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
湛山倓虛大師著
民國叁十一年,壬午農曆二月十叁日,青島湛山寺,觀音息災法會。今天頭一天講經。經者、徑也。就是給人們說的,壁直一條大路。叫人照著去行,這通條大路,是人人能行,古今不變。所以這經,又有經常不變之義。不同歧途小道,有走不通的時候。
(上段解釋經字,作路徑說。言其徑直超捷。正合品中執持聖號,簡易妙法。雖不同尋常解經舊義。卻是極奇極確。閱者幸勿以詞害義。又歧途小道。正指旁門外道。及不回向小乘聲聞而說。可見此經,爲壁直大道也。編者識。)
妙法蓮華經者,這是法喻爲名。妙法是法。蓮華是喻。法爲妙法。先講法字。法爲名詞。妙是形容詞。法字所包甚廣。十法界四聖六凡任舉其一。皆名爲法。無論形形色色,有形有相,名之爲法。甚至無形無相,凡有可名,亦皆名爲法。約而言之。可分叁類。即爲佛法。衆生法。心法。佛法太高。因其超出九法界之上故。衆生法太廣。因其階級差別。無有數量。無有邊際故。心法,即是吾人現前介爾一念心性。然此心佛衆生叁法。即叁而一。即一而叁。佛心中有衆生。衆生心中有佛。所以佛法即是心法。心法即是佛法。若無衆生,佛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所以經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若無佛無衆生。是心亦無所寄。則心之名字,亦了不可得。故分之不可。合之不能。所以稱妙。又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即不可心思。不可言議。試就宇宙山河形形色色。任舉一物。皆屬不可思議。即如現前所見紅綠花草。鮮豔奪目。並非由染而成。甯非奇事。再就此花草種子。窮究由來。其前無始。由此演變。其後無終。豈非不可思議也哉。人須知道天下事,一切法,皆屬不可思議。所有一切法上名字。盡屬假名。並無實際。又須知不論有情無情,皆是衆生。蓋衆生者。集衆多成分而生。因緣和合。幻相不無。人亦如是。不過集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成分所成就耳。有形有相有知覺。就中若覓人字假名。亦了不可得。是則人從何來。誰亦不能說其究竟實際。人若能知一切法本來如是。不于其中,妄加分別。如鏡鑒物。來則有相。去則不留。這就對了。若于世間一切人我是非。榮辱得失。妄加分別。執著不舍。則爭端蜂起。熱惱互生。甚且操同室之戈。結萬世之雠。揆厥根源。皆由未能識佛所說之修行大道耳。凡夫有我,我所。而佛無我,我所。我即身見。我所,即眷屬財産等。佛無我,我所。視衆生如一體。故無障礙。衆生之名言習氣。染之已深。由劫至劫。不惟不舍。反更固結。最難破除。所以本具妙法。竟成不妙。佛欲破世迷情。所以示現受生。娶妻生子。示同人道。令人知佛亦由衆生修成。只在迷悟之分。所說之法。皆是妙法。要在翻迷成悟。否則五濁惡世之衆生。便無出苦之分矣。
(上段解釋妙法)
蓮華在此經爲喻。若單言蓮華。亦爲法之一種。蓮華之爲物。花果同時。表佛法因果同時。非有前後。至圓至頓。即淨即穢。而亦非淨非穢。無法不具謂之圓。因果同時謂之頓。蓮華出淤泥者。即淨即穢也。淤泥出蓮華者。即穢即淨也。淨待穢,而有淨名。穢待淨,而有穢號。相待而始顯。若蓮華淤泥。各就本體。單獨立言。所謂是法住法位。求其淨穢了不可得。故曰而亦非淨非穢也。
(上段解釋蓮華)
初學于此。每有無法下手之憾。不知佛法清淨。無有憎愛。無有取舍。世法巧到極處。即是拙到極處。佛法拙到極處。即是巧到極處。何以言之。世人執著身見。起心動念。無一不在自己身上打算。不知此身。即是吾人慧命之牢獄。世間牢獄不問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均屬有限時光。即可脫苦。最大不過一死。亦算告一段落矣。吾人此身內之主人。出一皮袋。入一皮袋。從生至生。從劫至劫。杳無了期。可不哀哉。然此皆由觀念錯誤。觀念能令人生天堂。觀念能令人下地獄。觀念之所系。顧不重哉。佛初爲小根弟子,說聲聞法。令其觀念音聲爲生滅法。聞性非生滅法。小根弟子毛羽未豐。只知繞樹穿枝,不能遠飛。但從見聞嗅嘗覺知,六根門頭悟入。不知言外思義。教外明宗。其結果僅能證得偏真理而止。分段生死雖了。變易生死未除。此蓋小乘根性如此。非佛有所吝惜而然也。然其觀念,固已超出天堂地獄之人天乘萬萬矣。小乘所受。名爲權法。佛雖說的是權。卻是爲實施權。蓋權者。實家之權。惜乎其時聲聞根性。尚未足以語此耳。直至法華會上。聲聞根性均已回小向大。成熟待脫。佛始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聲聞小果。皆授記莂。舉手低頭。皆成佛道。可謂極暢我佛出世之本懷矣。誠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若能知一切法皆妙。隨處寄托。隨處解脫。無入而不自得矣。
