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探索(釋智德)

  《攝大乘論》探索

  釋智德

  內容提要:本文闡釋了《攝大乘論》裏幾個比較有特色的課題。一是比較證明了玄奘大師的“正統唯識”與真谛叁藏法師成爲“旁統唯識”的緣由,讓學習《攝大乘論》和唯識學的學人,更好地揚棄唯識宗裏的有關理論。其次是論述了《攝大乘論》譯傳情況及其最重要的一章,即《攝大乘論·所知依分第二》,便益學人掌握唯識學的中心理論——阿賴耶識。培養學佛者必須要有的正知正見。再其次是敘述了大乘佛教的幾個重要問題,如批判了小乘行者毀撥大乘不是佛說,肯定地論證了大乘是佛語。大乘學人發無上菩提之心,證無上菩提之果,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其間如果懈怠放逸退轉墮落該怎麼辦?本文給出行之有效的防治辦法。信佛學佛,靠的是浩如煙海的叁藏十二部聖典,關鍵是理解上的正確與否?這個天大的問題,本文也有具體的解答。

  關鍵詞:攝大乘論、佛陀、無著、阿賴耶識。

  作者簡介: 釋智德,現是閩南佛學院男衆任課法師。

  導言

  我佛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爲諸衆生開示佛之知見,令諸衆生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佛陀的一生說法,不論是橫說豎說、深說淺說、大說默說、實說權說,都是爲了這一目的,令衆生悟入佛之知見。上根利智者能暢佛本懷,一聞即悟。根機劣鈍者不體佛意,執文而忘義,執理便廢事,是以和合一味的根本佛教——金口所宣的四阿含聖典時期的佛教,經一而再,再叁再四的分裂,而成吵吵鬧鬧的二十部的部派佛教,部派與部派之間,爲一些枝末問題爭論不休。但他們共同的核心理論思想是我空法有,成實派雖涉及到法空,仍是相當的不徹底,猶其是說一切有部,更主張一切皆是實有,執著“叁世實有、法體恒有”,這與佛陀說的人法二無我而又有因緣果報的意義相去甚遠。佛滅後六百年間,龍樹菩薩出世,見到部派佛教相當嚴重的法執,便據大般若經,倡導大乘畢竟空義,橫掃小乘的法執和外道的邪執,所向披靡,無不摧伏。大乘空教,甚深難思,如《十二門論》(注01)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智慧差一些的人,聞說空義往往墮于惡趣空。走上佛陀所呵責的斷見邪途。佛滅後九百年,無著菩薩降世,根據彌勒菩薩的五部大論和《解深密經》等的思想,批評小乘心境俱有的增益執,駁斥大乘心境俱空的損減執,而弘揚非空非有的唯識中道了義之教。又根據《大乘阿毗達磨經》等,造《攝大乘論》,並叫其弟世親菩薩作注,後人有無性菩薩爲其作釋。從此以後,唯識學經過二兄弟,十論師,成爲印度佛教的二大主流之一,如日中天,普利群生。

  一 《攝論》的作者、譯本及注釋

  《攝大乘論》的作者,無著菩薩,北印度犍陀羅國人。梵語名阿僧伽,漢譯無著,因此尊菩薩能入大乘甚深空觀定,對一切無複執著,故自號無著。菩薩有兄弟叁人,自己是老大,老二名叫世親,老叁名叫師子覺,都于有部出家。後來無著菩薩遇到一位阿羅漢傳授給他小乘的空觀法,證得神通,便回小向大,運用神通到兜率內院親近依止彌勒菩薩學唯識,而弘揚大乘唯識中道教,位登第叁發光地。菩薩著作很多,大體以法相唯識爲主,唯識學所依六經十一論中有他的叁部著作:(一)《顯揚聖教論》,玄奘大師譯有叁卷,(二)《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師子覺造有釋論,玄奘大師譯爲十六卷。(叁)《攝大乘論》,有多種譯本。《攝論》是無著菩薩參考其他經論,爲《大乘阿毗達磨經》中《攝大乘品》作的解釋。宗旨是唯識無境,通過聞思修叁慧,戒定慧叁學的熏修,六度萬行的修習,轉識成智,究竟成佛。《攝論》是專門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的《攝大乘品》,可以說《大乘阿毗達磨經》是本論的根本經典。至于其他參考所依的經論,可以從本論的義理和內容上考察。從義理上看,《華嚴經》,《般若經》是本論正所依據的契經。《華嚴經》(注02)雲:“叁界唯心”,近似唯識學的萬法唯識思想。唯心與唯識是名異義同,如《唯識二十論述記》(注03)雲:“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又《般若經》講十八空或二十空的甚深教義,其中有內容、外空。內空、即唯識無我,識即是空;外空、謂唯識無境,色即是空。《般若經》雖講不可得空,卻與唯識義理,深相契合,所以《般若經》亦是本論正所依的契經。從內容上看,本論所引教證的經論不少,主要有《解深密經》、《辯中邊論》、《分別瑜伽論》和《大乘莊嚴經論》等。《解深密經》爲佛親口所說的唯識契經,無著菩薩造論弘揚唯識自然會引爲教證。《辯中邊論》、《分別瑜伽論》是慈尊五部大論中的二部,《大乘莊嚴經論》是彌勒菩薩說頌,世親菩薩作釋。無著菩薩承慈氏的唯識教,造《攝論》引爲教證,是情理中事。這一經叁論,本論文中多處引用其文。學者欲知其所以然,請讀《攝論》。

