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墮胎影片風波——兼論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墮胎影片風波——兼論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釋昭慧

  一、前言

   民國九十叁年四月二十一日下午,筆者至教育部二樓會議室,參與“推動生命教育谘詢委員會”第四屆師資組與研發組聯席會議[1],本次會議由教育部訓委會何進財常委主持。

   會中針對近日有關輔大神學院所發行的“殘蝕的理性”墮胎影片,引起女性團體抗議並要求禁映一事,提出臨時動議,討論該片是否適合供作中學教師“生命教育”之教材。

   拍攝這部影片的是美國Berhard N Nathanson醫師,他原來爲人墮胎,到後來卻在良知促使下,投入了反墮胎運動。他訪問過一萬多名墮胎婦女的案例,並透過胚胎鏡(一種可置于子宮內的微攝影機),詳實錄播一個五個月大的男胎在母體內的短暫生命,赤裸裸呈現了晚期墮胎的實況。他以統計數字警告世人,美國每天就有四百余次殘忍恐怖的墮胎個案發生。片中並訪問了幾位因墮胎而受害的婦女,她們的身心因墮胎而留下了無可抹煞的創痕。

   輔大神學院在國內發行該光碟片的目的,是要讓社會大衆了解什麼是墮胎,以提倡尊重胎兒的生命權。但有些女性團體卻認爲該片誇大不實,有恐嚇婦女之嫌,不應用作教材。

   在本次會議中,人本教育基金會臺中分會主任張碧華委員認爲,播放該影片有“恐嚇”之嫌。但筆者卻認爲,該片發行人輔大艾立勤神父爲人正直而仁慈,“恐嚇”涉動機論,對他並不公平。張委員遂進一步解釋雲:這不是指影片本身恐嚇人,而是某些中學在放映該片時,難免會出現有恐嚇之嫌的不當陳述。而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韋薇修女則中肯地表示:全面反墮胎,對某些走投無路的女性,確有窒礙難行之處。

   筆者于是建議:教育部最好先要求已放映該影片的學校班導師,調查學生看過該影片後的反應,再作周延之決定。此一建議,獲得采納通過。但是教育部是會就此製止該片播放,還是會尊重中學教師的教學自由?截至筆者寫作本文爲止,還沒有拍板定案。

   本文之中,擬將四月中旬以來的這場“墮胎影片放映風波”作一回顧,將正反兩造的意見作一彙總整理與評論,並提出筆者源自佛法“中道論”的看法。

   由此吾人亦可窺見:生命教育教材,倘若在過往儒家本位的意識形態中,或可定于一尊而免除爭議。但在現今多元思想活潑開放而互相激蕩的社會裏,勢將因意識形態有所差異,而陸續出現一些重大爭議。而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占有的角色,已較過往思想定于一尊的時代,相形重要,它給生命教育帶來了豐富的養份;但是無可避免的,某些俗世的觀念,在生命教育的場合,也會與宗教意識形態之間産生拉扯的力量。而本次的墮胎影片風波,只是重大爭議的其中一端而已。

   墮胎影片風波所導引出的“生命教育”課題就是:

  一、“墮胎”議題是否可納入中學生命教育教學範疇?

  二、如果可以納入,那麼,“墮胎”議題是否可采用類似“殘蝕的理性”墮胎影片這種有震憾鏡頭的輔助性教材?

  叁、遇到這種爭議性話題,生命教育的中央行政主管與基層教師應該做何處置?

   第叁個課題,由于爭議性話題內容不同,情境互異,筆者很難就著“墮胎影片風波”一事,而就擴大類推到所有的爭議性話題,認定教育部與教師應有怎樣的做法。因此在本文中,純粹是針對“墮胎影片風波”中教育部與基層教師的表態,提供一點看法。

  二、反對放映墮胎影片的理由

   九十叁年四月十一日,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蘇芊玲在中國時報投書指出,報載,臺北市擬動用龐大教育資源,在全臺北市高中職的護理軍訓課全面播放一部名爲“殘蝕的理性”的墮胎影片,用以推動生命教育。對于這個決定,她們認爲有待商榷。該文內容綜述如下:

  一、該片修法企圖明顯:去年因臺灣“優生保健法”面臨修法,被國內急欲禁止或限縮墮胎條件的一方作爲宣傳之用。這樣一部“運動”企圖十分明顯的影片,居然這麼輕易地就被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接收使用,令人不解。

  二、資訊片面且錯誤:該影片最大問題,在于提供之資訊偏頗錯誤,舍棄絕大多數墮胎均在前期(叁個月內)進行之事實,選擇呈現案例極少的中期墮胎;即使在懷孕中期的必要墮胎,一般婦産科醫師會使用的是“引産”,而非如片中示範的“肢解”、“夾出屍塊”的方式。

  叁、該片已産生負面效應:這樣血淋淋的畫面,配合著強烈譴責的言辭,只想訴諸道德、以恐嚇錯誤的方式爲之,已引發許多觀看過的女學生惡心、驚駭、惡夢連連的結果。這些反應,不應是從事性教育最終的目的。

