗣同仁學,嚴複天演論、群學肆言、孫中山、章太炎民報,及章之告佛子書、告白衣書,梁啓超新民叢報之佛教與群治關系,又吳稚晖、張繼等在巴黎所出新世紀上托爾斯泰、克魯泡特金之學說等各種影響,及本其得于禅與般若、天臺之佛學,嘗有一期作激昂之佛教革新運動。
在光緒叁十四年以前,我那時專門在佛學及古書上用功夫:或作禅宗的參究,或于天臺教義及大藏經論的研討。後來受了中西新思想的熏習,把從前得于禅宗般若的領悟,和天臺宗等教義的理解,適應這個時代思潮,而建立了我改進佛教的思想。其實、從當時佛教環境趨勢上說來,也不得不發生這種思想。因爲在光緒的庚子年後,有所謂變法維新的新政,國家對于一切都實行改革,尤以辦學校爲急進;教育當局往往藉經費無出爲名,不特占廟宇作校址,且有提僧産充經費的舉動。這種占僧寺、提僧産、逐僧人的趨勢,曾爲一般教育家熱烈地進行著;故當時章太炎先生有告佛子書之作,一方面叫僧衆們認清時代,快些起來自己辦學;一方面勸告士大夫們,不應該有這種不當的妄舉,應該對佛教加以發揚。
乙 進行的前奏
當時國人去日本留學的很多──因覺得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已成爲一個強國,所以值得我們去就近學習──,而日人到中國來的也不少。日本盛行的真宗和曹洞宗底布教師也跟著來華了,故有曹洞宗的水野梅曉,在長沙與湖南僧界長老辦僧師範學校;而揚州天甯寺文希辦普通僧學校,亦因此而起。我國僧衆因受了國家社會對佛教摧殘,和日僧來華傳教影響,便起了依賴日僧保護寺産的心願;日人眼見我國佛教受摧殘,也就效法西洋耶稣教來華傳教的辦法,引誘中國的僧寺受其保護,故杭州就有叁十多寺投入了日本真宗的懷抱。那時、日本真宗來華代表爲伊藤賢道。杭州各寺在真宗保護之下,如遇提僧産、占僧寺等情,就由日本領事出面保護。因了這些瓜葛而鬧出很大風潮,連地方長官如浙江巡撫也不敢作主判斷,把這種情形呈報中央政府──那時應該說是入奏皇上──。結果、一方面向日本交涉,把投入真宗的事情取消;一方面由政府下诏保護佛教,並令僧衆自辦教育,故有僧教育會的産生。于是全國各省各縣,紛起組織教育會,與普通教育會成了對立的形勢。
僧教育會組織的性質,一方面是辦幼年僧徒小學,培育僧衆的人材;一方面是辦普通小學,以補助國民教育。但大都是各省各縣各自爲政的設立,談不上有系統的組織。僧教育會的組織成功,雖然是由各寺院長老的聯合,但僧教育會的會長卻有兩個:一是當地德高望重的出家長老,一是地方上有名望而熱心教育的紳士,而紳士也不一定是佛教的信徒。這是受政府明令所成的教育組織,又有紳士在中協助,故能與當地的官廳發生密切的聯系。經費由各寺院分擔,如有不願捐款或不送幼僧入學的行爲,得由政府差人催索或強迫入學。這些僧教育會,組織健全,辦理完善的固然是有,但徒擁虛名,實際由紳士主持,或隨新潮流趨向,失卻佛教立場的亦不少;甚或俗化成飲酒、吃肉、聚賭等違反僧製的腐敗勾當。這種組織不健全,辦理不完善的僧教育會,和當地非佛教徒的鄉紳會長,任用私人操縱會務以圖中飽分肥,有著莫大的關系。我在當時也曾參加過幾處的僧教育會。
甯波在八指頭陀──寄禅老和尚領導之下,在光緒叁十四年也把僧教育會組織起來,該會管轄的範圍包括甯波府──除定海縣──所屬各縣。在光緒末年,我因爲上來所說種種關系,也就熱心參加這種活動。入冬、在江蘇有個比較有系統的省僧教育會的組織,在鎮江金山寺開成立會,八指頭陀與我代表甯波去列席參加。江蘇因爲有全省組織的緣故,力量比較雄厚,除各縣辦有僧徒和民衆小學外,並籌辦全省僧師範學校。同年、南京楊仁山居士就金陵刻經處創辦祗洹精舍,該舍與錫蘭達磨波羅居士取得密切的聯系,同抱有複興印度佛教的意志,欲使佛教傳到各國去。我因參加江蘇僧教育會底關系,聽到有這種作世界佛教運動的組織,于是次年也到南京去加入。該舍的主要科爲國文、佛學、英文。祗洹精舍只有一年的曆史,因經濟不繼而停辦。初辦的上半年我未參加,我是第二期才進去的。我在祗洹精舍的時候,已有普陀山定海縣教育會的成立,該會辦有:在定海縣城的慈雲小學──國民小學,至今尚存;在普陀山上純沙彌的化雨小學,下半年因華山法師辭職,遂請我去當佛學教員。這就是我參加僧教育會、佛教學校、祗洹精舍的經過。
