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佛堂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场
王子林
内容提要:西方极乐净土在汉末就已传入中土,是佛教的彼岸世界观念,充满丰富而美妙的享乐性,为历代帝王所崇信。清代帝王的极乐世界信仰观与前代不同,乾隆时期于宫中大量铸造无量寿佛和开辟极乐世界道场,极乐净土成为他“下化众生,共臻大年”的目的地。乾隆时期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场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宫廷弥陀信仰。
关键词:西方极乐世界 安养道场 无量寿佛 乾隆帝 雨花阁 养和精舍
作者王子林,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
一、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又称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净土,简称弥陀净土,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说阿弥陀经略解》云: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以应身无量,而无人莫知其数,况法报也。亦云无量光,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佛是通号,阿弥陀是别号,释迦是此方教主。
无量寿佛(Amitayus)和无量光佛(Amitabha),汉文译名均称为阿弥陀佛(Amitabha)。无量光佛的起源可追溯至大乘佛教时期,是一尊古老的具有太阳神神格的尊神。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起源不同,随着佛教的发展,二者的概念重合,印度后期经典中二者已经混同,在印度、中国和日本,他们均被看着是同体异名。但在藏传佛教中,他们是不同的两尊神。藏传佛教认为:在五方佛体系中,无量光佛居西方,身色红色,为莲花部族之首,其国土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是其化身,代表寿命的延长,无量寿佛因其代表寿命无限因而广受信仰。一般来说,无量寿佛双手持盛满不死甘露的寿瓶,只有当无量光佛居五方佛中,或者他们各有伴神时才能将二者区分开来,如:无量寿佛的伴神为尊胜佛母(Usnisavijaya)和白度母(Sita-Tara),无量光佛的伴神为金刚手菩萨(Vajrapani)和莲花手菩萨(Padmapani)。无量光佛只有红色身,座为孔雀座,由于无量寿佛广受信仰所以变化身颇多,除了常见的红色身外,还有白色和黄色等。
佛教的净土有很多,充满十方上下,主要有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閦净土和弥陀净土等,其中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信仰者最多,在二净土中,弥勒净土在南北朝和唐曾非常兴盛,势力亦胜过弥陀净土,但唐以后它就逐渐衰微,而被弥陀净土的势力取代了,为各阶层所信仰。
弥陀净土传入中国,是在汉末和三国时期,《无量寿经》等弥陀净土经典在那时已传入,它们为中国弥陀净土信仰的产生作了经典准备,所以,中国在西晋之初也就出现了信仰弥陀的现象。
弥陀净土是作为一种终极归宿的信仰而存在的,它有两大特点:一是永超三界性,二是充满享乐性。净土是一种佛教的彼岸世界观念,充满了丰富而美妙的享乐感性内容,若归阿弥陀佛净土,即可死后往生其国,见佛得道,增长寿命无穷,《佛说阿弥陀经》称: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极乐国土,七重栏杆,七重罗纲,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 、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
《佛说阿弥陀经》描绘了极乐世界的无比美妙景象:在西方十万亿的佛土中,存在着极乐世界佛土,阿弥陀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何为极乐世界?是因为居住在这个国度中的众生没有苦难,只有无边无际的诸种快乐,故曰极乐。在极乐世界里,有七重行树,以四宝装饰周围。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布满金沙。池四边阶道皆用金、银、琉璃等诸宝合成。池上楼阁亦用金银等宝装饰。池中莲花大如车轮,诸种颜色,微妙香洁。黄金为地,天乐常作,昼夜六时,天降雨花。微风吹动,微妙音俱作。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普照十方国土,佛与众生俱得长寿,无量无边。
净土中的生命主体永不退转,恒超三界(超越生死轮回),只须居于其中,一边享乐一边等成佛之期的到来,《安乐集》卷上云:
