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台教观”论“代众生忏悔”之思想与实践
──以遵式大师为主
释大拙
中华佛学研究所毕业
提要
宋代天台忏法除了为求自身罪灭、观行成就或往生净土而行忏外,对“代众生忏悔”的忏他精神,较隋唐时期也益加重视,此应是受到晚唐以来政治动乱及宋朝建国后,除社会经济困顿之外,又相继受到辽、夏、金等北方民族的觊觎,使得国家百姓无一日不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所受到的影响。
因此,遵式大师认为,为使自己及芸芸大众能安心于佛法上修行,应先消除所共之恶业,进而了达因果缘起,方能成就解脱。是以大师于忏仪中提出,行者于披陈忏悔时,应心念自己及众生无始来常为重罪所障,是故于诸佛菩萨座前应普为众生归命忏悔,由此而融入了代众生忏悔的修行。
然而,在因果平等的法则之下,代众生忏悔或受苦的理论将如何成立?我辈凡夫又应如何落实此菩萨精神?
于此,笔者首先从经典之中溯源“代众生忏悔”之依据;继之,从天台教观角度探讨“一念三千”、“三因佛性”等圆顿思想,以作为“代众生忏悔”之立论基础;最后,就遵式大师之着作整理出忏悔、放生、诫酒肉五辛及施食等行法,探讨如何以天台之观行配合“代众生忏悔”之实践,一方面达到帮助众生令其离苦得乐之愿行,一方面则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对缘起诸法有更深刻的体会,早日证得实相。
关键词:1.慈云遵式 2.天台教观 3.忏悔 4.代众生忏悔
【目次】
一、前言
二、“代众生忏悔”之经典依据
三、以“一念三千”为立论基础
四、遵式大师对“代众生忏悔”之实践
(一)礼忏
(二)放生
(三)诫酒肉五辛
(四)施食
五、小结
一、前言
宋代天台忏法除了为求自身罪灭、观行成就或往生净土而行忏外,对“代众生忏悔”的忏他精神,较隋唐时期也益加重视,此应是受到晚唐以来政治动乱及宋朝建国后,除社会经济困顿之外,又相继受到辽、夏、金等北方民族的觊觎,使得国家百姓无一日不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所受到的影响。
因此,遵式大师认为,为使自己及芸芸大众能安心于佛法上修行,应先消除所共之恶业,进而了达因果缘起,方能成就解脱。是以大师于忏仪中提出,行者于披陈忏悔时,应心念自己及众生无始来常为重罪所障,是故于诸佛菩萨座前应普为众生归命忏悔[1],由此而融入了代众生忏悔的修行。
然而,在因果法则之下,代众生忏悔或受苦的理论将如何成立?我辈凡夫又应如何落实此菩萨精神?于此,笔者将透过“代众生忏悔”的经典依据,从遵式大师之天台教观的角度,试着探讨立足于此思想之论点及施行方法,希望能藉此梳理出“代众生忏悔”之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代众生忏悔”之经典依据
大乘佛教讲求自利利他的精神,尤其在弘化佛法、利济众生方面更是重视。[2]但由于所作因缘不同,并非所有众生皆能得遇善知识,因此,菩萨为救度不知出离生死苦的众生,应常作愿回向为诸众生忏悔诸罪、除一切苦恼,如《大宝积经》记载释尊对弟子的开示: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若见十方世界众生受诸乐报,见已作如是念: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乐。若见十方世界众生受诸苦报,为诸众生忏悔诸罪,作是大庄严,如是众生所受苦恼,我悉代受,令彼得乐。以是善根,愿成一切智,除一切众生苦恼,以是因缘故,毕竟不受一切诸苦,纯受诸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3]
菩萨为悲智俱行之行者,是以,当见众生受乐报,应更进一步作愿,愿众生亦能修习佛法而得一切智,俱足一切究竟解脱乐;又,见受苦报的众生时,应发慈悲,为诸众生忏悔业障,并愿代众生受诸苦恼;行者由此善根发向,亦应作愿,愿以此善根,得成一切智,除一切众生苦恼。由此,在智慧成就下,见自身内外一切皆空无自性,毕竟不受一切诸苦,而得解脱之乐,此是菩萨行者为修习诸波罗蜜而行方便度化众生,而在度化众生中亦同时以法增益自身,而达悲智圆满。换言之,透过“代众生忏悔”的发心与实践,是菩萨修集助道功德的行门之一,如《大方等大集经》云: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修集助道功德智慧亦不可尽,云何修集功德无尽?若布施、持戒心所修集,发行慈悲自所有罪发露忏悔,亦代众生发露忏悔。[4]
菩萨为成就圆满佛果,必须广修一切助道因缘法,诸如四摄、六度、八正道等等,藉由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行法的修持而自利利人,乃至在修行忏悔时,也应发起无上悲心代众生发露忏悔。由此可知,“忏悔”是菩萨修行的重要行法之一,而“代众生忏悔”则可谓是将大悲心落实于忏悔行门的具体实践。因此,在《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中提出,菩萨若欲成就佛的圆满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5],其中,第四大愿即是“忏悔业障”,其内容如下:
