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鑒

  

人鑒

  李圓淨編著

  

一、忠

  

二、孝

  

叁、悌

  

四、節

  

五、信

  

六、廉

  

七、儉

  

八、謙

  

九、抑

  

十、誠

  

十一、改過

  

十二、立志

  

十叁、修善

  

十四、修福

  

十五、利人

  

十六、利物

  

十七、救民

  

十八、放生

  

十九、拯難

  

二十、濟急

  

廿一、憫孤

  

廿二、容過

  

廿叁、持戒

  

廿四、念佛之一

  

廿五、念佛之二

  

人鑒跋

  

  

  一、忠

  凡處事接物,能夠盡心盡職的,都叫做忠。忠、在從前君主時代,是臣對君言,現在民主時代,是民對國言。今日我們說盡忠,即是愛國。人能對愛國之道,盡心無欺,則舉心動念,全不爲自己身家起見。古來偉人能夠造成大人品,大概都是從萬死一生中來的。平日不避豪強,不惜名位,或委曲濟事而非阿附,或執法不同而非矯激,他們早已把此身獻給了國家,所以凡所作爲,都是忠的表現。這個忠字,質的方面,從前的對象是君主,現在呢,是連自己也計算在內,渾然一體,忠的意義更爲深刻了。量的方面,從前的範圍局于君臣之間,現在呢,是擴大到國界最後的邊沿,凡盡納稅義務和享國民權利的人,無論男女老幼,不分富貴貧賤,都有他們應盡的忠忱了。可見民國而後,倫常的意義,在質在量,都比以前重大得多。言忠,應擴充而爲全民對全國的忠。言節,應擴充而爲男女雙方都應遵守的節。此外言孝,言悌,言信,也都應比以前益加擴充地去解釋。

  甲、矢忠誠寇仇景服

  郭子儀,討平安祿山,收複長安,再造唐室,功蓋天下。魚朝恩等誹謗他,他逢诏到即上道,一點也不觀望,因此讒間不能行。同纥吐蕃等叁十萬人侵入醴泉,京城大震,他單騎入虜營,開誠面谕,回纥下拜,即日退兵。朝恩使人發掘子儀父墓,他入朝的時候,中外懼有變。帝唁問,子儀哭道,“臣將兵日久,不能禁阻軍士們殘人之墓,今日他人發先臣之墓,這是天譴,不是人患。”朝恩嘗約見,元載預先警告,部下也要隨從,他一概不聽,只帶著家僮前去。朝恩問,“車騎何少?”他將所聽到的話告知朝恩,朝恩感動了,下淚說,“非公長者,得無見疑!”田承嗣向來很不安分,他的使者一到,承嗣西望下拜,指著自己的膝蓋說,“玆膝不屈于人久矣,今爲公拜!”李靈耀盤據著汴州,把公私財賦遏住;但對于他所運的財幣,非但不敢阻留,反派兵衛送。他部下有宿將數十人,都是王侯,一任他頤指進退,有如部曲;幕府中六十幾人,後來都做到將相,可謂知人善任了。八子七婿皆貴,孫輩數十人來到問安,也不能盡識。後代多以功名顯。這都是他的盛德所致。

  乙、耽逸樂百姓相輕

  崔荛,亦是唐朝人,任觀察使時,只知享受,不親政務。人民來訴旱荒,他指著庭前的樹說,“這裏還有葉,那裏會旱?”喝叫打逐出去。大衆動怒,要驅逐他。他逃到民舍,口渴求飲,百姓將尿給他飲。看老百姓將便溺當水,和崔荛將葉比苗稼,這一場惡作劇,到底是誰之過?後來崔荛的官職,終于被朝廷革掉了。

  二、孝

  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個人對于父母不能盡孝,就可以斷定這個人對于社會國家也不會有偉大的建樹。因爲忘本之人,天良已喪,那裏來的公忠之心,廉潔之德?所以世間不患無才幹,而患無真性情,不患不能爲人父師,而患不能爲佳子弟。古人說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則一家平,在一國則一國平。所有一切服務社會公忠體國的公德,務要澈底的從孝道建立起來。這實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處,只要在這裏養得活,便能夠枝附葉貫地千花萬朵俱森發了。羅氏訓世編說,“孝子事親,不可使吾親生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不可使吾親生驚懼心,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悔心。”至于老的、病的、鳏寡的、貧乏的,這四等父母待孝更切,他們的怨氣更足動天。要曉得孝的理雖有一定,孝的事卻無一定,只要我們于理見得明,自然隨事都能如法了。

  甲、冒霜雪扶棺跋涉

  薛浚,字道頤,少年喪父,事母極孝。周天和年間,襲爵虞城侯,官至考功侍郎。母病死,扶棺歸葬。時深冬極寒,他披麻赤腳,冒犯霜雪,自京回到夏陽,五百幾十裏途程中,腳凍指墮,瘡血流離,朝野爲之傷痛。帝令回朝,他屢請終喪,不許,到京朝見。帝見他毀瘠過甚,改容對群臣道,“我見薛浚哀毀,不覺悲感傷懷!”他後竟因不勝傷感而卒,高祖聞知,當廷流涕。他做了一世的清官,死的時候,並無余蓄。他的行爲,今人或者要以爲太過,且再看楊黼的事。黼辭親入川,訪無際大士,在路上遇見一老僧,問他到那裏去,回答訪無際。僧說,“不如見佛。”問“佛在何處?”僧說,“你只要回家,見有倒屣披衣的便是。”他趕回家去,暮夜敲門。老母歡喜,披衣倒屣走出來,正是老僧所講的佛狀。他一見驚悟,自此盡力孝親。

