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禅宗教學來看星雲大師的自覺教育觀(永中)

  

從禅宗教學來看星雲大師的自覺教育觀

  

  

  

  內容提要

  

  靈山會上,佛拈起一株金色優昙缽花,迦葉尊者發出了會心的微笑。

   在佛陀的微笑中究竟有些什麼深意?禅又是如何從祖師的心印到繼承者的心上?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1]禅也因此在「拈花微笑」、師徒心意相契的剎那之間流傳下來,這就是「自覺」。

   禅門很講究師徒相傳,講究悟解的教學。因此,昔日禅師爲幫助人們點出生命的真相,體會悟境,有時當頭棒喝,有時反诘追問,有時暗示含蓄,這類獨特教學手法主要是讓禅與生命對話與打破框架式的思考,淨化心中的憍诳與愚癡,放下貪婪與虛僞,進而找到生命歸宿,活出生命的豪氣。[2]

   星雲大師爲了啓發弟子于不同的時空、情境中,自覺、自悟。積極宏揚人間生活禅,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衆生斷除貪嗔煩惱,明見清淨本性,令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本文以禅宗祖師傳承、宗風思想等資料爲基礎,探討禅宗如何借著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其精神特質,將星雲大師的自覺教育觀巧妙地彰顯出來。

  

  關鍵詞 拈花微笑 自覺 人間生活禅 菩提心 菩薩道

  

  一、 前言

   靈山會上,佛對所有的人都慈祥地微笑著,成千上萬的人紛紛投向佛的懷抱,參禅悟道,以求得人生的解脫。但是,漫漫禅之路,逍遙有幾人?在了悟道路上,布滿了難以鑽過的迷障,疊立著一道道難以穿越的銅牆鐵壁。

   在精神壓抑、心靈空虛、物欲膨脹的時代,這盞智慧心燈的傳遞,幫助人們啓發「自覺」的力量,力求導引保持覺醒,迷途知返,進入自由超脫的世界。因此,禅並不是棄置生活上的情趣,它是超越了五欲六塵,企圖獲得更實在的生活和諧。

   棒如雨點、喝似雷奔……隱藏在這後面的,又是些什麼?這類獨特的教學手法蘊藏無量生活智慧的寶藏,也是安定身心的一劑清涼散。禅宗重視直覺甚于邏輯;重實踐甚于閉眼打坐。禅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爲沒有僵固的形態,強調自由的心靈,于生活中契悟。

   《六祖壇經》言:「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3]禅,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關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只要能擁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禅。乃至宇宙萬相只要以般若慧眼視之,無一不是點撥禅心的媒介。

   爲適應衆生的根機和需要,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時,即提倡八宗兼弘、七衆同修。不過,身爲臨濟宗弟子,對禅法的弘揚更是責無旁貸,大師曾說:「禅師的棒喝啐啄,是教禅;禅者的揚眉瞬目,是論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行禅;趙州八十猶行腳,是修禅;只管打坐,是參禅。」,以不同的生命特質,向世人說明無論什麼禅法都不離人間,因其最接近佛陀人間佛教的本懷,遂提倡「人間生活禅」,以不同的教學方式引導衆生于生活中「自覺」,常以覺性的啓發來面對當前的生活,以恒常覺性的圓滿來成就佛道。[4]所以,菩提心、菩薩道基本上是在說明,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條覺悟之路。

  

  二、 禅宗教學的精神特質與意義方法

  (一)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

   佛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並且在實踐中對之進行不斷發展和革新。以往的教學多是限于經典的傳授,由于受到語言本身的限製,往往言不盡意,無法有效地傳達佛法大意,因此禅宗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其核心是打破文字語言的限製,大膽運用形體語言等獨特的語言形式,力圖對學人進行啓發誘導,使之直接領悟到事物的原本意義。

   禅宗強調明心見性,重視覺悟,因此號爲佛心宗,與強調教義傳授和知見廣博的教派不同。學習經典和遵守戒律在禅宗看來只是明心見性的准備和前提,不是最終的目的。因此傳統的修習和師授方法不大適應這一要求,必須對之進行改革。按照佛陀“依義不依語”的教誨,禅宗主張直悟本心、不在話語。語言是傳達意義的工具和途徑,但是由于它本身在長期的運用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語詞和結構的定勢,會使意義由于在傳達的過程中的信號減弱而被消減甚至歪曲,産生言不盡意、語不達意的現象,特別是禅宗所要表達的並非一般的意義,而是難于用世俗語言傳達的佛法大意,這就使這一現象更爲突出。同時,由于佛教經典是經過輾轉傳譯而成爲漢文本的,其創作的時間又很長,這些都增加了理解其原本意義的困難,經過種種曲折的過程,其新鮮性和生命力都大爲降低。禅宗認識到了語言特別是文字語言的種種缺陷,因而采取了新的教學和傳授方式,其意義和影響十分深遠。[5]