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毗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木,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往生弥陀净土者,住不退转位而永超轮回,寿命长久与佛等齐,而且音乐“超十方”,“水鸟树木,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二、历代帝王崇信极乐世界
帝王崇信弥陀净土,始于南北朝,如刘宋孝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东魏孝静帝四帝,《高僧传》记梁武帝资助光宅寺铸造无量寿佛:
[法]悦乃与白马寺沙门智静率合同缘,欲改造丈八无量寿佛,……至梁初,方以事启闻,降敕听许,并铸造光趺。材官工巧,随用资给。……敕给功德铜三千斤。
隋代的隋炀帝是一位弥陀净土的终极崇拜者,他曾造弥陀佛像,唐法琳《辨正论》 云:“(隋炀帝)又于并州弘善寺,傍龙山作弥陀坐像,高一百三十尺。”
智凯是炀帝的授戒师,智凯圆寂后,炀帝在追悼他的文字里,深情地表达了他愿往生西方追随智凯,永为大师弟子的心愿,《王遣使入天台建功德愿文》云:
今开侍者所书,巨有异相,称我位居五品弟子……于是空声异响,遍满山房,索披大衣,云观音来至。验知入决定聚,面睹弥陀。……今遣往于佛陇峰顶,集众结齐,愿承三宝之力,速达西方,智者证如,净土记莂,生生世世,长为大师弟子。
到了唐代,弥陀净土信仰弥漫整个社会,是弥陀信仰最为隆盛的朝代。从唐太宗开始,几乎历代诸帝都与弥陀净土信仰有关系 ,唐玄宗赐净土教大师慧日“慈慜三藏”之号 ,永穆公主为父唐玄宗在五台山清凉寺造弥陀净土诸像,李邕《五台山清凉寺碑》云:
开元二十有八载,帝之元女曰永穆公主,……发我上愿,归乎大雄。爰舍金钱,聿崇妙力,奉为皇帝恭造净土诸像,钦铸铜钟一,骈之以七宝,合之以三金。影摇安乐之界,声震阎浮之国。
清代帝王崇信无量寿佛的记载比历代帝王详实而丰富。康熙帝崇信无量寿佛,据《哲布尊丹巴传》记载:哲布尊丹巴曾为康熙帝传授长寿之秘法及长寿佛之灌顶,并受戒。乾隆帝在《永佑寺碑文》中说祖父是无量寿佛的转世轮王:
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寿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超轶无上。
乾隆帝对无量寿佛的崇信远过其祖辈,主要表现在大量地制作无量寿佛和建造西方极乐世界道场。我们从以下档案记载乾隆帝下旨造办处制作的无量寿佛铜像亦可见一斑:
乾隆十三年八月二十八日交铜胎无量寿佛十九尊,传旨照样添做六十二尊成八十一尊。
乾隆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交缂丝无量寿佛一轴,传旨南边从前缂做过佛像三轴,着将此佛像发与南边照样缂做二轴送来,钦此。于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苏州造缂丝佛一轴送至京,进呈迄。
乾隆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交铜镀金无量寿佛一百八十尊。
乾隆二十三年二月初九日传旨现做无量寿佛一尊,净高要六尺六寸。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九日交铜镀金无量寿佛二十尊。
乾隆二十七年四月初九日交铜烧古无量寿佛二十九尊。
乾隆三十五年交有冠铜镀金无量寿佛一百八十尊,无冠铜镀金无量寿佛五十六尊,无冠烧古无量寿佛三十四尊,有冠铜镀金小无量寿佛九十尊。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交铜无量寿佛八十一尊。
乾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交铜无量寿佛十六尊。
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交铜无量寿佛二十七尊。
乾隆六十二年十二月十日交无量佛五十六尊。
乾隆47年(1782年),他在唐卡《绣像极乐世界图》中题诗一首,满怀向往描绘极乐世界的景象:
华言极乐梵兜率陀,一大圆镜,非此他界。道重重,宝树种种,大则须弥,小则铢孔,而彼大小皆如来。心如是海会,如是梵香白毫相光于佛顶,放无央相,间现佛无量,相好堂堂,慧日法雷,海会众生。胥如其来池莲华中合掌而坐,谓见佛乎?犹有者,绣线为图,缕缕丝丝,是说是,默三藏概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八十大寿,正是他功德圆滿的时候,这一年蒙古王公大臣向乾隆呈进了大、小法身佛852尊,恭祝他终成法身,档案记载:
[乾隆五十四年八月初五日]传旨万寿大庆,蒙古王公等呈进大法身铜佛二十七尊并各大臣官员等呈进小法身铜佛八百二十五尊,着在方胜壶境楼上安供。将大法身铜佛像各配楠木供桌,小法身铜佛配楠木佛格安供。
法身是真实的佛身,如光明一样遍照一切,无所不在,《大日经疏一》云此身:“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蒙古王公大臣所呈进的法身佛像,象征乾隆修行成…
《清宫佛堂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场(王子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