  四、質疑恫嚇的負面效果:支持“生命權”和“選擇權”的雙方,並非毫無交集的可能。減少墮胎的必要性,如果是雙方的共識,技術上,如何做好避孕防護;觀念上,怎樣拉平男女雙方的權力差距(許多婦女意外懷孕,並非不懂避孕,而是伴侶不願配合),都是積極可行的做法。舍此不圖,僅從嚇唬恫嚇女性的角度出發,不僅得不到什麼效果,恐怕只會造成女性普遍厭惡、疏離自己身體的結果。

  五、正確性教育的成效:有著強烈反墮胎訴求的美國社會,每年每千名墮胎婦女中,青少女占二十六.八個,每千名嬰兒由青少女所生者有五十一名(臺灣約千分之十叁)。反之,瑞典從一九五五年就開始強製在中小學時實施性教育,半個世紀下來,如今的瑞典有著比率極低的青少女懷孕和墮胎率。

  六、正確性教育的重點:性行爲即使事前盡力做好防護,也難免意外。因此,重點不在于要擁有絕對完美無誤的人生,而在于我們是否有面對、處理它的能力。所以,關于性教育,我們應嘗試教導青少女,好好認識、擁抱自己的身體,並培養爲自己做決定的能力。(蘇芊玲1,93.4.11,中時)

   至四月十六日,婦女團體,包括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臺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女性學學會,聯合召開記者會。指出,“殘蝕的理性”在上周臺北市主任教官參與的一場研討會中播放,會後並宣布要將該影片推廣至全市高中職,因而引起婦女團體及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強烈關切。

   蘇芊玲指出,“殘蝕的理性”墮胎紀實影片,在全國高職軍護課程中被廣泛播放恐怕已有二、叁年之久,目前並沒有量化數據可以知道到底有多少高中職生曾看過,但根據隨機調查發現,大約已有一半的大一、大二女學生在高中時期就看過這部影片。

  她們的反對理由,綜括如下:

  一、有恫嚇之嫌:這部反墮胎的影片有“支解”、“夾出屍塊”的血淋淋畫面,竟然在高中護理課程中播放,不少高中女生看過之後都覺得惡心、驚駭,甚至出現惡夢連連的身心症狀。她們認爲這部影片根本就是用血腥畫面在對女學生進行恫嚇。

  二、資訊錯誤偏頗:蘇芊玲指出,該片舍棄絕大多數墮胎均在前期(叁個月前)進行的事實,而選擇呈現極少案例的中期墮胎。婦産科醫生說,即使在懷孕中期的墮胎,醫師也會使用“引産”的方式,而不是如影片中所使用的“支解”、“夾出屍塊”的方式進行。

  叁、質疑動機:女學會代表吳嘉苓質疑,墮胎有非常多的社會及個人因素,絕對不是只有單純的身體面向而已,播放這麼片面、錯誤資訊影片的動機爲何?

  四、性別平等教育倒退:用嚇唬、恫嚇女性的角度談墮胎問題,不僅得不到什麼效果,恐怕只會造成女性普遍厭惡、疏離自己身體的結果,會造成國內推動多年的性別平等教育倒退。

  五、正確做法:減少墮胎是男女伴侶的共識,必須要從正確的性教育著手,做好避孕的防護;而在觀念上也要拉平男女雙方的權力差距。(曹以會,93.4.16,中時晚)

   至四月十八日,蘇芊玲複在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發表大作〈性教育何去何從?——一場墮胎影片記者會的後續思考〉。

   本文提到記者會後正反兩方的意見,贊同播放的認爲它可以讓學生了解墮胎的可怕,達到遏阻的效果。也有老師或女學生主張,這部影片不只該給女學生看,更該給男學生看,以此教導他們負責任的態度。

   反對的意見大約與前述相同,有一位高中護理老師致函給她指出,中部某校放映這片子,結果導致學生精神疾患發作。這位老師認爲,這種下猛藥式的性教育,正是病急亂投醫的結果,根本否定青少年有爲自己安排人生的能力,偏偏又相信她(他)們被恐嚇之後會乖乖就範,這是許多教師很深的盲點與偏執。這位在男校教家政課的老師也不贊成此影片全面放給男生看,因爲她認爲,男生也是可以被正常地實施性教育的。

   作者認爲,理想的性教育是全面地、循序地教導我們的學生與孩子,讓她(他)們從小好好地認識、了解自己的身體,在平時享受探索、開發身體的樂趣;與人互動時,可以爲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而萬一碰到問題,也有處理解決的能力。唯有用這麼信賴溫柔的方式,我們才能教出溫柔對待自己、尊重對待他人的人。(蘇芊玲2,93.4.18,自由)

  綜觀以上反對放映墮胎影片的理由,不外乎是:

  一、質疑該影片有意圖修法與恫嚇女性的不良動機。

  二、質疑該影片內容錯誤、資訊偏頗。

  叁、質疑該影片非適當之性教育,會使性別平等教育倒退,並會帶來嚴重後遺症。

  四、譴責該影片已導致部分女生受到驚嚇的後果。

   記者會立即奏效。教育部晚間發表聲明強調,教育部並未要求學校推廣該影片,因爲該影片所采取的呈現方式,較適合具有充分完整訓練之專業護理人員,但對高中女生來說,因醫學與人體常識不足,容易因影片的內容,産生過大的心理負面沖擊,在這些負…

《墮胎影片風波——兼論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