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佛堂中的西方極樂世界道場
王子林
內容提要:西方極樂淨土在漢末就已傳入中土,是佛教的彼岸世界觀念,充滿豐富而美妙的享樂性,爲曆代帝王所崇信。清代帝王的極樂世界信仰觀與前代不同,乾隆時期于宮中大量鑄造無量壽佛和開辟極樂世界道場,極樂淨土成爲他“下化衆生,共臻大年”的目的地。乾隆時期的西方極樂世界道場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宮廷彌陀信仰。
關鍵詞:西方極樂世界 安養道場 無量壽佛 乾隆帝 雨花閣 養和精舍
作者王子林,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
一、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又稱西方極樂淨土、阿彌陀淨土,簡稱彌陀淨土,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說阿彌陀經略解》雲:
阿彌陀,此雲無量壽,經雲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以應身無量,而無人莫知其數,況法報也。亦雲無量光,經雲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又佛是通號,阿彌陀是別號,釋迦是此方教主。
無量壽佛(Amitayus)和無量光佛(Amitabha),漢文譯名均稱爲阿彌陀佛(Amitabha)。無量光佛的起源可追溯至大乘佛教時期,是一尊古老的具有太陽神神格的尊神。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起源不同,隨著佛教的發展,二者的概念重合,印度後期經典中二者已經混同,在印度、中國和日本,他們均被看著是同體異名。但在藏傳佛教中,他們是不同的兩尊神。藏傳佛教認爲:在五方佛體系中,無量光佛居西方,身色紅色,爲蓮花部族之首,其國土爲“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是其化身,代表壽命的延長,無量壽佛因其代表壽命無限因而廣受信仰。一般來說,無量壽佛雙手持盛滿不死甘露的壽瓶,只有當無量光佛居五方佛中,或者他們各有伴神時才能將二者區分開來,如:無量壽佛的伴神爲尊勝佛母(Usnisavijaya)和白度母(Sita-Tara),無量光佛的伴神爲金剛手菩薩(Vajrapani)和蓮花手菩薩(Padmapani)。無量光佛只有紅色身,座爲孔雀座,由于無量壽佛廣受信仰所以變化身頗多,除了常見的紅色身外,還有白色和黃色等。
佛教的淨土有很多,充滿十方上下,主要有彌勒淨土、藥師淨土、阿閦淨土和彌陀淨土等,其中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的信仰者最多,在二淨土中,彌勒淨土在南北朝和唐曾非常興盛,勢力亦勝過彌陀淨土,但唐以後它就逐漸衰微,而被彌陀淨土的勢力取代了,爲各階層所信仰。
彌陀淨土傳入中國,是在漢末和叁國時期,《無量壽經》等彌陀淨土經典在那時已傳入,它們爲中國彌陀淨土信仰的産生作了經典准備,所以,中國在西晉之初也就出現了信仰彌陀的現象。
彌陀淨土是作爲一種終極歸宿的信仰而存在的,它有兩大特點:一是永超叁界性,二是充滿享樂性。淨土是一種佛教的彼岸世界觀念,充滿了豐富而美妙的享樂感性內容,若歸阿彌陀佛淨土,即可死後往生其國,見佛得道,增長壽命無窮,《佛說阿彌陀經》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國土,七重欄杆,七重羅綱,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 、赤珠、馬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綱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
《佛說阿彌陀經》描繪了極樂世界的無比美妙景象:在西方十萬億的佛土中,存在著極樂世界佛土,阿彌陀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何爲極樂世界?是因爲居住在這個國度中的衆生沒有苦難,只有無邊無際的諸種快樂,故曰極樂。在極樂世界裏,有七重行樹,以四寶裝飾周圍。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布滿金沙。池四邊階道皆用金、銀、琉璃等諸寶合成。池上樓閣亦用金銀等寶裝飾。池中蓮花大如車輪,諸種顔色,微妙香潔。黃金爲地,天樂常作,晝夜六時,天降雨花。微風吹動,微妙音俱作。阿彌陀佛光明無量,普照十方國土,佛與衆生俱得長壽,無量無邊。
淨土中的生命主體永不退轉,恒超叁界(超越生死輪回),只須居于其中,一邊享樂一邊等成佛之期的到來,《安樂集》卷上雲:
若向彌陀淨國,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無退人與其雜居。又複位是無漏,出過叁界,不複輪回。論其壽命,即與佛齊,非算數能知。其有水鳥樹木,皆能說法,令人悟解,證會無生。
