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及其他专著为材料,从三个方面讨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从现实的时空理解净土;二、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三、万善同归的念佛观。我们从这三个方面突出了印顺法师对传统净土信仰的反省,并以此提出对现代净土弘扬者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关键词:印顺法师、净土、人间净土、念佛

    一、序言

  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将佛教的使命归结为两点:一、解脱的要求,二、完成更好的世界的建设。在解脱的要求上,是必须否定现实生活;要建设更好的世界,是要承认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作为人类的思想,总是不断地在解决着矛盾,木村泰贤认为大乘的诸佛净土思想就是调和这个矛盾而出现。[1]净土思想在印度产生,随着经论的传入,于是各种净土信仰也随着传入中国。其中,中国人最为熟悉的是弥陀净土信仰,其实还有弥勒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净土等等。中国佛教在隋唐时代极其隆盛辉煌,成为佛教的黄金时代,弥陀净土信仰也发展成为净土宗,成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从会昌法难以后,佛教逐渐式微;明清以来,似乎只剩下禅净二宗在延续着佛法的慧命。而净土宗不仅具有宗教哲学上所称赞的超越力量和理想世界,同时具有简易的实践方法和人类高超的悲愿观念,所以成为佛教徒十分流行的修行法门。

  民国年间,随着西方思想的输入及影响,佛教界也开始寻求自身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佛教进行自觉性的反省。于是,教义、教制及实践等方面的重新诠释便不断地出现。从净土宗来说,对近代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是印光大师,他被列为净宗十三祖。人们往往忘记另外一个人──海峡彼岸至今健在的印顺法师,他的《净土新论》十分引人注目,也受到一些持传统净土信仰的佛教徒强烈反对,曾以耳语、焚书作为批判的方法来攻击印顺法师。[2]作为佛教徒,应当具有理智,我十分理解那些人的信仰,但是我们也应该对自身进行反省。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平心和气地读一读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其中的一些思想正是目前在海内外弘扬净土宗的大德需要借鉴的地方。这些正是我写这篇小文章的动机。  

  印顺法师是中国佛教徒,他尊重中国佛教,而更著重印度佛教(并不是说印度来的样样好)[3],所以他的净土思想,“多是依据印度的经论,并不以中国的祖师的遗训为圣教量,照着经论的意趣说,不敢抹煞,也不敢强调。所以与一分净土行者,略有差别。”[4]《净土新论》(收在《妙云集》 下篇之四,《净土与禅》)是印顺法师在1951年冬于香港青山净业林讲述的,着重阐述他对净土的基本理念,后来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及《方便之道》(《华雨集》(二))都详细阐述论证他的思想。现在分三个部分,简单说明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一、从现实的时空理解净土,二、以人间净土为基础的净土观,三、万善同归的念佛观。

  一、从现实时空理解净土

  我们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于是比对现实世间的缺陷,而表达出理想的世界观,佛法的本质,是以身心的修持,达成苦痛的解脱,是不离道德的、智慧的宗教。人类的苦痛,有来自自己的身心,有的来于自他的关系,有的来于物我的关系,所以佛要人“知苦”。解脱忧悲苦恼的原则,是“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离烦恼,不再为老病死所恼,可是还有身体、社会、自然界的苦难。所以,印顺法师认为“这是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5]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印顺法师探求佛法的方针是“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与流变。”[6]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依众生的根性、社会文化的不同,传出各式各样的净土。所以,印顺法师说:

  佛教的净土思想,是从印度佛教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所说的净土境界,当然是结合着──印度的文化环境,和他们的思想特征,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7]

  其实,这也是最不能为净土传统信仰者所不能理解一点。所以,净土思想的渊源,有北拘卢洲的自然,那是从原始山地生活怀念而来的;有天国式的庄严,那是与人间帝王的富贵相对应的。这是印度旧有的,但经过佛化了的。北洲与天国,可惜都没有佛法!有佛出世说法的净土,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先声。等到他方世界说的兴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乐土。[8]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的净土显出与印度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况、宗教信仰等有很大的针对性。这在净土的一般情况中可以看出来,如在自然界的净化中,有一个特征是整齐,印顺法师认为这与印度文化求均衡发展的特性有关,中国人则会以参差变化为美,少有均衡的整齐的描写。[9]佛法是讲究对机说法的,为了宏法利生,无论是摄引初机,种植出世善根,或是适应当时当地的一般根机,不能不善巧的方便施设。