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6]
由愿文可知,菩萨行者在勉力自忏前愆罪障,使能常住净戒,修集一切功德之际,并没有离开众生,而是在行忏的同时,悲愍众生如己一般,亦深受烦恼罪障之苦,是故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地忏除己身与一切有情的罪障,及至己身与众生的烦恼业障忏除清净时,忏悔行门和所发的悲愿才真正圆满。
另外,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观世音菩萨曾对梵天王开示为众生忏悔之殊胜功德果报:
若能精诚用心,身持斋戒,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亦自忏谢无量劫来种种恶业,口中馺馺诵此陀罗尼声声不绝者,四沙门果此生即证。其利根有慧观方便者,十地果位克获不难,何况世间小小福报
!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也。[7]
如上所言,行者若能虔诚持斋戒,为自身及众生忏悔先业之罪,并精进于持诵大悲神咒而不绝者,此生即能证得四果位;又,若行者根器属利,能起深广慧观作意者,则欲证十地果位亦可期。举凡菩萨为众生作种种方便利益者,在大乘经典如《华严经》[8]等多有所记载,由此更可证明,浓厚的菩萨思想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特色。
然而,众生所感得之乐苦果报,一切皆自作自受,于此又何以能代众生忏悔?
三、以“一念三千”为立论基础
遵式大师在所作《圆顿观心十法界图》(以下简称《十法界图》)提到,十方诸佛以“中”为法界,菩萨以“假”为法界,缘觉、声闻以“空”为法界,地狱、鬼、畜、修罗、人、天同以“因缘生法”为法界[9],而其空假中之关系则为:
空、假、中者,三而一也;十界者,亦一而十也,故使互含,一复具九,如帝珠交映成百法界也,一因缘一切因缘,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良由于此。[10]
在此,遵式大师以“一念三千”的观念为《十法界图》之立论根据,而天台“一念三千”之说,据《摩诃止观》解释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11]
由上之论述可知,“三千法界”意味着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佛、菩萨等圣者及六道众生之世界;同时,据《摩诃止观》所言,一念心起即具三千法界,不假次第。是以,一心起即一切心起,一众生即一切众生,此犹如《华严》所说:“当知一切法,其性亦如是,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12]在此,画师即是众生之心,此心依因缘而起,造一切世间,亦即假国土而现十法界为境[13]。然此一念三千不可思议境却因众生之烦恼障蔽而不可悉得尽见,不能了达心、佛及众生三者之间本无差别,才会在自己所造的幻境中,轮回不休无能出离。
再者,一切众生皆具足十法界,在经过无量劫中,何以能仅止于一念无明心内而不相妨碍呢?对于此一疑问,在《维摩经玄疏》有所说明:
此《经》(指《维摩诘经》──笔者按)明不思议,须弥入芥子不相妨阂,无情之物,尚得如此,心神微妙,一念具一切三世诸心诸法,何足致疑
![14]
无情之物无论是大如须弥山或小如芥子,其体相是缘起的,是故能须弥藏芥子或芥子纳须弥,更何况有情众生之一念心具一切三世诸心诸法。是以,遵式大师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不思议三谛为一念三千、法界互摄之观点再加以说明,而此一论点亦可从《摩诃止观》中找到证明: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15]
由于一念心起即具三千,所以一法即一切法,皆为因缘所生法,故为假名、假观;一切法为缘起而有,其性本空,故为空观;不落于有亦不执于空即是中道观。因此,总和而说,缘起无自性即是空;所现之无量境相即是假;又知其空不着于空,知其假不着于假,即是中,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一心三观、圆照三谛之理。众生若能悟得此理,则能不断痴爱,起诸明脱,般若真智现前,如水清澈,自然得见珠相。
再者,据《法华玄义》所明,凡夫一念心即皆具十法界,又一一界悉有烦恼性相、恶业性相及苦道性相。又提到,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恶性相即是善性相;苦道性相即是法…
《从“天台教观”论“代众生忏悔”之思想与实践──以遵式大师为主(释大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