(上段總解妙法蓮華經五字之實義。)
妙華蓮華經。此爲一經之通名。(經之名字)。上來業已略釋。至于名後之有體、宗、用、教。實爲經前。五重玄義。尚須一一分別略釋。以便行人有所領會。不至深淺莫辨。錯誤修持耳。
(上段總提五重玄義名目之關系)
何謂名後有體。因爲名依體立。若無實體。則此名字。便無從安立。故繼經題名字之後。再出此經之實體。此經以諸法實相爲體。諸者,衆也。諸法,即一切法。法,有法則軌則之義。此處法字。作樣子解。舉凡宇宙山河大地,森羅萬象,飛潛動植。無不各有各的樣子。所以諸法,就是形形色色。如口之所言。心之所思。這些樣子。實相者,真實相狀。不虛不假,不幻不妄,所謂本體也。有人問,前言名爲假名。此處又言諸法實相。一假一實。不幾于自相矛盾乎。不知世人于一切法。每執假名爲實相。偏于有邊。二乘聖人矯枉過正。視一切法。皆幻不實。則又偏于空邊。所謂扶得東來西又倒也。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雲。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皆順正法。皆入實相。法法圓彰。法法皆妙。獨怪世人分別心重。反把妙法。弄成不妙耳。而諸法之實相。固自若也。諸法實相。是現量境。不可揣測。不可分別。一經揣測分別。便成障礙。茲再設喻以明。即如世間世字。包括叁世而言。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問者,隔也。即是此處非彼處。彼處非此處。此與彼隔。彼亦與此隔。互相間隔。不相融通。似乎確有定相矣。究實而言。過去世中,亦具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現在世,未來世,亦然。無定相也。方向處所,亦複如是。譬如東南西北。東之東更有東。南之南更有南。又如前後左右。亦照此例推。故謂名爲假名。然而實相在其中矣。又如依正二報亦然。例如人之眼依頭腦。頭腦又依身。而人身中之蟲。又各以其所依之處。而認爲世界也。人每每以此五尺之軀。執著爲我。而不知其中,固有大多數自以爲我者在也。試問誰肯承認,吾人身中,果有如是衆多之我乎。經雲,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以其唯是假名。亳無名之自性。若不執空假而實相即在其中矣。人奈何隨業識流轉,而不知返耶。世間稱譏苦樂,語言贊毀,但有假名。都無實義。二乘聖人只能悟到諸法寂滅相。未悟到不可以言宣。故名聲聞根性。是以聞言會義未能入實理故。即是吾人見分上之知覺性。比諸凡夫。固已超勝多多矣。若比諸大乘菩薩。確又有我執已破。法執未除之分。即是吾人執遠離相分上之知覺性。尚有此不明了者在也。妙法蓮華經。實爲二乘回小向大之聖人說法。然雖有大根凡夫頓悟。亦須漸修。如龍女者有幾。若博地凡夫空言對境無心。遽然承當。便有一切廢弛。慢不經心之弊。不可不知也。所以佛于法華會上。對舍利弗尊者言。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法實相。本不可說。強名之爲實相耳。對諸法有分別。是凡夫之情見。無分別。尚有無分別之執著。亦是凡夫之情見。總而言之。法法皆妙。皆不可說。乃所謂諸法實相也。
(上段解釋此經以諸法實相爲體。)
此經以一乘因果爲宗。宗者宗趣。一乘者,表開權顯實。經雲。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是。大乘果者,亦諸法實相是。蓋表因果同時也。如有感即應。即是因果同時。趣者趣向。人能發大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經雲。發心究竟二不別。是則即發心時。即成佛時。因必感果。果必酬因。即因即果。即果即因。故謂之因果同時也。然因果二字。亦無定相。望後爲因。望前爲果。後不定後。望前爲後。前不定前。望後爲前。斯亦謂之因果同時也。然非此中本意。又如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此就次第言也。若成佛後。倒駕慈航。果後行因。則又即果即因。即因即果。因果不二。亦謂之因果同時也。如觀世音菩…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