  乙、藏熱飯累母奔波

  徐姓兄弟二人,龍遊人,住處相隔十幾裏。相約共同養母,五日一輪。兄極貧,有一次,輪到他供母,缺了兩天,對母說,“食乏,且往弟家。後當補缺。”母到弟門,不肯納,說兄供未滿。母將兄意說了,仍被拒絕。母聽見飯熟,乞稍止饑。弟密使妻將飯放在床上,將被覆蓋。母只得含淚還兄家。忽雷電交作,妻在門死,夫在堂死。按胡霆桂任鉛山主簿時,嚴禁製私醋,有女人訴姑私釀。霆桂诘問,“你事姑孝麼?”答“孝。”桂說,“既孝,可代姑受責。”即以私醋律鞭婦。安得霆桂也給這一對忤逆男女一頓皮鞭,免他們慘死也好!

  叁、悌

  骨肉、手足,是中國向來用以形容兄弟間親切的名詞,這實在是最適當也沒有的形容。能夠把這兩個名詞表示得恰好的,無過于法昭禅師的詩:“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爲弟兄?”父母生來,本同一體,手病連足也痛,足病連手也痛,端的是個同氣連枝!人倫之中,朋友間的會聚是沒有一定的;即父之生子,妻之配夫,極早也要在二十幾歲光景。只有兄弟在數歲之內,相繼出世,自竹馬遊戲,一直到鲐背鶴發,相與周旋,有多至七八十年之久的。所以在骨肉之間,只該講情,不該講理;執了理便傷情,傷情便不是理。耐些沖撞,讓些財帛,旁言弗聽,宿怨弗留,彼此恩意和洽,猜忌不生,天倫間的樂趣,實有非言語筆墨所能形容的!

  甲、感長兄歡欣團聚

  趙彥霄與兄彥雲,同居二十年。兄浪遊廢業,霄屢谏不聽,于是請求分析。分後五年,兄産敗完了,又欠人債。除夕正想逃亡,霄設酒,迎兄嫂來飲,開口說道,“我本來沒有分析的意思,只因兄用度不節,深怕蕩盡,不得已才分家的。今日尚幸留得先業一半,請兄嫂仍再同居,主持家事。”當下將分券燒了,把合庫鎖鑰盡交兄嫂收管。更出私蓄,償清兄債。兄嫂愧謝不已。兄從此治家勤儉,處事謹節。就在這一年,彥霄父子兩人,同榜登第。看彥霄待兄嫂處,妙在全是一片恻怛至誠,如此才得泯然無迹,兩兩相忘。若有一些介介,便觸人心目,即使兄嫂受了,也不能心安的呢。

  乙、遇時賢消弭參商

  施佐、施佑罷官家居,因田産不勻,發生意見。同邑嚴名鳳,平日事兄如父,周恤保愛,無所不至。一日,在舟中偶遇施佑,談及爭産事。名鳳颦蹙地說,“我正愁著家兄的懦弱,如果他也能有令兄的力量,就可以將我的田産盡拿了去,吾複何憂!”說著,揮涕不止。施佑當下恻然感悟,就拉他同到兄處且拜且哭。施佐也涕泣慰解,各欲將田相讓。從此,兄弟親愛到老。又淮陰地方某官有兩子,自幼不和,常常幾年也不見一面。後來兄病重了,呼弟到床前,執著他的手說,“我十九歲結婚,在少年從無妻子的愛;叁十八歲丁憂,到老年從無父母的愛;想來相聚得最長久的,莫如你我兩人,卻又一生不合。到現在才悔悟,但吾生已盡,可來不及了!”可惜他們不能夠像施家兄弟,早一日遇著嚴先生這種人,竟把大好的光陰耽誤了!

  四、節

  節、是夫婦之間共同需要的一種操守,是以調和感情爲目的,節製性欲爲方法的。影響所及,對于全社會的氣節和風紀,都有很大的關系。所謂性欲,不僅飲食男女之欲,那驕慢、逸樂、殘忍、忌妒等都是性欲裏面的成分,凡放縱飲食男女之欲的,其他不良的欲自然會連帶地發生;所以真正能夠節製性欲的人,必定就是真正能夠保全和發展個性的人。細尋曆史迹象,凡一社會多貞操婦女,同時必多重義輕利的男子,否則風俗必習于欺詐。近時新說流行,情欲既求解放,欲熾必致多爭;一面事事要仗法律製裁,一面各以巧僞破壞法律,世風日下,遂不可問。盡管聽見禮教吃人之論,卻眼見不少婦女爲今人所吃。人…

《人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