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

  ──以遵式大師爲主

  釋大拙

  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

  提要

  宋代天臺忏法除了爲求自身罪滅、觀行成就或往生淨土而行忏外,對“代衆生忏悔”的忏他精神,較隋唐時期也益加重視,此應是受到晚唐以來政治動亂及宋朝建國後,除社會經濟困頓之外,又相繼受到遼、夏、金等北方民族的觊觎,使得國家百姓無一日不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所受到的影響。

  因此,遵式大師認爲,爲使自己及芸芸大衆能安心于佛法上修行,應先消除所共之惡業,進而了達因果緣起,方能成就解脫。是以大師于忏儀中提出,行者于披陳忏悔時,應心念自己及衆生無始來常爲重罪所障,是故于諸佛菩薩座前應普爲衆生歸命忏悔,由此而融入了代衆生忏悔的修行。

  然而,在因果平等的法則之下,代衆生忏悔或受苦的理論將如何成立?我輩凡夫又應如何落實此菩薩精神?

  于此,筆者首先從經典之中溯源“代衆生忏悔”之依據;繼之,從天臺教觀角度探討“一念叁千”、“叁因佛性”等圓頓思想,以作爲“代衆生忏悔”之立論基礎;最後,就遵式大師之著作整理出忏悔、放生、誡酒肉五辛及施食等行法,探討如何以天臺之觀行配合“代衆生忏悔”之實踐,一方面達到幫助衆生令其離苦得樂之願行,一方面則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對緣起諸法有更深刻的體會,早日證得實相。

  關鍵詞:1.慈雲遵式 2.天臺教觀 3.忏悔 4.代衆生忏悔

  【目次】

  一、前言

  二、“代衆生忏悔”之經典依據

  叁、以“一念叁千”爲立論基礎

  四、遵式大師對“代衆生忏悔”之實踐

  (一)禮忏

  (二)放生

  (叁)誡酒肉五辛

  (四)施食

  五、小結

  一、前言

  宋代天臺忏法除了爲求自身罪滅、觀行成就或往生淨土而行忏外,對“代衆生忏悔”的忏他精神,較隋唐時期也益加重視,此應是受到晚唐以來政治動亂及宋朝建國後,除社會經濟困頓之外,又相繼受到遼、夏、金等北方民族的觊觎,使得國家百姓無一日不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所受到的影響。

  因此,遵式大師認爲,爲使自己及芸芸大衆能安心于佛法上修行,應先消除所共之惡業,進而了達因果緣起,方能成就解脫。是以大師于忏儀中提出,行者于披陳忏悔時,應心念自己及衆生無始來常爲重罪所障,是故于諸佛菩薩座前應普爲衆生歸命忏悔[1],由此而融入了代衆生忏悔的修行。

  然而,在因果法則之下,代衆生忏悔或受苦的理論將如何成立?我輩凡夫又應如何落實此菩薩精神?于此,筆者將透過“代衆生忏悔”的經典依據,從遵式大師之天臺教觀的角度,試著探討立足于此思想之論點及施行方法,希望能藉此梳理出“代衆生忏悔”之可能性與可行性。

  二、“代衆生忏悔”之經典依據

  大乘佛教講求自利利他的精神,尤其在弘化佛法、利濟衆生方面更是重視。[2]但由于所作因緣不同,並非所有衆生皆能得遇善知識,因此,菩薩爲救度不知出離生死苦的衆生,應常作願回向爲諸衆生忏悔諸罪、除一切苦惱,如《大寶積經》記載釋尊對弟子的開示: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于方便,若見十方世界衆生受諸樂報,見已作如是念:願一切衆生得一切智樂。若見十方世界衆生受諸苦報,爲諸衆生忏悔諸罪,作是大莊嚴,如是衆生所受苦惱,我悉代受,令彼得樂。以是善根,願成一切智,除一切衆生苦惱,以是因緣故,畢竟不受一切諸苦,純受諸樂,是名菩薩摩诃薩行于方便。[3]

  菩薩爲悲智俱行之行者,是以,當見衆生受樂報,應更進一步作願,願衆生亦能修習佛法而得一切智,俱足一切究竟解脫樂;又,見受苦報的衆生時,應發慈悲,爲諸衆生忏悔業障,並願代衆生受諸苦惱;行者由此善根發向,亦應作願,願以此善根,得成一切智,除一切衆生苦惱。由此,在智慧成就下,見自身內外一切皆空無自性,畢竟不受一切諸苦,而得解脫之樂,此是菩薩行者爲修習諸波羅蜜而行方便度化衆生,而在度化衆生中亦同時以法增益自身,而達悲智圓滿。換言之,透過“代衆生忏悔”的發心與實踐,是菩薩修集助道功德的行門之一,如《大方等大集經》雲: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修集助道功德智慧亦不可盡,雲何修集功德無盡?若布施、持戒心所修集,發行慈悲自所有罪發露忏悔,亦代衆生發露忏悔。[4]