  佛教早期的净土是人间净土,即是弥勒净土,是轮王的传说与未来弥勒成佛说相结合,这是本于《阿含经》的。弥勒在未来成佛前,居兜率内院,这是天国的净化。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人间净土“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后来的佛弟子,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但是,“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象征清凉与光明,《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大。”接着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10]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这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这象征着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的救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早日实现![11]

  中国佛教徒对于弥勒净土或许知道一些,但是对阿閦佛土则全部淡忘。《维摩诘经》有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土没而来生此间的。阿閦佛净土的经典,华译而现存的:一、后汉支娄迦谶译的《阿閦佛国经》,二卷;二、唐菩提流支所译,编为《大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这二部是同本别译,译出的时间距离了五百年,但内容出入不大。印顺法师认为“阿閦佛土与《大般若经》、《维摩诘经》等,有密切关系,著重在菩萨的广大修行而智证如如。”[12]阿閦佛在因地作菩萨时,誓愿世世作沙门,世世著补纳衣(粪扫衣),(但)三法衣,常行乞食,常在树下坐,常经行、坐住(不卧)──头陀行,这是典型的头陀行。阿閦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只是独住修行。所以,印顺法师认为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13]佛教自制立学处、受具足戒以来,渐形成寺院中心,大众过着集体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烦扰。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团中分化起来,留下多少争执的记录。不满此土的律仪行,所以理想净土的出家者,是没有制戒的、受戒的,聚会时没有怨仇,过着独往独来的自由的修道生涯。印顺法师说:  阿閦佛国的菩萨与声闻弟子,与原始般若出于阿兰若的修持者是一致的。在现实人间,有少数的阿兰若远离行者,以释尊出家时代的生活(四清净),及佛弟子早期的生活(八正道)方式为理想,而表现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里。[14]

  由于阿閦佛净土的传出与般若法门是一致的,而般若法门渊源于南方,流传到北方而兴盛起来。所以,般若法门流行地区是以乌仗那为中心,向东(包括犍陀罗)西延伸的罽宾区。这里部派众多,大众、分别说、说一切有──三大系都在这里流行,民族也很复杂,所以思想比较自由,富有宽容的特色。印顺法师说:  《阿閦佛国经》,重愿行与净土,是般若法门以外的一流。在流传与集成中,有了相互的影响,所以《阿閦佛国经》的传出,也应该是这一区域的。[15]

  这样,一种思想与信仰的产生,便有一定时空范围,也符合佛法在人间流传、演变过程。

  在初期大乘兴起声中,除了阿閦佛净土以外,便是最受中国佛教徒信仰的阿弥陀净土。弥陀信仰是重理想的、最富宗教性的一种信仰,而印顺法师却以佛法在现实时空流变的眼光来阐述它,于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这位老人遭受到难堪的局面。的确,信仰来源于现实,可是信仰毕竟体现人们内心追求的深切愿望,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当初出现时的原来价值。作为信仰者,当然不愿意自己的信仰“贬值”,而这位“在冰雪大地撒种的愚痴汉”却以他对佛法的独具信念,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作为研究的方法,通过考证,而从时地人去理解佛法,其意在抉示纯正的佛法。然而,有些人毕竟不能理解这位“痴汉”的痴心,这也是“时空价值”不同的缘故吧!

  菩萨在发心修行的过程中,不退菩提心是最重要的,可是菩萨道广大难行,容易退失,非怯劣众生所能成办,所以佛说“往生净土”的易行道。以“往生净土”来说,“十方净土,随愿往生”,所以也并不等于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他独到的意义,这才会形成中国净土宗那样的盛况。在十方佛净土法门集出时,表示了一项信念:一切佛中的阿弥陀佛,一切佛土中的极乐国土,是最殊胜的。印顺法师在《方便之道》中说:  依“佛法”说:诸佛的法身是平等的,而年寿、身光、国土等,是有差别的。依“大乘佛法”说:佛与佛是平等的,但适应众生的…

《论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