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業時語略釋•日月星
輪涅自在悲智無等倫,無數聖智頂嚴如意寶,
空樂宮殿安住無邊際,懷柔叁根本衆請垂念。
論題與作者
《懷業時語空樂赤電閃爍之光》是法王如意寶依靠懷業任運展開弘法利生事業時所作的教言。題中赤電比喻空樂無別的智慧,由這智慧赤電閃爍的教言紅光能遣除衆生相續的無明黑暗,照亮解脫的平坦大道,攝受調禦無邊的有情衆生。
作者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是千百年前被釋迦牟尼佛及蓮花生大士等諸多成就者所授記的十方叁世諸佛的總集,一切五部空行的主尊憤怒黑日嘎,諸多印藏成就者的共同化身,即生現證菩提果的聖者,通達顯密的大阿阇黎,嚴持叁乘戒律的持律上首,悲智圓滿講辯著的自在者,重興佛教的中流砥柱,無偏住持弘揚顯密教法的大法將,引領衆生往生極樂的最勝導師,當今無上光明大圓滿的教主。由于他的巍巍功德,觀音上師敬稱其爲“釋迦教主”,無量光佛應化的班禅大師尊其爲“聖者法王”,無數智者大德均奉其爲頂嚴如意寶珠,末法時代芸芸衆生的怙主,消除五濁黑暗的紅太陽。本教言即是如此叁地 中無與倫比的法王安住于大圓滿空樂無別的智慧中無勤任運顯現而作的,它是淨心乳海中流出的醍醐,一經納受必定諸惡消除衆善速集,諸持教者若能奉爲圭臬,領納心中,真實行持,則定能無礙地展開弘法利生的事業,使佛教在這個世界發揚光大,無邊衆生將由此趨至解脫安樂地。
略釋分叁:一、初善;二、中善;叁、後善。
甲一、初善分二:一、頂禮立誓;二、勸請聆聽教言
乙一、頂禮立誓
心間不壞明點虹宮中,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
加持甘露喜宴利樂雨,降入衆生大海願歡喜。
安住心間不可毀壞的明點虹光宮殿中的法身覺空了義文殊聖尊,其加持的甘露喜宴利樂妙雨,降注在廣大無邊的衆生大海之中,願能歡喜。
1、頂禮的分類
通常內道論師在開始造論時都要頂禮立誓,以祈求加被及申明造論的目的。本論也不例外,但頂禮的方式卻迥異常規,一般大多以身口意敬禮有相的叁寶與叁根本,而此處上師法王安住在大圓滿的覺性中,以無離無合的方式頂禮心間不壞明點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
概而言之,頂禮約有叁種:下品是以二取心緣有相的勝境禮敬;中品是安住在見解中頂禮;上品則是泯滅心與心所契合法界稱性而禮。其中上品頂禮超出中下,圓具中下頂禮的一切功德。依基道果,上品頂禮的對境可分叁種,即從基而言,頂禮的對境是現空雙運的法界,從道而言是大乘智慧方便雙運的正行修法,從果而言則是全體顯露的叁身無二覺空雙運了義正覺佛。本論頂禮句含意極深,可謂一句之中攝盡了究竟的見修行果,作爲大乘行人必須首先認識此不壞明點或如來藏之本基,進而修持無勤作無分別的大止觀道,證得叁身無二的了義文殊正覺果。
2、明點的體相
一切衆生心間都具有任運自成的身智本性(或不壞明點、唯一明點),在顯宗稱爲如來藏、佛性、真如妙心等。這樣的明點是任運自成的大無爲法,它不爲任何外境的四大災害及內心的無明煩惱所損壞,無始以來即以遠離盈虧的方式安住于衆生心間。世尊成道時歎道:“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無礙智、自然智自然現前。”《如來藏經》雲:“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具備,如我無異。”雖然一切衆生與諸佛平等具有如來藏,但衆生盲無慧目不見不識而枉入生死受諸苦惱,諸佛慧眼圓明徹見徹證,故成就菩提享受涅槃無極之樂。就現相而言,有迷有悟,有生死有涅槃,然從究竟勝義而言,如來藏從本以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常自寂滅。于衆生位不減少分,在諸佛時不增毫厘,法無增減故;衆生不垢,諸佛不淨,法無垢淨故;衆生不迷,諸佛不悟,法無迷悟故。雖然衆生未悟,但如來藏光明在日用行住坐臥中刹那不離,若能回光返照,歇此妄想塵勞之心,心間無位真人就會顯露。如百丈禅師雲:“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3、覺空智慧了義文殊
從究竟勝義來說,佛是不可見的實相,法是不可說的真如,而且沒有能證之智與所證之如的差別,唯是一味實相大涅槃性。但從名言而論,佛是能證,如來藏是所證,不壞明點虹宮是所住處,覺空智慧了義文殊是能住之佛,這只是一種方便說法而已。實際如來藏或不壞明點清淨如虛空,法身亦清淨如虛空,二者無離無合,在名言中勉強可說爲住,然法身一切不住。如《華嚴經》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顯宗當中,雖然也說衆生具有如來藏,但沒有明確指出它的住處。密宗無上大圓滿則直接點出任運自成的智慧就安住在衆生心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識此心見此性者即見諸佛法身。古德雲:“若人識得心,可說不思議。”此時可說現前了義的文殊智慧本尊,也即是了義的叁寶、叁根本,若能與之不分離,則是上品禮敬。也就是永明大師所說的“俯首覺地”。