  菩薩爲成就圓滿佛果,必須廣修一切助道因緣法,諸如四攝、六度、八正道等等,藉由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行法的修持而自利利人,乃至在修行忏悔時,也應發起無上悲心代衆生發露忏悔。由此可知,“忏悔”是菩薩修行的重要行法之一,而“代衆生忏悔”則可謂是將大悲心落實于忏悔行門的具體實踐。因此,在《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中提出,菩薩若欲成就佛的圓滿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5],其中,第四大願即是“忏悔業障”,其內容如下:

  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6]

  由願文可知,菩薩行者在勉力自忏前愆罪障,使能常住淨戒,修集一切功德之際,並沒有離開衆生,而是在行忏的同時,悲愍衆生如己一般,亦深受煩惱罪障之苦,是故應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地忏除己身與一切有情的罪障,及至己身與衆生的煩惱業障忏除清淨時,忏悔行門和所發的悲願才真正圓滿。

  另外,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觀世音菩薩曾對梵天王開示爲衆生忏悔之殊勝功德果報:

  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爲一切衆生忏悔先業之罪,亦自忏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

  !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7]

  如上所言,行者若能虔誠持齋戒,爲自身及衆生忏悔先業之罪,並精進于持誦大悲神咒而不絕者,此生即能證得四果位;又,若行者根器屬利,能起深廣慧觀作意者,則欲證十地果位亦可期。舉凡菩薩爲衆生作種種方便利益者,在大乘經典如《華嚴經》[8]等多有所記載,由此更可證明,濃厚的菩薩思想爲大乘佛教的主要特色。

  然而,衆生所感得之樂苦果報,一切皆自作自受,于此又何以能代衆生忏悔?

  叁、以“一念叁千”爲立論基礎

  遵式大師在所作《圓頓觀心十法界圖》(以下簡稱《十法界圖》)提到,十方諸佛以“中”爲法界,菩薩以“假”爲法界,緣覺、聲聞以“空”爲法界,地獄、鬼、畜、修羅、人、天同以“因緣生法”爲法界[9],而其空假中之關系則爲:

  空、假、中者,叁而一也;十界者,亦一而十也,故使互含,一複具九,如帝珠交映成百法界也,一因緣一切因緣,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良由于此。[10]

  在此,遵式大師以“一念叁千”的觀念爲《十法界圖》之立論根據,而天臺“一念叁千”之說,據《摩诃止觀》解釋雲: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11]

  由上之論述可知,“叁千法界”意味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佛、菩薩等聖者及六道衆生之世界;同時,據《摩诃止觀》所言,一念心起即具叁千法界,不假次第。是以,一心起即一切心起,一衆生即一切衆生,此猶如《華嚴》所說:“當知一切法,其性亦如是,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12]在此,畫師即是衆生之心,此心依因緣而起,造一切世間,亦即假國土而現十法界爲境[13]。然此一念叁千不可思議境卻因衆生之煩惱障蔽而不可悉得盡見,不能了達心、佛及衆生叁者之間本無差別,才會在自己所造的幻境中,輪回不休無能出離。

  再者,一切衆生皆具足十法界,在經過無量劫中,何以能僅止于一念無明心內而不相妨礙呢?對于此一疑問,在《維摩經玄疏》有所說明:

  此《經》(指《維摩诘經》──筆者按)明不思議,須彌入芥子不相妨閡,無情之物,尚得如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叁世諸心諸法,何足致疑

  ![14]

  無情之物無論是大如須彌山或小如芥子,其體相是緣起的,是故能須彌藏芥子或芥子納須彌,更何況有情衆生之一念心具一切叁世諸心諸法。是以,遵式大師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不思議叁谛爲一念叁千、法界互攝之觀點再加以說明,而此一論點亦可從《摩诃止觀》中找到證明: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爲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叁觀。[15]

  由于一念心起即具叁千,所以一法即一切法,皆爲因緣所生法,故爲假名、假觀;一切法爲緣起而有,其性本空,故爲空觀;不落于有亦不執于空即是中道觀。因此,總和而說,緣起無自性即是空;所現之無量境相即是假;又知其空不著于空,知其假不著于假,即是中,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一心叁觀、圓照叁谛之理。衆生若能悟得此理,則能不斷癡愛,起諸明脫,般若真智現前,如水清澈,自然得見珠相。

  再者,據《法華玄義》所明,凡夫一念心即皆具十法界,又一一界悉有煩惱性相、惡業性相及苦道性相。又提到,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慧觀照性相;惡性相即是善性相;苦道性相即是法…

《從“天臺教觀”論“代衆生忏悔”之思想與實踐──以遵式大師爲主(釋大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