  《攝論》傳來漢地,最早是由後魏佛陀扇多譯成《攝大乘論》,二卷,不分品章,一大整塊。其次是陳朝真谛叁藏所譯《攝大乘論》,叁卷,分爲十品。第叁是隋達磨笈多譯《攝大乘論釋本》,叁卷,分爲十品數十章。最後爲唐玄奘叁藏譯《攝大乘論本》,叁卷,分爲十一分。此中最有影響的便是谛譯和奘譯,第一、叁兩譯影響很小。內容最完善,義理最精確的譯本,還是奉诏譯出的唐譯本。流傳既廣且久,現在各大佛學院,學者,專家,凡是學《攝論》的,都依此譯本爲藍本。《攝論》的釋本,在印度本土便有兩種,一是世親菩薩奉兄命作的《攝大乘論釋》。略稱世親菩薩釋論。漢地有叁種譯本,真谛叁藏譯爲十五卷,隋笈多與唐玄奘叁藏均譯爲十卷。二是無性菩薩造的,略稱無性釋論。奘師譯成十卷。此兩種釋本,世親是無著的弟弟,,又是無著的徒弟,故世親的解釋較爲精當,能申無著的主張,是研究本論的主要釋本,無性釋可作爲參考。《攝論》在中國的注釋本,據日人左伯定胤等二人合著的《攝大乘論解題》所載,有窺基,智愷等十一家的注疏,他們多是奘師和谛師的門徒。當代有佛學大家印順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等以及民國時期王恩洋先生所注的《攝大乘論疏》。

  二、真谛與《攝論》

  《攝論》盡管有四次傳譯中國,與《攝論》感情最濃,使之成爲一大學派弘傳于大江南北的,應首推真谛叁藏法師。法師是西印度優禅尼國人,婆羅門種族,是南北朝外來僧侶中最有才華的一個,學通內處,尤精大乘。于梁大同(公元 546年)來華,不久遇到候景之亂。在那朝代更替,硝煙彌漫,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盡管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法師還是勤勤懇懇地譯經,孜孜不倦地教學。後來于陳宣帝太建元年(公元 569年)正月十一日圓寂在廣州,享年71歲,在華23年。一生中譯經64部, 278卷,著疏19部, 134卷,《俱舍論》,《攝論》是他的代表作。《攝論》是谛師于陳文帝天嘉元年(公元 560年)在廣州光孝寺所譯。此論剛譯出來時,長江南北,中原各地流行的言教大多是與唯識相抗衡的空宗,真谛叁藏弘揚《攝論》,受到空宗學徒的障礙。法師氣憤填膺,撫胸哀恸,召集門徒道尼等十二人,共傳香火,發宏誓願,誓弘《攝論》,不令斷絕。如《高僧傳·真谛叁藏法師傳》(注04)雲:“時智愷諸僧,欲延還建業。會揚辇碩望,恐奪時榮,乃奏曰:“嶺表所譯衆部,多明無塵唯識,言乖治術,有蔽國風,不隸諸華,可流荒服,帝然之”。空宗學者雖然由嫉妒而借王權勢力,排斥打擊真谛叁藏,使得叁藏更加堅固了誓弘自已傑作的決心。經過他們師弟的努力,形勢有所好轉,研學《攝論》的人越來越多,遂成一大學派——“攝論宗”,研習《攝論》的學人學者,被時人稱爲“攝論師”。此一學派由真谛叁藏的弟子弘揚于南北兩地,南方以智愷,法泰等爲代表,北地以道尼,昙遷等代表。唐初,玄奘叁藏從印度取經回國創立了法相唯識宗,攝論宗並入唯識宗,失去了自己的宗派地位,僅成爲唯識宗的一名“小將”。

  真谛叁藏依《攝大乘論》,弘揚唯識無塵之教,開創攝論宗。立能變之識有九。第一,眼等六識意義相似唯識宗。但有所不同:谛師所言六識,全是屬于煩惱虛妄一面,沒有象唯識宗有轉識成智的可能性——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如他所譯《攝論》(注05)雲:“此六識是煩惱業緣起故。”第二,第七識名阿陀那識,谛師也譯作執持識,謂執著第八識阿賴耶爲我、我所,純是煩惱而沒有法執,舍去煩惱,便舍去第七阿陀那識,空空如也,毫無一物,所以第七識決定不能成佛。與唯識宗的第七識轉爲平等性智,一絲無涉。第叁,第八識叫阿賴耶識,有叁種,(一)解性阿賴耶,有成佛義;(二)果報阿賴耶,緣十八界;(叁)染汙阿賴耶,緣真如境,起四謗(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即是法執非人我執,有成佛義。真谛叁藏把第八阿賴耶識解爲真妄、染淨的和合識,完全同于《起信論》中有真如門與生滅門的真妄和合的阿黎耶識,與唯識宗第八阿賴耶識,唯虛妄分別所攝,轉爲大圓鏡智的說法迥然不同。第四第九阿摩羅識,譯作無垢識,以真如爲體。真如有兩種意義:一是所緣境,即是法界,實相等。二是能緣義。真谛叁藏的第九識說,與唯識宗完全異趣。唯識宗認爲,阿摩羅識,只是轉染汙的第八阿賴耶識,爲清淨的無垢識,是阿賴耶識的清淨分,實性,並不是離開阿賴耶識另有一個第九的阿摩羅識。真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所親證的如實境,是無分別智所緣的對象,只是所緣境絕無能緣義。真理只有一個,到底是攝論宗的九識說對或是唯識宗的八識論對呢?我們不忙下結論,此二宗皆承無著、世親二兄弟的學說而弘揚唯識教,且把他二兄弟的著作拿出來對照一下便見分曉。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明顯地將第八識列爲有爲法,真如判爲無爲法。如果第八識是…

《《攝大乘論》探索(釋智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