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

  

難易二道判

  南無阿彌陀佛(叁稱)

   (領大衆稱念「開經偈」)

  無上甚深本願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彌陀真實義。

   各位蓮友,阿彌陀佛!我很高興,也很感恩有這麼一個清淨、寬闊的道場來讓我們聚會一處,同研佛法,共沐佛恩,實在是難得可貴的機緣。

   我在臺灣大都是獨自清修,很少對外公開講演佛法,套一句俗話說是「才疏學淺」,覺得不夠資格來跟大家講經說法。只因爲自己略微了解一點點阿彌陀佛的救度道理,所以就將這些道理集合成書。但是這一些都是經典上的,都是祖師的傳承,想不到因此也得到一些有緣的師父或者居士奔相走告,互相傳閱這一些書到香港,尤其是傳到大陸。

   香港有一位蓮友林定玉居士深深領受了這個法門的效益,所以就「吃好道相報」(臺語),有好的東西大家就互相你告訴我、我告訴你。剛好我們紐西蘭閻文宗居士本來在香港就是一位大護法,可以說香港佛教界的人很少有不知道閻居士這一位大德的,又因香港的林定玉蓮友跟閻居士很熟,就這麼一個機緣,經由林居士的安排,所以我就到紐西蘭來了。如果今天有講不好的地方,或是感覺不是很契合自己根機之處,先請大家包容。

   今天的主題是「難易二道判」。講稿總共有兩張,而演講時間僅一個半鍾頭,所以我們就點到爲止,暫不作詳細的解釋。

  難易二道判

   首先,我們先談「難易」二字的意思。「難」有兩個含意,一個是困難,另一個是險難;困難就是不容易,險難就是有危險性。 「易」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容易,容易就是簡單、不困難,另一個是安易,安易就是很安全、很穩當,跟剛剛所謂的險難,是相對比的。「難易二道」,就是「難行道 」和「易行道」,「判」就是探討它的內容,解釋它的意義,然後判別它是屬于那一種性質的。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非常多,即一般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在古印度時代,這八萬四千法門,只歸類爲「空」、「有」兩宗,但傳到了中國之後,被歸爲八宗。 「難易二道判」是龍樹菩薩的思想見解,他將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不管是南傳北傳、大乘小乘、顯教密宗,把它們全體綜合分析歸納爲這兩門。也就是說,佛法雖然多,不離開這兩門:不是難行道,就是易行道。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的偉大,在《楞伽經》裏面有談到。《楞伽經》的翻譯有幾種版本,在《楞伽經》十卷版本的第九卷,釋迦牟尼佛對龍樹菩薩做了下列的授記 (釋尊懸記之文):

  于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

  爲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釋迦牟尼佛說未來在「南天」── 南印度的地方,有一位大德比丘名叫龍樹菩薩,出生于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約七百年間,也就是西元二○○年前後。佛陀稱許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有無見即是「有見 」跟「無見」,有見就是「常見」,無見就是「斷見」,這兩種都是邪見。也就是說,若認爲人死了,下輩子還會再當人,或者以爲萬事萬物有恒常不變的本性,這個屬于常見;若認爲人死了,就一死永滅,一了百了,沒有所謂的善惡報應,叁世因果,什麼都沒有了,這是屬于斷滅見。

   然而,不管是常見、斷見,或是有見、無見,全都是邪見。若詳細講,邪見的種類很多,歸納起來也不出有見跟無見這兩個範圍;所以能夠破除有見、無見,就等于所有的邪見通通被破除了。簡要的說, 「能破有無見」就是能夠破邪顯正,這就表示龍樹菩薩這一位大德比丘具有大智慧,而且辯才無礙,才有能力在當時的印度破除各種異說紛纭的有無見。

   接下來,「爲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雖有大乘小乘之分,然而本意是大乘佛法,這位大德比丘龍樹菩薩能夠爲衆生宣揚釋迦牟尼佛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這位龍樹菩薩,在現生就已經證得歡喜地,「歡喜地」就是十地中的第一地,也就是初地。從修行過程來講,由初發心開始到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也就是 「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十地,然後才等覺、妙覺,所以十地是在最後階段,初地又是十地中的第一地。

  「歡喜地」即「阿鞞跋致」

   一個人如果對未來有不安,他現在就歡喜不起來;反之,如果對未來感覺很安穩,他現在也會很安穩、很快樂。所以學佛念佛的人,如果深信自己未來會往生彌陀淨土,他現在心就安,就會歡喜;倘若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往生,那現在的心就會有所不安。所以,初地又稱爲 「歡喜地」,就是知道自己將來必定成佛,因而歡喜;另外,證得歡喜地的人,接下來就一直往佛的境界前進,不會退轉,所以歡喜地也是不退轉菩薩位,稱爲「阿鞞跋致 」。達到初地位的人,他的悲心是非常深切的,不會因爲衆生剛強難調難伏而退墮到聲聞、緣覺二乘的境界,因爲一旦退墮成爲二乘,于成佛之道反而是障礙。