  (二)創立獨特的教學風格

  禅宗自慧能以後就以「藉師自悟」取代「藉教悟宗」[6],並破除了對「佛」的迷信和執著。隨著對自性自悟的強調,而後開演各宗祖師闡揚自家宗旨,接引後學的獨特風格。各祖師雖同爲明心見性者,但因性格不同,因此接引後學的方法就有寬、猛、緩、急的差異。

  宗門家風,應以“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爲濫觞,中國祖師以棒喝接引學人,最爲普遍。“棒”,始于六祖打神會;“喝”,始于馬祖接百丈,其用法皆與“拈花”無別。乃至德山登門便“棒”,臨濟入室便“喝”,百丈的“是什麼”,無業的“莫妄想”,趙州“吃茶”,雲門“胡餅”,亦皆與拈花示衆無別。唯祖師隨機發揮,以接物利生原無一定矩式。所以古人評論五家家風之說爲:“曹洞叮咛,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故知所謂“家風”者,即指祖師接引後學的權宜方便之法。[7]雖然思想與門風略有小異,然其根本宗旨皆不離六祖的頓悟心性,自我解脫。

   禅宗既反對只注重經典解釋的經院派學風,也不局限于一般的止觀靜修,而是以自給自足的禅居生活爲基礎,擴大禅的範圍,認爲應該隨時隨處地發掘和體會自己本然具備的覺悟心性,在行、住、坐、臥,甚至“屙屎送尿,穿衣吃飯”等平常的生活之中追求絕對自由的境界。一方面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強調對自己本性的直觀方法覺悟境界的不可言傳性質,另一方面也並不完全排斥語言文字的啓發作用。後來五家七宗在具體的理論風格和接引學僧的方法上競相立異,各樹一幟,表現出極大的創造力。

  (叁)禅宗教學的意義

   禅宗意識到教學的主體和目的是學生,而不是老師,法爲衆生說,不爲諸聖說,教學的目的不是展示老師的學問和境界,而是讓學生明了佛法道理。因此老師沒有必要占用全部的教學時間,不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也沒有必要把什麼道理都講十分,惟恐學生不明其義,而不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機會。所以禅宗的祖師在上堂說法時多是簡明扼要、提綱契領,絕不拖泥帶水、自炫學問,而是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思考。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同時設法自己尋求答案,而不是過分依賴老師。老師有所提示,也只是暗示誘導,絕不輕易將答案告訴學生。

   禅宗有許多公案,這些公案就是幫助學人悟道的命題,對于這些命題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其意義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悟道。老師立一公案,是爲了對學生進行訓練和測試,因此一般不會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即便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時,也只是予以進一步的啓發和誘導,對其進行暗示,而不是告之以最終的答案。因爲學生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答案,答案本身是什麼還在其次,關鍵是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之中提高了思維水准,堅定了不達目的決不甘休的意志,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透過文字知見之障礙而直取真如,證道成佛。[8]

  (四)禅宗教學的方法

   禅宗認爲,宇宙間的許多事情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一旦硬用語言來表達,就落到第二義、第叁義上了,落到名相、言诠上了,就失去了它本來的面目了。禅宗的思想認爲,人類正常的思維、認識以及語言文字等媒介工具,全部具有其局限性,因而,由這種思維方式和媒介所傳遞所認識所掌握的世界往往就是“顛倒迷誤”的。而人類真正要“轉識成智”、“由迷到悟”,認識佛法的終極真理,就必須在人們慣性認識能力之外去發揮另一種真正的智慧。所以,禅宗就不得不首先在教學上進行改革。

  

說到教學,禅宗很講究師徒相傳,講究悟解的教學。禅宗的教學和我們現在的社會教育方法不一樣,有幾點的不同:[9]

  

1.沈默法:現在社會上,無論是家長或老師都提倡愛語的教育,用溫言軟語開導。禅師們常常不用語言,沈默相對,一默一聲雷,在甯靜悠遠中氣象萬千,比什麼語言還要響,還要多!

  

2.棒喝法:社會上提倡愛心的教學,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門提倡棒喝,一聲霹雳破除黮暗無明,照見自性真情。像「馬祖一喝,百丈耳聾叁日」,像黃檗禅師和臨濟禅師的「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從禅宗教學來看星雲大師的自覺教育觀(永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