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永中)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

  

  

  

  内容提要

  

  灵山会上,佛拈起一株金色优昙钵花,迦叶尊者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佛陀的微笑中究竟有些什么深意?禅又是如何从祖师的心印到继承者的心上?佛陀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1]禅也因此在「拈花微笑」、师徒心意相契的剎那之间流传下来,这就是「自觉」。

   禅门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因此,昔日禅师为帮助人们点出生命的真相,体会悟境,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暗示含蓄,这类独特教学手法主要是让禅与生命对话与打破框架式的思考,净化心中的憍诳与愚痴,放下贪婪与虚伪,进而找到生命归宿,活出生命的豪气。[2]

   星云大师为了启发弟子于不同的时空、情境中,自觉、自悟。积极宏扬人间生活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众生断除贪嗔烦恼,明见清净本性,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本文以禅宗祖师传承、宗风思想等资料为基础,探讨禅宗如何借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其精神特质,将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巧妙地彰显出来。

  

  关键词 拈花微笑 自觉 人间生活禅 菩提心 菩萨道

  

  一、 前言

   灵山会上,佛对所有的人都慈祥地微笑着,成千上万的人纷纷投向佛的怀抱,参禅悟道,以求得人生的解脱。但是,漫漫禅之路,逍遥有几人?在了悟道路上,布满了难以钻过的迷障,迭立着一道道难以穿越的铜墙铁壁。

   在精神压抑、心灵空虚、物欲膨胀的时代,这盏智慧心灯的传递,帮助人们启发「自觉」的力量,力求导引保持觉醒,迷途知返,进入自由超脱的世界。因此,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它是超越了五欲六尘,企图获得更实在的生活和谐。

   棒如雨点、喝似雷奔……隐藏在这后面的,又是些什么?这类独特的教学手法蕴藏无量生活智慧的宝藏,也是安定身心的一剂清凉散。禅宗重视直觉甚于逻辑;重实践甚于闭眼打坐。禅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没有僵固的形态,强调自由的心灵,于生活中契悟。

   《六祖坛经》言:「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3]禅,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关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只要能拥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禅。乃至宇宙万相只要以般若慧眼视之,无一不是点拨禅心的媒介。

   为适应众生的根机和需要,星云大师开创佛光山时,即提倡八宗兼弘、七众同修。不过,身为临济宗弟子,对禅法的弘扬更是责无旁贷,大师曾说:「禅师的棒喝啐啄,是教禅;禅者的扬眉瞬目,是论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行禅;赵州八十犹行脚,是修禅;只管打坐,是参禅。」,以不同的生命特质,向世人说明无论什么禅法都不离人间,因其最接近佛陀人间佛教的本怀,遂提倡「人间生活禅」,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众生于生活中「自觉」,常以觉性的启发来面对当前的生活,以恒常觉性的圆满来成就佛道。[4]所以,菩提心、菩萨道基本上是在说明,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条觉悟之路。

  

  二、 禅宗教学的精神特质与意义方法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并且在实践中对之进行不断发展和革新。以往的教学多是限于经典的传授,由于受到语言本身的限制,往往言不尽意,无法有效地传达佛法大意,因此禅宗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其核心是打破文字语言的限制,大胆运用形体语言等独特的语言形式,力图对学人进行启发诱导,使之直接领悟到事物的原本意义。

   禅宗强调明心见性,重视觉悟,因此号为佛心宗,与强调教义传授和知见广博的教派不同。学习经典和遵守戒律在禅宗看来只是明心见性的准备和前提,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传统的修习和师授方法不大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对之进行改革。按照佛陀“依义不依语”的教诲,禅宗主张直悟本心、不在话语。语言是传达意义的工具和途径,但是由于它本身在长期的运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语词和结构的定势,会使意义由于在传达的过程中的信号减弱而被消减甚至歪曲,产生言不尽意、语不达意的现象,特别是禅宗所要表达的并非一般的意义,而是难于用世俗语言传达的佛法大意,这就使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同时,由于佛教经典是经过辗转传译而成为汉文本的,其创作的时间又很长,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其原本意义的困难,经过种种曲折的过程,其新鲜性和生命力都大为降低。禅宗认识到了语言特别是文字语言的种种缺陷,因而采取了新的教学和传授方式,其意义和影响十分深远。[5]