   初地歡喜地對我們學佛修行的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爲佛教的目的,就是成佛,如果佛教不講成佛,那就不是佛教了,我們學佛而沒有想到要成佛,或者不敢承擔自己會成佛,那麼他學佛的心情就還只是結緣性而已。

   「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釋迦牟尼佛又預先爲已證得歡喜地的龍樹菩薩授記他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的智慧、辯才、願力都是很深廣的,著作也很多,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這叁論是龍樹菩薩有名的著作,再加上《大智度論》就是名聞遐迩的「四論」。所以著作傳到中國以後,各宗各派都尊崇龍樹菩薩是他們的第一位祖師,因此而有 「八宗共祖」之稱。這位各宗各派的祖師,舍身後到哪裏去呢?到極樂世界去,往生極樂世界了。

  《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

   今天所講的內容,都是根據龍樹菩薩的著作,但是這一部份,並不在上述的四論之中,而是在另一部《十住毗婆沙論》的著作內。這部論不是很有名,可是裏面的 〈易行品〉卻很有名,而且普遍受到重視。《十住毗婆沙論》的「十住」就是十地的意思,可是這一部論並不是十地通通解釋,而只是解釋初地和二地。「毗婆沙」是梵語,就是廣泛的、殊勝的意思,總而言之,就是廣泛而殊勝的解釋十住裏面初地、二地的意義。

   《十住毗婆沙論》共有二十八品,是鸠摩羅什所翻譯的,編在大藏經第二十六冊。〈易行品〉是《十住毗婆沙論》的第九品,主要是說明佛法有 「難行道」和「易行道」,同時強調易行道的可貴;而所謂的易行道,其實就是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法門。

   今天之所以在這裏講龍樹菩薩的思想著作,主要是跟大家來研討、分享佛法中有一個讓我們今生今世就能成就必定成佛的法門。或許有人會自卑自劣,以爲自己煩惱強盛,業障深重,雖然有心修行,可是卻無力修行,每天都在五欲中過著懈怠放逸的生活,像這樣的我,不墮落叁惡道已經是太僥幸了,哪有可能在這一輩子必定成佛?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爲我們沒有學到龍樹菩薩易行道法門的關系,所以希望在談這些內容的時候,大家都能夠專心聽講。

   我們學佛的目的在于成佛,如果能夠進入必定成佛、不會退轉的地位,這樣雖然現在還沒有成佛,也就沒有恐懼了,因爲既然已入不退轉位,總有一天必定會成佛。反之,如果我們還沒有進入不退轉位,那麼即使才高學博,深入經藏,而且精進勇猛,但仍難免心中會存有在多生多劫中可能會在某個因緣下退轉的顧慮。因此,菩薩道的各階位,最重要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歡喜地、不退轉地,只要能夠進入這個階位,接下來就只有前進,而絕無退轉,這樣豈不是必定成佛可期了。

  「難行道」和「易行道」

   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前往不退轉地,也有許多種法門,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當中,將所有一切到達不退轉地的法門分爲難行道和易行道。簡單來講,難行道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是半自力、半他力的修行,這些法門就是指淨土宗 (阿彌陀佛救度法門)之外的各種修行法門;而龍樹菩薩所強調的易行道,則是完全靠他力,這個他力是單單指阿彌陀佛救度的力量而言,所以易行道可說是全靠阿彌陀佛的力量,絲毫不假借自力。

   譬喻有一個人掉入大海中,自己不會遊泳,沒有辦法到達彼岸,就在即將滅頂而痛苦掙紮的時候,阿彌陀佛駕著本願船來到他身邊,告訴他說: 「你沒有力量,也沒有人可以救你,我來救你。」就把他接到大願船上,這個人不必買船票,也不用幫忙駕駛,就安全快速的到達彼岸了,龍樹菩薩譬喻這個法門如同「乘船 」的法門。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有一位淨土宗的祖師叫做昙鸾大師,他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認爲龍樹菩薩這個乘船的法門,是乘上一艘不退而快速的船,而其他法門,龍樹菩薩譬喻爲步行,就是用自己的力量走路。乘船的意思是,自己盡管有什麼力量,在船上都無用武之地,而且也置于無用之地,何況自己就是因爲沒有力量才會墮落,必須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易行品〉裏面主要是用兩個問答來說明易行道的內容,以下是其中的一個問答,由這個問答,就能夠充分顯出龍樹菩薩易行道的思想:

  問曰: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