依外續而言,本尊與自己有賢劣的差別,進入內續自他差別漸小,到大圓滿則自心與本尊絲毫無別,而且連有相本尊也融入清淨法性大本尊之中。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凡夫大多執著具足相好、執劍持函的童子爲真正文殊,豈不知這僅是了義文殊的一種幻化相。真正的文殊是自心覺空無二的智慧。”
4、作者的上品頂禮與利樂有情的立誓
雖然至尊上師恒時安住大圓滿唯一實相的覺空文殊法身壇城中,無刹那動搖,但在不同根機者前隨緣顯化,比如常人都見法王是大阿阇梨,信心清淨者見蓮花生大士、布瑪目劄、文殊、觀音等,在不同淨土中的士夫則見爲各異的天尊身,而在報身刹土又現爲種種報身佛度化諸大菩薩,在法身常寂光淨土則是法身普賢王如來。如《華嚴經》雲:“如來清淨妙法身,一切叁界無倫匹,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又雲:“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雖然自他面前有森羅萬象的顯現,但對法王來說所有這一切都是正覺、涅槃、覺空智慧文殊。如《華嚴經》雲:“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因爲完全證悟了周遍輪涅萬法的明空心性——了義文殊,在法王一切智智的眼前,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全是法身。法王金口曾宣:“自心無生光明性,即是了義文殊尊,住于無離無合中,了悟本面而頂禮。”對具信弟子,法王不止一次說過,自己十五歲時念修《大圓滿直指心性》,因爲虔誠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被尊者的智慧身攝受而大徹大悟,自此與了義文殊刹那未曾分離。對此觀音化身的嘛呢喇嘛班瑪斯德、托嘎如意寶等都作過印證。此處,上師又慈悲爲我們顯露本地風光,各人應反觀自心,禮敬了義上師——覺空智慧文殊聖尊,否則“外尋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爲了使無邊衆生都能入于這不壞明點的虹光宮殿中,享受無變的大安樂,上師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降下加持甘露喜宴的利樂雨,注入衆生相續的大海中,任其歡喜悅怡地恣情享用。這是在宣說教言之前上師所發的誓願。
乙二、勸請聆聽教言:
叁學如意樹頂競綻放,叁信蓮花善緣之道友,
請聽淨心乳海中流出,年邁大恩老父此心語。
在叁學如意樹頂上綻放的具有叁信的蓮花,即忠實追隨我的善緣心子們,請歡喜地聆聽年邁大恩老父從淨心乳海中自然流露的心語。
1、勸聽的目的與叁學如意樹
在頂禮立誓之後、宣說教言之前,通常有必要先教誡徒衆谛聽,目的是使弟子的相續得以調順,之後方能領受教言醍醐,獲得真實受用。經中常見佛告弟子“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其密意即在于此。同樣此處法王以巧妙的方式攝服弟子的心,即先贊歎功德令生歡喜心,爾後慈愛感化,以收俯首聆聽的效果。
頌詞中的比喻意義很深,可作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將叁學比喻爲如意樹,道友比喻爲蓮花蓓蕾,因叁學如意樹的滋潤,叁信蓮花得以盛開,即由戒定慧叁學的熏修而生起對上師叁寶的叁信——清淨信、欲樂信與勝解信。
另一解釋:法王如意寶自己即是叁學如意樹,弟子的信心之蓮因爲汲取上師如意樹的養分而得以綻放。法王能無勤滿足求解脫者的心願,是無量利樂的源泉,故稱爲如意樹。如雲:“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再者,且不論本爲文殊化身的法王無量劫前已叁學圓滿,或今生證悟大圓滿時成就戒定慧功德,僅從今生顯現而言,法王自幼修習佛法,以叁喜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辯講著,清淨受持叁乘戒,成就顯密所攝的一切禅定與聞思修叁慧,故稱“叁學如意樹”應屬當之無愧。
2、叁信蓮花與善緣道友
如意樹一般的上師法王是如何滋潤弟子心蓮的呢?如《忠言心之明點》所說“無始無親瘋人般,獨漂輪回癡暗中”,在漫長的生死輪轉之中,恒時被叁毒猛火燒烤,我們信心的根株已經枯萎不堪,相續中唯有邪見疑惑的高山,今生幸蒙法王慈悲攝受,上師恩威並舉、贊呵兼施,多方調教,複授與種種顯密法要,開示善惡取舍之道,令生出離心、菩提心與清淨見,如此我們才如枯木逢春般綻開了信心之蓮。
如是具有叁信的道友能夠值遇上師、深法,並非無因,實是往昔積功累德、善根淳熟的結果。《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雲:“遇此勝法善緣衆,前世累劫積資果,與普賢王同緣份,諸道友當生歡喜。”如今以上師的恩德和自己的前世善根,我們能值遇光明大圓滿法,具有即生、中陰、幻化界成佛或以上師願力加被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緣份,當然屬于本論的當機善緣者,而這樣的善緣實在來之不易,善自珍惜,切莫失之交臂。
3、應當納受淨心乳海流出的心語
既然師徒善緣具足,接下來上師要爲我們傳授教言。因爲此教言是從上師大圓滿清淨…
《懷業時語略釋•日月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