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條文:
道綽禅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舍聖道、正歸淨土之文。
每一條文都有標題和引文。標題就是把所引用的文的提綱、眼目點示出來。
道綽禅師立聖道、淨土二門,來分判釋迦牟尼佛所說一代佛法,目的在于擱舍聖道門修行,完全歸依淨土法門。下面就是所引之文:
《安樂集》雲:
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爲二?
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雲:
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雲:
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複,一切衆生都不自量,
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未曾措心。
若論小乘,修入見谛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爲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這段文分成兩部分。先,從開始直到「不取正覺」,用問答的形式,說明聖道不可證,淨土唯可通。爲什麼聖道不可證?所謂「二由一證」──二點理由,一個經證。爲什麼淨土可通?舉出《大經》第十八願。底下,從「又複」直到最後,承接上面問答的內容,進一步說明聖道修行已經不能適合當今末法時代衆生的根機,只有淨土法門「可通入路」,而舉諸佛之勸,勸我們應該選歸淨土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道綽禅師
道綽禅師是什麼人物呢?剛才問大家,最早把淨土門獨立出來的是哪一位祖師,就是這一位道綽禅師。道綽禅師是善導大師的師父(善導大師人人都知道,是彌陀示現,口稱一聲彌陀名號,即出一道光明,他二十幾歲來到道綽禅師門下,道綽禅師入滅之後就離開了),我們現在念佛用的念珠,就是道綽禅師發明的。是這樣一位祖師,他當時在山西太原玄中寺弘揚淨土,教化衆生,當地七歲以上的兒童個個都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大師的德望可以說聲震天下,連當時的皇帝、皇太後都親自前往參拜。道綽禅師原來修學《涅槃經》,後來專門修學淨土法門,一生講解《觀無量壽經》兩百遍,每天念佛七萬聲,他的經典著作就是《安樂集》。他的功行、道德、學識──《安樂集》當中引用了五六十部經律論釋,來證明淨土法門是末法時代凡夫唯一可行之道,這也是我們淨土宗的一部重要的教典──是這樣一位祖師。
何因仍自輪回生死
下面依文解釋。
「問曰」,大師爲了利益衆生,先自己設問,然後又自己回答。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這是大乘佛法所盛說的,像蛇蟲螞蟻、飛禽走獸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自然就推出下面的結果。
「遠劫以來」,無始劫以來。「遠」是久遠,「劫」是時間名詞,是非常非常遙遠的時間。我們衆生既然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亘古亘今,並不是今生突然才有的,那麼,必然的,我們乘此而生存,又迷此而輪回,不是一次兩次,是無量億萬次了,甚至無量億萬也不足以說明的,是「無始劫來」就在輪回了,所以說「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應」是應該,這是推斷,「值」是遇到、值遇,「多佛」,不止一尊佛。既然我們有佛性,而迷背佛性又無量千萬億次的輪轉,也有無量千萬億次的成爲人;既然成爲人,諸佛番番出世,教化衆生,那麼,我們想一想,我們難道是今生今世才遇到佛法的嗎?肯定不止了,對不對?一定前生前世也遇到過佛法;我們今生今世沒有遇見佛,但是,這麼久遠的時間,一定是多次遇見過佛。大家都在佛的教化下修學,別人已經修行成佛了,我們還在六道輪回,這是爲什麼呢?所以底下講:
「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既然有佛性,又遇到諸佛的教法,應當可以成佛了,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到現在「仍自輪回生死」呢?「自」是每一個人自己,我們問問自己:爲什麼我還在輪回生死?「火宅」就是火燒的房子,《法華經》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用火宅譬喻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各位,我們要好好地問問自己:我們也有佛性,我們也一定遇到過很多佛,別人遇到佛已經修行成佛了,爲什麼我們還在這裏做凡夫呢?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過去的修行,難道沒有一生超過今生的修行嗎?或許在座的各位過去世都是出家人,可是,一輪轉過來,成了在家居士,那你作爲出家師父的時候尚且沒有出離生死,怎麼保證今生作爲在家居士能出離呢?這樣的問題問起來,不免讓我們心中有所不安。