  (二)创立独特的教学风格

  禅宗自慧能以后就以「藉师自悟」取代「藉教悟宗」[6],并破除了对「佛」的迷信和执着。随着对自性自悟的强调,而后开演各宗祖师阐扬自家宗旨,接引后学的独特风格。各祖师虽同为明心见性者,但因性格不同,因此接引后学的方法就有宽、猛、缓、急的差异。

  宗门家风,应以“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为滥觞,中国祖师以棒喝接引学人,最为普遍。“棒”,始于六祖打神会;“喝”,始于马祖接百丈,其用法皆与“拈花”无别。乃至德山登门便“棒”,临济入室便“喝”,百丈的“是什么”,无业的“莫妄想”,赵州“吃茶”,云门“胡饼”,亦皆与拈花示众无别。唯祖师随机发挥,以接物利生原无一定矩式。所以古人评论五家家风之说为:“曹洞叮咛,临济势胜,云门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故知所谓“家风”者,即指祖师接引后学的权宜方便之法。[7]虽然思想与门风略有小异,然其根本宗旨皆不离六祖的顿悟心性,自我解脱。

   禅宗既反对只注重经典解释的经院派学风,也不局限于一般的止观静修,而是以自给自足的禅居生活为基础,扩大禅的范围,认为应该随时随处地发掘和体会自己本然具备的觉悟心性,在行、住、坐、卧,甚至“屙屎送尿,穿衣吃饭”等平常的生活之中追求绝对自由的境界。一方面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对自己本性的直观方法觉悟境界的不可言传性质,另一方面也并不完全排斥语言文字的启发作用。后来五家七宗在具体的理论风格和接引学僧的方法上竞相立异,各树一帜,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三)禅宗教学的意义

   禅宗意识到教学的主体和目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法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教学的目的不是展示老师的学问和境界,而是让学生明了佛法道理。因此老师没有必要占用全部的教学时间,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必要把什么道理都讲十分,惟恐学生不明其义,而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机会。所以禅宗的祖师在上堂说法时多是简明扼要、提纲契领,绝不拖泥带水、自炫学问,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设法自己寻求答案,而不是过分依赖老师。老师有所提示,也只是暗示诱导,绝不轻易将答案告诉学生。

   禅宗有许多公案,这些公案就是帮助学人悟道的命题,对于这些命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其意义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悟道。老师立一公案,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测试,因此一般不会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即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也只是予以进一步的启发和诱导,对其进行暗示,而不是告之以最终的答案。因为学生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答案,答案本身是什么还在其次,关键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之中提高了思维水准,坚定了不达目的决不甘休的意志,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透过文字知见之障碍而直取真如,证道成佛。[8]

  (四)禅宗教学的方法

   禅宗认为,宇宙间的许多事情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一旦硬用语言来表达,就落到第二义、第三义上了,落到名相、言诠上了,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了。禅宗的思想认为,人类正常的思维、认识以及语言文字等媒介工具,全部具有其局限性,因而,由这种思维方式和媒介所传递所认识所掌握的世界往往就是“颠倒迷误”的。而人类真正要“转识成智”、“由迷到悟”,认识佛法的终极真理,就必须在人们惯性认识能力之外去发挥另一种真正的智慧。所以,禅宗就不得不首先在教学上进行改革。

  

说到教学,禅宗很讲究师徒相传,讲究悟解的教学。禅宗的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一样,有几点的不同:[9]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什么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社会上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教授;而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黮暗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永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