宣統二年,我二十一歲,廣東新辟一家叢林,有創辦全省僧教會的建議。有人來請我去相助辦理,于是我就去廣州。後來、因爲該寺的主持者是外省人,與當地僧衆語言和風俗習慣種種隔膜的關系,結果沒有組織成功。在廣東時,我曾專門作宣傳佛學的工作,引起一般社會知名之士,對佛學研究的興趣,如中山大學校長──中委鄒海濱﹝魯﹞先生,曾經替我翻譯;因此在廣州組織佛學精舍,如現在純爲研究佛學的佛學會一樣的組織,並與當地的官紳及學界、報界結了不少文字緣,遂開廣東研究佛學的風氣;下半年,被推爲那個新開叢林的住持。我在廣東住了一年多,廣東是革命的策源地,當時遂多與革命黨人往來;後來因了富有曆史意義的黃花崗事件,清廷嚴拿革命黨人,我也受其影響,結束了廣東的佛教事業,回到上海。
在那個時候,我對于佛教改進的思想,就是要怎樣根據佛教的真理,適應現代的國家和社會,使衰頹的佛教複興起來。由于此種思想的影響,隨著中國維新和革命趨勢,與革命黨人自然而然的接近,在思想上也受了社會主義、叁民主義很大的影響,這是我在廣東所經過的大概情形。
我由廣東回到上海、浙江,正是清廷預備立憲的時期,各地佛教寺産,多發生被占提以辦自治事業的風潮。江蘇和浙江等省的僧徒,在上海召開聯合會議,推舉八指頭陀入京請願:請政府保護寺産,並呈遞振興佛教計劃書。該書是由我和上海神州日報主筆汪德淵先生起草的,籌備到八月間,適革命發動,遂未果舉行。
丙 運動的實施
革命進展得很快,辛亥年末,就進占江、浙;不久,孫中山先生回南京就臨時大總統職,宣布廢除農曆改用陽曆,于元旦成立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後,佛教徒曾分頭發起組織各種事業,如李政綱、歐陽竟無等人發起組織佛教會,佛教會上並無中國或某省等範圍,曾擬有章程,主張政教分離,呈請總統承認,得到總統表示贊同的覆函。同時、謝無量亦發起組織佛教大同會。我在辛亥之冬的民國元年,也到了南京,發起組織佛教協進會,在毗盧寺設立籌備處。當時僧師範學校學生領袖仁山法師,也是我在祗洹精舍時的同學,因欲以鎮江金山寺辦學校,亦來京請願。我遇見仁山法師後,對他這種舉動,認爲只是應辦的一件事業;我就把我的佛教協進會向他說明,希望他參加發起。他很樂意地接受我的意見,並主張會所雖設南京,成立大會則在金山寺舉行。我們就積極地草了宣言和章程;我曾請了一位廣東朋友介紹,谒見了臨時總統──那時的政府是很平民化的,每日規定了時間,會見民衆,接納民意──,我報告佛教協進會的計劃,孫總統指定馬君武先生和我接談。這佛教協進會,就是我對改進佛教具體的實際的表現。
先時,我既接受了仁山法師底意見,就履行佛教協進會成立會在金山寺舉行的諾言,到金山寺上仁山法師剃度的觀音閣,進行籌備開會的工作。在開會前,有反對的,也有贊成的。會中主要的人物,除了我同去數人之外,就是仁山領導的僧師範同學們──他們從前在僧師範學校時,曾與揚、鎮諸山長老發生過很大的磨擦──。金山的僧衆,雖不願意此會在寺內舉行,惟處于當時革命濃厚的氣氛中,亦無可如何,唯有暗中勾結諸山長老,作非公開的抵抗。開會時,到有會員和各界代表諸山長老約六七百人。我以和平態度報告籌備之經過,並宣讀通過章程。接著,仁山法師就作了一番演說。當時即有揚州的寂山和尚起立,拿出長老的資格,以老和尚訓誨小和尚的態度,對這位新進的仁山法師,加以嚴厲的駁斥。由此引起了血氣方剛的僧師範同學們底劇烈反抗,全場空氣極度緊張,從唇槍舌劍式的辯戰,幾演成“全武行”的慘劇。幸得赴會各界代表底排解和製止,把章程上負責的人提出通過後,草草散…
《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