往生彌陀淨土者,住不退轉位而永超輪回,壽命長久與佛等齊,而且音樂“超十方”,“水鳥樹木,皆能說法,令人悟解,證會無生”。
二、曆代帝王崇信極樂世界
帝王崇信彌陀淨土,始于南北朝,如劉宋孝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東魏孝靜帝四帝,《高僧傳》記梁武帝資助光宅寺鑄造無量壽佛:
[法]悅乃與白馬寺沙門智靜率合同緣,欲改造丈八無量壽佛,……至梁初,方以事啓聞,降敕聽許,並鑄造光趺。材官工巧,隨用資給。……敕給功德銅叁千斤。
隋代的隋炀帝是一位彌陀淨土的終極崇拜者,他曾造彌陀佛像,唐法琳《辨正論》 雲:“(隋炀帝)又于並州弘善寺,傍龍山作彌陀坐像,高一百叁十尺。”
智凱是炀帝的授戒師,智凱圓寂後,炀帝在追悼他的文字裏,深情地表達了他願往生西方追隨智凱,永爲大師弟子的心願,《王遣使入天臺建功德願文》雲:
今開侍者所書,巨有異相,稱我位居五品弟子……于是空聲異響,遍滿山房,索披大衣,雲觀音來至。驗知入決定聚,面睹彌陀。……今遣往于佛隴峰頂,集衆結齊,願承叁寶之力,速達西方,智者證如,淨土記莂,生生世世,長爲大師弟子。
到了唐代,彌陀淨土信仰彌漫整個社會,是彌陀信仰最爲隆盛的朝代。從唐太宗開始,幾乎曆代諸帝都與彌陀淨土信仰有關系 ,唐玄宗賜淨土教大師慧日“慈慜叁藏”之號 ,永穆公主爲父唐玄宗在五臺山清涼寺造彌陀淨土諸像,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雲:
開元二十有八載,帝之元女曰永穆公主,……發我上願,歸乎大雄。爰舍金錢,聿崇妙力,奉爲皇帝恭造淨土諸像,欽鑄銅鍾一,骈之以七寶,合之以叁金。影搖安樂之界,聲震閻浮之國。
清代帝王崇信無量壽佛的記載比曆代帝王詳實而豐富。康熙帝崇信無量壽佛,據《哲布尊丹巴傳》記載:哲布尊丹巴曾爲康熙帝傳授長壽之秘法及長壽佛之灌頂,並受戒。乾隆帝在《永佑寺碑文》中說祖父是無量壽佛的轉世輪王:
我皇祖聖祖仁皇帝,以無量壽佛示現轉輪聖王,福慧威神,超轶無上。
乾隆帝對無量壽佛的崇信遠過其祖輩,主要表現在大量地製作無量壽佛和建造西方極樂世界道場。我們從以下檔案記載乾隆帝下旨造辦處製作的無量壽佛銅像亦可見一斑:
乾隆十叁年八月二十八日交銅胎無量壽佛十九尊,傳旨照樣添做六十二尊成八十一尊。
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交缂絲無量壽佛一軸,傳旨南邊從前缂做過佛像叁軸,著將此佛像發與南邊照樣缂做二軸送來,欽此。于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蘇州造缂絲佛一軸送至京,進呈迄。
乾隆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交銅鍍金無量壽佛一百八十尊。
乾隆二十叁年二月初九日傳旨現做無量壽佛一尊,淨高要六尺六寸。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日交銅鍍金無量壽佛二十尊。
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九日交銅燒古無量壽佛二十九尊。
乾隆叁十五年交有冠銅鍍金無量壽佛一百八十尊,無冠銅鍍金無量壽佛五十六尊,無冠燒古無量壽佛叁十四尊,有冠銅鍍金小無量壽佛九十尊。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交銅無量壽佛八十一尊。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交銅無量壽佛十六尊。
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交銅無量壽佛二十七尊。
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十日交無量佛五十六尊。
乾隆47年(1782年),他在唐卡《繡像極樂世界圖》中題詩一首,滿懷向往描繪極樂世界的景象:
華言極樂梵兜率陀,一大圓鏡,非此他界。道重重,寶樹種種,大則須彌,小則铢孔,而彼大小皆如來。心如是海會,如是梵香白毫相光于佛頂,放無央相,間現佛無量,相好堂堂,慧日法雷,海會衆生。胥如其來池蓮華中合掌而坐,謂見佛乎?猶有者,繡線爲圖,縷縷絲絲,是說是,默叁藏概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八十大壽,正是他功德圓滿的時候,這一年蒙古王公大臣向乾隆呈進了大、小法身佛852尊,恭祝他終成法身,檔案記載:
[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初五日]傳旨萬壽大慶,蒙古王公等呈進大法身銅佛二十七尊並各大臣官員等呈進小法身銅佛八百二十五尊,著在方勝壺境樓上安供。將大法身銅佛像各配楠木供桌,小法身銅佛配楠木佛格安供。
法身是真實的佛身,如光明一樣遍照一切,無所不在,《大日經疏一》雲此身:“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長一切萬物,成一切衆生事業”。蒙古王公大臣所呈進的法身佛像,象征乾隆修行成…
《清宮佛堂中的西方極樂世界道場(王子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