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

  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本文以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及其他專著爲材料,從叁個方面討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一、從現實的時空理解淨土;二、以人間淨土爲基礎的淨土觀,叁、萬善同歸的念佛觀。我們從這叁個方面突出了印順法師對傳統淨土信仰的反省,並以此提出對現代淨土弘揚者所出現的偏差進行糾正。

  關鍵詞:印順法師、淨土、人間淨土、念佛

    一、序言

  日本佛教學者木村泰賢將佛教的使命歸結爲兩點:一、解脫的要求,二、完成更好的世界的建設。在解脫的要求上,是必須否定現實生活;要建設更好的世界,是要承認現實,二者之間存在著矛盾。作爲人類的思想,總是不斷地在解決著矛盾,木村泰賢認爲大乘的諸佛淨土思想就是調和這個矛盾而出現。[1]淨土思想在印度産生,隨著經論的傳入,于是各種淨土信仰也隨著傳入中國。其中,中國人最爲熟悉的是彌陀淨土信仰,其實還有彌勒淨土、阿閦佛淨土、藥師淨土等等。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極其隆盛輝煌,成爲佛教的黃金時代,彌陀淨土信仰也發展成爲淨土宗,成爲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從會昌法難以後,佛教逐漸式微;明清以來,似乎只剩下禅淨二宗在延續著佛法的慧命。而淨土宗不僅具有宗教哲學上所稱贊的超越力量和理想世界,同時具有簡易的實踐方法和人類高超的悲願觀念,所以成爲佛教徒十分流行的修行法門。

  民國年間,隨著西方思想的輸入及影響,佛教界也開始尋求自身的發展方向,對傳統的佛教進行自覺性的反省。于是,教義、教製及實踐等方面的重新诠釋便不斷地出現。從淨土宗來說,對近代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是印光大師,他被列爲淨宗十叁祖。人們往往忘記另外一個人──海峽彼岸至今健在的印順法師,他的《淨土新論》十分引人注目,也受到一些持傳統淨土信仰的佛教徒強烈反對,曾以耳語、焚書作爲批判的方法來攻擊印順法師。[2]作爲佛教徒,應當具有理智,我十分理解那些人的信仰,但是我們也應該對自身進行反省。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平心和氣地讀一讀印順法師的《淨土新論》,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目前在海內外弘揚淨土宗的大德需要借鑒的地方。這些正是我寫這篇小文章的動機。  

  印順法師是中國佛教徒,他尊重中國佛教,而更著重印度佛教(並不是說印度來的樣樣好)[3],所以他的淨土思想,“多是依據印度的經論,並不以中國的祖師的遺訓爲聖教量,照著經論的意趣說,不敢抹煞,也不敢強調。所以與一分淨土行者,略有差別。”[4]《淨土新論》(收在《妙雲集》 下篇之四,《淨土與禅》)是印順法師在1951年冬于香港青山淨業林講述的,著重闡述他對淨土的基本理念,後來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及《方便之道》(《華雨集》(二))都詳細闡述論證他的思想。現在分叁個部分,簡單說明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一、從現實的時空理解淨土,二、以人間淨土爲基礎的淨土觀,叁、萬善同歸的念佛觀。

  一、從現實時空理解淨土

  我們的世界稱爲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難多的世界。于是比對現實世間的缺陷,而表達出理想的世界觀,佛法的本質,是以身心的修持,達成苦痛的解脫,是不離道德的、智慧的宗教。人類的苦痛,有來自自己的身心,有的來于自他的關系,有的來于物我的關系,所以佛要人“知苦”。解脫憂悲苦惱的原則,是“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心離煩惱,不再爲老病死所惱,可是還有身體、社會、自然界的苦難。所以,印順法師認爲“這是聖者們的修證,與身心修證的同時,對于(衆生)人類的苦難──社會的、自然界的苦難,要求能一齊解除的,那就是佛教淨土思想的根源。”[5]于是,比對現實世界──釋迦佛土的缺陷,而表達出他方清淨佛土,這是佛弟子共同的願望。

  印順法師探求佛法的方針是“從現實世間的一定時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與流變。”[6]淨土是理想的世界,依衆生的根性、社會文化的不同,傳出各式各樣的淨土。所以,印順法師說:

  佛教的淨土思想,是從印度佛教文化中發展出來的,所說的淨土境界,當然是結合著──印度的文化環境,和他們的思想特征,這是應該注意的一點![7]

  其實,這也是最不能爲淨土傳統信仰者所不能理解一點。所以,淨土思想的淵源,有北拘盧洲的自然,那是從原始山地生活懷念而來的;有天國式的莊嚴,那是與人間帝王的富貴相對應的。這是印度舊有的,但經過佛化了的。北洲與天國,可惜都沒有佛法!有佛出世說法的淨土,以彌勒的人間淨土爲先聲。等到他方世界說的興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國式的莊嚴,有佛出世說法,成爲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樂土。[8]正因爲如此,所以佛教的淨土顯出與印度的地理環境、社會情況、宗教信仰等有很大的針對性。這在淨土的一般情況中可以看出來,如在自然界的淨化中,有一個特征是整齊,印順法師認爲這與印度文化求均衡發展的特性有關,中國人則會以參差變化爲美,少有均衡的整齊的描寫。[9]佛法是講究對機說法的,爲了宏法利生,無論是攝引初機,種植出世善根,或是適應當時當地的一般根機,不能不善巧的方便施設。

