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
第一節 經典的部類
第一項 經典的實存部類
「佛法」聖典的集成,「律藏」Vinaya-pit!aka而外,就是「經藏」Su^tra-pit!aka,也就是「五部」(或稱「五阿含」)、「四阿含」的集成。「經藏」集成的研究,比起「律藏」來,實在是困難得多,主要是由于「文獻不足」。「五部」、「四阿含」的現存經典,都是部派所傳的。巴黎語Pa^li的「五部」,完整的保存了銅鍱部Ta^mras/a^t!i^ya的傳承,這是很難得的!但不容忽視的,這是銅鍱部,是上座部Sthavira中,分別說系Vibhajyava^din 的一部。充其量,也只能代表分別說系的「經藏」。漢譯的,有『四阿含經』(西藏沒有大部的傳譯),但不是屬于同一部派。『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所傳的。『雜阿含經』已有所殘失;而說一切有部所傳的『長阿含經』、『增一阿 [P464] 含經』,並沒有傳譯過來。漢譯的『長阿含經』,是分別說系法藏部Dharmaguptaka所傳的。『增壹阿含經』是大衆部Maha^sa^m!ghika的末派所傳。所以各部派的「五部」或「四阿含」,現存的非常不完備;尤其是大衆部──大衆部本派的誦本。憑現有的文獻,而作經典集成的研究,不能取叁大系的經典來作相互的比較,實難有良好的成就。最多也只能約略推見上座部(沒有再分派)時代的經典情形。
現存的「五部」與「四阿含」,都存有部派的色彩。不同的部派,有不同誦本的經典;都是「依自阿笈摩」而成立自宗的(1)。我們相信,在師資傳承中,當獨立而成爲一宗時,對于經律,都會有一番結集與整理的;一宗的經與律,也就大體凝定。但同一部派,傳承得久了,或化區太廣大了,內部會有不同的學系(可能發展而成爲另一宗派),所傳也就多少有所差異。所以同一部派的聖典,在組織上,教相上,會多少有些不同的。論斷某一聖典爲屬于某一部派,應著重大體,不能因枝末而異議的。
現存而屬于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經藏」分爲「五部」:1.『長部』Di^gha nika^ya; 2.『中部』Majjhima-nika^ya;3.『相應部』Sam%yutta-nika^ya;4.『增支部』An%guttara-nika^ya 5.『小部』Khuddaka-nika^ya。關于『小部』的內容,錫蘭、緬甸所傳的部類,多少略有出入,如下(2): [P465]
圖片
〔錫蘭長部師所傳〕 │〔錫蘭中部師所傳〕 │〔緬甸所傳〕
│Khuddakapa^t!ha(小誦) │同
Dhammapada(法句) │同 │同
uda^na (自說) │同 │同
itivuttaka(如是語) │同 │同
Sutta-nipa^ta(經集) │同 │同
Vima^navatthu(天宮事) │同 │同
Petavatthu(餓鬼事) │同 │同
Theraga^tha^(長老偈) │同 │同
Their^ga^tha^(長老尼偈)│同 │同
ja^taka (本生) │同 │同
Niddesa (義釋) │同 │同
Pat!isambhida^magga( │同 │同
無礙解道) │ │
│apada^na(譬喻) │同
[P466]
│Buddhavam!s/a(佛種姓) │同
│Cariya^pit!aka(所行藏)│同
│ │Milindapan~ha(彌陵陀問)
│ │Sutta-sam!gaha(經攝)
│ │Pet!akopades/a(藏論)
│ │Nettipakaran!a(指導論)
屬于分別說系法藏部的,有漢譯的『長阿含經』,與『長部』相當。
屬于分別說系飲光部Ka^s/yapi^ya的,有漢譯的『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等相當。
屬于說一切有部的,有漢譯的『雜阿含經』、『中阿含經』──二部,與『相應部』及『中部』相當。
屬于大衆部末派(或是說出世部所傳)的,有漢譯的『增壹阿含經』,與『增支部』相當。
此外,大部內一經或數經的別譯,漢譯的還有不少。在下面如有所論及的,再爲說到。
注【53-001】『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上)。
注【53-002】『望月佛教大辭典』卷五(四一七四上)說:錫、緬而外,泰國所刊「經藏」,僅有八種:『小誦』、『 [P467] 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義釋』、『無礙解道』、『譬喻』。又漢譯『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說:僅有一四種,缺『小誦』一部。
第二項 部派傳說的部類
現存的經典,極不完備。然在傳說中,各部派所傳的「經藏」內容,有部分的記錄下來,可貢參考,多少能了解到各部「經藏」的組織與內容,再爲列舉如下:
一、大衆部Maha^sa^m!ghika所傳,如『僧祇律』卷叁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說:
「文句長者,集爲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爲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爲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爲雜。一增、二增、叁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爲增壹阿含。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大衆部所傳,阿難A^nanda集「法藏」;法藏的內容,是「四阿含」與「雜藏」。關于「雜藏」的文句,『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以爲「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是「譬喻」;「本行」是「本生」;「因緣」是「因緣」;「如是」是「如是語」;「等比」是「方等」;「諸偈」是「伽陀」;「誦」,可能是「祇夜」(1)。這一破句的讀法,可說巧妙極了!但是依律文的原意來說,這是不妥當的!「如是等比」,是「如是等類」的意思。如『僧祇律』上文說到: [P468] 「如是比等名爲雜」,「如是比等」,與「如是等比」的意義一樣。而且,『僧祇律』譯爲「本生」、「如是語」、「方廣」(2),並沒有譯爲「本行」、「如是」、「等比」。所以『僧祇律』所說的「雜藏」,是舉「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爲例。「如是等比諸偈誦」,是「這一類的衆多偈頌」的意思。譯文的文義分明,是不許任意別解的。「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與漢譯的『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等相當。『僧祇律』在說明了結集的內容,接著說到「法」與「毗尼」的師資傳承(大正二二‧四九二下)說:
「從尊者道力聞:毗尼、阿毗昙、雜阿含、增壹阿含、中阿含、長阿含」。
與結集的內容相對比,毗尼vinaya是「毘尼藏」;阿毗昙Abhidharma等是「法藏」。「四阿含」以外的阿毗昙,顯然的與「雜藏」相當。依『僧祇律』說:「九部修多羅,是名阿毗昙」(3)。所以大衆部的「雜藏」,是與九部經有關的諸偈頌;「自說本行因緣」,就是偈頌的一種。
大衆部的末派所傳,略有變化。依『增壹阿含經序』:「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爲雜藏」(4)。那時的『雜藏』,已有「方等大乘」在內。但在『增壹阿含經』的部分釋論──『分別功德論』卷一(大正二五‧叁二中)說:
「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