提出這樣的問題,是讓我們思惟自己的出離之道。
聖淨分判
大師自問自答:依據大乘佛教,是因爲沒有得到二種殊勝的法門,用來排除我們的生死輪回,所以,直到今天還沒有出離叁界火宅。
是哪二種殊勝法門呢?這個地方,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佛教大分爲二,「二種勝法」,一種叫聖道法門,另一種叫淨土法門。這二種都是殊勝的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若能依教奉行,個個都能解脫生死,故而稱爲「殊勝的法門」。殊勝的法門,細說有八萬四千,再細說有無量無邊;道綽禅師在這裏分爲二種,除了淨土法門之外的,都叫做聖道法門。
聖道法門這個名詞是什麼含義呢?「聖道」,聖人所行之道路,聖人所修之道,非凡夫根器所堪,稱爲「聖道」;聖和凡相對,六道輪回是凡道,出離生死是聖道,聖道也就是從凡入聖之道,要超凡入聖。比較而言,聖道法門不求往生,要在此土得證聖果。
就好像外面的馬路,這一條是人行道,那就是人走的;那一條是機動道,那就是車走的。聖道,就是聖人堪行之道,可是我們都不是聖人根器,對于我們這樣的凡夫,有什麼法門呢?不堪修行聖道,有第二條道路,叫「往生淨土」,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不堪修持聖道法門的(你能夠修持聖道法門,今生已經得道證果了,已經脫離叁界、出離火宅,不必求生淨土了),我們自覺在此土不能得證聖果,所以要靠佛的願力到淨土去,在那裏,有諸佛菩薩神力加持,有種種依正莊嚴的環境,自然成就佛道。可知,所謂「淨土法門」的全稱應該是「往生淨土法門」。
得到
這二種法門,隨便得到一種,你都可以解脫生死。什麼叫「得到」呢?並不是說拿到一本經書就叫「得到」了。法要入心。你看到聖道的經書,能夠依法修行,證得聖果,這叫「得到聖道的勝法」,如果不能依教修行,就沒有得到。
比如《心經》,我們經常讀誦,「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讀了多少遍,你也沒有「照見五蘊皆空」,也沒有「度一切苦厄」,所以我們等于沒得到,不懂得什麼是「深般若波羅蜜多」,也不知道怎麼「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那就得到了;我們讀了一千遍,也沒有開悟,所以,得等于沒有得。
那淨土門呢?聽說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啊,我也願意去」,但是找不到方法,在那裏東抓西抓,那等于沒有得到。所以,能夠依教修行才爲「得到」。
應機之法
聖道和淨土,這二種法門是不是勸大家都來修學呢?道綽禅師的意思不是的,他是淨土門的祖師,他所分析的結果是:聖道法門我們修行不了,只有淨土法門適合這個時代,適合我們的根機。修學佛法,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根機的法門,「法不應機,枉費心機」,不應你的根機,你不是枉費心機嗎?找人做衣服還要「量體裁衣」對不對?那衣服是漂亮,高價的名牌,但是你穿不上,或者太窄,或者太寬,那就不適應你了;老師教書還要「因材施教」;佛講法叫「應機施法」。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多的法門,並不是要我們每一個法門都修,比如說講《金剛經》,乃是對解空第一須菩提所說,他就能修;講《華嚴經》,乃是對善才童子五十叁參所說諸大菩薩的教法。種種教法,對不同的根機,如果是對菩薩的教法,你一定要拿來修學,你不是那個根機,就不行了。
比如說父母養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年輕力壯,小兒子才兩歲,幼小無力;父母吩咐到井裏挑水,一擔水一百五十斤,小兒子聽到了,他敢去挑嗎?這是對大兒子講的,大兒子馬上去挑水了。
佛對衆生也一樣,對凡夫衆生所講的教法,則是淨土門,所以,各位,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不然的話,「哎!都是佛所講的,都很好啊!」當然都很好,都很好,你來學不一定好。
聖道難證
下面先講聖道,「聖道一種,今時難證」,…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一條「聖淨分判」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