  佛教早期的淨土是人間淨土,即是彌勒淨土,是輪王的傳說與未來彌勒成佛說相結合,這是本于《阿含經》的。彌勒在未來成佛前,居兜率內院,這是天國的淨化。印順法師認爲彌勒人間淨土“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後來的佛弟子,似乎特別重視上生兜率天淨土,而忽略了實現彌勒下生的人間淨土。”但是,“發願上生兜率,也還是爲了與彌勒同來人間,重心仍在人間的淨土。”印順法師認爲彌勒與“明月”有關,明月象征清涼與光明,《彌勒大成佛經》贊頌彌勒說:“光明大叁昧,無比功德大。”接著說:“南無滿月,……一切智人。”[10]這是以滿月的輝光,形容彌勒的確證,這可證明彌勒與月光的關系。這象征著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苦痛充滿,惟有彌勒的救濟,才是黑暗的光明,這難怪佛弟子祈求彌勒菩薩的人間淨土早日實現![11]

  中國佛教徒對于彌勒淨土或許知道一些,但是對阿閦佛土則全部淡忘。《維摩诘經》有名的“維摩诘”居士就是從阿閦佛土沒而來生此間的。阿閦佛淨土的經典,華譯而現存的:一、後漢支婁迦谶譯的《阿閦佛國經》,二卷;二、唐菩提流支所譯,編爲《大寶積經》第六《不動如來會》,二卷。這二部是同本別譯,譯出的時間距離了五百年,但內容出入不大。印順法師認爲“阿閦佛土與《大般若經》、《維摩诘經》等,有密切關系,著重在菩薩的廣大修行而智證如如。”[12]阿閦佛在因地作菩薩時,誓願世世作沙門,世世著補納衣(糞掃衣),(但)叁法衣,常行乞食,常在樹下坐,常經行、坐住(不臥)──頭陀行,這是典型的頭陀行。阿閦佛國的聲聞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沒有爲他們製戒,他們也沒有受戒。沒有和合大衆舉行羯磨,只是獨住修行。所以,印順法師認爲這是比對釋尊製立的僧伽生活,而顯出淨土弟子衆的特色。[13]佛教自製立學處、受具足戒以來,漸形成寺院中心,大衆過著集體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煩擾。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團中分化起來,留下多少爭執的記錄。不滿此土的律儀行,所以理想淨土的出家者,是沒有製戒的、受戒的,聚會時沒有怨仇,過著獨往獨來的自由的修道生涯。印順法師說:  阿閦佛國的菩薩與聲聞弟子,與原始般若出于阿蘭若的修持者是一致的。在現實人間,有少數的阿蘭若遠離行者,以釋尊出家時代的生活(四清淨),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爲理想,而表現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裏。[14]

  由于阿閦佛淨土的傳出與般若法門是一致的,而般若法門淵源于南方,流傳到北方而興盛起來。所以,般若法門流行地區是以烏仗那爲中心,向東(包括犍陀羅)西延伸的罽賓區。這裏部派衆多,大衆、分別說、說一切有──叁大系都在這裏流行,民族也很複雜,所以思想比較自由,富有寬容的特色。印順法師說:  《阿閦佛國經》,重願行與淨土,是般若法門以外的一流。在流傳與集成中,有了相互的影響,所以《阿閦佛國經》的傳出,也應該是這一區域的。[15]

  這樣,一種思想與信仰的産生,便有一定時空範圍,也符合佛法在人間流傳、演變過程。

  在初期大乘興起聲中,除了阿閦佛淨土以外,便是最受中國佛教徒信仰的阿彌陀淨土。彌陀信仰是重理想的、最富宗教性的一種信仰,而印順法師卻以佛法在現實時空流變的眼光來闡述它,于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這位老人遭受到難堪的局面。的確,信仰來源于現實,可是信仰畢竟體現人們內心追求的深切願望,它的價值已經超越了當初出現時的原來價值。作爲信仰者,當然不願意自己的信仰“貶值”,而這位“在冰雪大地撒種的愚癡漢”卻以他對佛法的獨具信念,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作爲研究的方法,通過考證,而從時地人去理解佛法,其意在抉示純正的佛法。然而,有些人畢竟不能理解這位“癡漢”的癡心,這也是“時空價值”不同的緣故吧!

  菩薩在發心修行的過程中,不退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可是菩薩道廣大難行,容易退失,非怯劣衆生所能成辦,所以佛說“往生淨土”的易行道。以“往生淨土”來說,“十方淨土,隨願往生”,所以也並不等于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他獨到的意義,這才會形成中國淨土宗那樣的盛況。在十方佛淨土法門集出時,表示了一項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彌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極樂國土,是最殊勝的。印順法師在《方便之道》中說:  依“佛法”說: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而年壽、身光、國土等,是有差別的。依“大乘佛法”說:佛與佛是平等的,但適應衆生的…

《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